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孟子 > 正文内容

《孟子》03 梁惠王上 “仁者无敌”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3个月前 (01-18)孟子442

00:00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1],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2];西丧地于秦七百里[3];南辱于楚[4]。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5]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6]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7],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

[1]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称为三晋,因此,梁(魏)惠王才会称魏国为晋国。

[2]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国与齐国在马陵交战,魏国大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3]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开始衰落,屡次败于秦国,最后不得不献出河西之地以及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4]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国在襄陵与楚国交战,战败,失去八邑。

[5]比:替,为。壹:全,都。洒:洗刷。即为亡者报仇雪恨的意思。

[6]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7]易耨:及时除去杂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译文】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是没有比它更强大的国家,这一点是先生了解的。(可是)到了我手里,东面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在战争中)被俘;西边又献给了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为楚国所辱,打了败仗。为此我感到十分耻辱,一心想要为亡者报仇雪恨,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即便)是只有百里的小国也可以夺取天下。如果大王能够对百姓施以仁政,少动用刑罚,减少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田里的杂草,让年轻力壮的人可以在耕种的空闲时间来学习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了解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中用这些道理侍奉父母兄弟,在外用这些道理来尊敬老者,(如此一来)便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去打赢那些拥有尖兵利器的秦楚两国军队了。“


他们(秦、楚)妨碍百姓适时生产,让百姓不能耕作,更无法侍奉父母。父母挨饿受冻,兄弟妻儿到处逃亡。他们让自己的百姓陷入痛苦之中,(倘若)大王去讨伐他们,谁又能与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请大王不要怀疑这个道理。”


【解析】

孟子认为,在战国当时的局势下,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夺得民心,赢天下。这里的“仁政”是孟子提出的在当时比较新的治国之道。相较于孔子的“礼乐”来说,孟子所言更为完整,但是因为没有实践验证,其空想成分较多。正如李泽厚所言,孟子之所以会提出“仁政”的概念,是因为当时氏族制度已经全面瓦解。“礼”完全等同于“仪”而失去了其重要性,因此孟子已经不必要像孔子一般继续解释“礼”或者维护“礼”,而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仁政”。

image.png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恒宁国学 | 醍醐学院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engningguoxue.com/?id=588

分享给朋友:

“《孟子》03 梁惠王上 “仁者无敌”” 的相关文章

《孟子》02 梁惠王上 “有德与无德”

《孟子》02 梁惠王上 “有德与无德”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1]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2]:‘经始灵台[3],经之营之,庶民攻[4]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5]。王在灵囿[6],(鹿匕)鹿攸[7]伏。(鹿匕)鹿濯濯[8],白鸟鹤鹤[9]。王在灵...

《孟子》04 梁惠王上 “仁以归心”

《孟子》04 梁惠王上 “仁以归心”

【原文】孟子见梁襄王[1],出,语[2]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3]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4]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5]兴...

《孟子》05 梁惠王上 “宣王之慈”

《孟子》05 梁惠王上 “宣王之慈”

【原文】齐宣王[1]问曰:“齐桓、晋文[2]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3],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4]曰,王坐...

《孟子》06 梁惠王上 “把爱放大”

《孟子》06 梁惠王上 “把爱放大”

【原文】王说[1],曰:“《诗》云[2]:‘他人有心,予忖度[3]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4]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5],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6],而不见舆薪[7]’,则王许[8]之乎?”...

《孟子》07 梁惠王上 “以仁吸人”

《孟子》07 梁惠王上 “以仁吸人”

【原文】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1]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2]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3]土地,朝[4]秦、楚,莅[5]中国而抚四...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