《孟子》01 梁惠王上 “唯利必危”

00:00

前言
《孟子》乃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期邹国人。具体生卒年不详,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其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其父在孟子年幼时便已过世,孟子由其母亲抚养长大。孟母对孟子的教育十分严格,历史上有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传说,足见其用心良苦。在母亲的精心教养下,孟子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期。

长大成人之后,孟子曾“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子思乃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孙子,在战国时是名扬于世的儒学大师。孟子师从子思,由此奠定了孟子传承与发展儒家学说的基础。

孟子也像孔子一样,曾经带领弟子到各国去游历,并曾担任过一段时间齐宣王的客卿。不过因为其政治主张与孔子一样,故未被重用,不久便辞职归乡继续讲学。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比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更加混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不过在这动荡的时期,思想也更加活跃,出现了历史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孟子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学说与教育观念,又对其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与学术思想。同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也开始发展起来,孟子在百家争鸣时有力地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并且确立了自己在儒家学派中的重要地位,成绩仅次于孔子。后来,随着儒家学说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

与《论语》相同,《孟子》也是记录体散文,但是在文字表达上,两者差异很大,《论语》中的语言文字都简洁、含蓄,《孟子》却有很多长篇大论和一些机智的辩论,在解答世人对儒家学说疑问方面,更加直观。《孟子》的写作手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孟子》这部书的作者,历来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孟子自己所撰写的;另一种认为是孟子死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根据其言行编写而成;第三种则结合前两种说法,认为是孟子与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而主要作者是孟子。目前,人们对第三种说法比较认同。

本书将《孟子》原七卷分为十四个部分,精选了其中最为著名的篇章。为了方便读者阅读,还对每篇文章进行了注释、翻译与讲解,让读者能够深入领会孟子的思想学说。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1]。王曰:“叟[2]!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3]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4]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5]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6]。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7]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8]。未有仁而遗[9]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前400—前319),因其即位九年时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又被称为梁惠王。
[2]叟:对老人的尊称,这里代指孟子。
[3]亦:只,仅。
[4]士庶人:士与庶人。代指老百姓。
[5]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6]万乘(shèng)、千乘、百乘之家:拥有封地的公卿大夫。公卿的封邑大,拥有千乘兵车;大夫的封邑小,拥有百乘兵车。
[7]苟:如果。
[8]餍(yàn):满足。
[9]遗:遗弃,丢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开口问道:“老先生,您千里迢迢赶来,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为什么要说利呢?我看只要说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做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利于我的封地’,士人与百姓说‘怎样对我自身有利’,结果从上到下都在争夺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在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将它的君杀死的人,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公卿;在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将它的国君杀死的必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公卿大夫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占据了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占据了一百辆,他们所拥有的不能算是不多。可是,如果将‘利’放在‘义’的前面,不争夺国君的地位,他们是无法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听说过讲‘仁’的人会抛弃父母,也没有听说过讲‘义’的人会不顾君王。因此,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要去讲‘利’呢?”

【解析】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就曾提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仅为人处世要以此为准则,治理国家也应该如此。荀子在《荀子·大略篇》中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司马迁在读《孟子》时,也曾感慨利乃天下大乱之根本。因此,君子不能言利,乃是儒家历来的传统。

image.png

相关文章

《孟子》02 梁惠王上 “有德与无德”

《孟子》02 梁惠王上 “有德与无德”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1]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2]:‘经始灵台[3],经之营之,庶民攻[4]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

《孟子》03 梁惠王上 “仁者无敌”

《孟子》03 梁惠王上 “仁者无敌”

【原文】梁惠王曰:“晋国[1],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2];西丧地于秦七百里[3];南辱于楚[4]。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5]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

《孟子》04 梁惠王上 “仁以归心”

《孟子》04 梁惠王上 “仁以归心”

【原文】孟子见梁襄王[1],出,语[2]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3]之?’“对...

《孟子》05 梁惠王上 “宣王之慈”

《孟子》05 梁惠王上 “宣王之慈”

【原文】齐宣王[1]问曰:“齐桓、晋文[2]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3],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06 梁惠王上 “把爱放大”

《孟子》06 梁惠王上 “把爱放大”

【原文】王说[1],曰:“《诗》云[2]:‘他人有心,予忖度[3]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4]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