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庄子》04 “神山与神人”
00:00
第004课·“神山与神人”
若非神人辈,
何于神人会。
神地神人居,
归神则不昧……
大家好!
这节课,庄子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是「肩吾」和「连叔」的故事。我手头的资料里讲,说肩吾和连叔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是庄子虚构出来的人物……
本能的,我就产生了一些质疑,我在想:庄子讲到前面的商汤和棘,讲到尧帝和许由的时候,那些都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人物;那么,为什么这里讲到「肩吾」和「连叔」,大家就说这两个人不存在呢?依据是什么呢?
可能有人说:因为他们暂时没有查到史料中的记载,所以说他们不存在,是庄子虚构出来的人物。
这个时候,我又想:如果我们这些人,我们没有名气,没有被记载到史料当中,那么若干年之后,我们的后代研究我们这个时期的历史的时候,说:哦,这些人不存在,都是虚构出来的人物。为什么说他们是虚构的呢?因为史料上没有记载。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一点,会不会很沮丧、很难过?我们明明活生生地存在过呀,为什么说我们不存在!为什么说我们是被虚构出来的!仅仅是因为史料上没有记载吗?但是,从古至今每一时刻,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会出现、会消失,每个人存在的时候,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事情。
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并不是世界上存在过的每个人、每件事都被记载到了史料当中。没被记载过的,难道就等同于虚构吗?这个逻辑似乎也有点儿问题。那么我们现在所研究的历史,我们怎么研究的?也是靠着很多的文献资料一一地查找、对照、比较、筛选,我们依据的主要是文献资料,没有纳入到文献资料当中的,我们就是一片空白,无法触及到。这让我们意识到,历史研究它注定是片面的!因为不可能所有在这个世界上出现过的人和事都纳入到记载当中。就如同现在我们每一天,世界各地都会发生很多新闻,我们当今的媒体也比较发达,很多新闻被记载下来,这些新闻就会成为后代所研究的关于我们的历史。但并不是现在发生的所有人和事都被记载到新闻当中,那么后代对于我们的认识、了解和研究也注定是片面的。
想到这里,历史研究就给我们一种比较悲观的感觉。除非是有一天我们能够拥有超能力,彻底地、毫无遗漏地看透过去、现在和未来,知道存在过的每个人,知道发生过的每件事,以及相应的所有细节,并且毫无差错;这个时候,我们得到的历史才是真正完整鲜活的历史。
关于庄子提到的「肩吾」和「连叔」,我们又去网络上搜索,终于看到「肩吾」这个名字在历史上有记载,说他是存在于上古时期的一个神仙,我们的心里有了一些安慰。虽然这个地方我们执著「肩吾」、「连叔」是真是假并不是最重要,但是却可以使我们对于历史研究生起深深的反思,这也是好事情。
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庄子所讲的这个故事: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
肩吾找连叔聊天儿,说:我听说楚国的那个狂傲才子接舆这个人,他非常喜欢讲一些大而无当,漫无边际的话。
「往而不反」,就是说这个人讲的话说了就说了,他估计是不负什么责任的。「接舆」是谁呢?接舆是楚国的一个比较傲的才子,他也是喜欢隐居,不愿意当官的。
「肩吾」跟「连叔」聊天儿,说:我听说接舆这个人讲话不靠谱,「大而无当,往而不反」(漫无边际,不负责任)。
【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我总感觉接舆这个人(他)讲的话,听上去让人惊恐,甚至让人害怕,太不现实了;接舆讲的话,简直就像天上的银河一样,没有边际;他讲的话,跟我们正常人平常讲的话区别太大了,真的是让一般人没法理解。
【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然后,连叔就问肩吾说:「其言谓何哉?」接舆都讲了什么了?你这么说他。
肩吾就回答说,楚国的这个狂人接舆(他)竟然这样讲:藐姑射(yè)山那里住着一位神人,这个神人的肌肤清净洁白得就像冰雪一样;这个神人风姿绰约,非常柔美,就好像从来没有被玷染过的纯洁女子一样。
接舆还说,藐姑射山这里住的这个神人,不用吃五谷杂粮,天天吸点儿风,喝点儿露水就饱了;还说这个神人能够驾御云气,役使飞龙,可以游到四海之外,无比自由。
接舆还说,藐姑射山这个神人,他的神态始终是安然、凝定的,在不知不觉中就可以使农作物免受灾害,自然地成熟。
我觉得这个人的讲话实在是太狂了,我才不相信。
到这里,肩吾就描述完了,说楚国的这个狂人都讲了哪些话,主要讲的就是说,藐姑射山那里住着个神人,怎样怎样的……但是,肩吾说:我才不相信呢。
【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然后,连叔怎么说呢?「然」——说,是啊!我们怎么可能让一个盲人去看文章或者看花纹呢?我们也不可能明知道一个人耳聋,还让他去听钟鼓的声音。难道人只有在形体上有聋子、盲人的区分吗?其实在智慧上也有聋子和盲人的区分啊。
这就是个讽刺了,连叔其实并不认可肩吾的话(他讽刺他)。他说:知道这个人是盲人,看不见东西,我们就不可能让他再去看一篇文章或者看什么花纹;知道这个人耳聋,听不到声音,我们也不可能说你去听听那个钟鼓之声。人难道只有在形体上有聋、盲的区分吗?其实在智慧上也有。意思就是说「肩吾啊,我觉得你智慧上有欠缺,你就是智慧上的盲人,智慧上的聋子呀。」
这里其实就告诉我们,其实连叔认为楚国狂人接舆讲的话并没有错,藐姑射山是真的有那样的神人。
他这里讽刺了一下肩吾之后,说:
【是其言也,犹时女也。】
其实这个地方这个「女」是「汝」。就是说,人不只是在形体上会盲、会聋,在智慧上也会盲、会聋的。我说的是谁?就是说的你啊。
那这个地方证明连叔和肩吾的关系还不错,肯定是熟人,才会这样很直接地讲话去讽刺,要是陌生人肯定不会。
其实在印度有一句名言,说:「没有智慧的人,或者智慧很微少的人,他们所判断的对与错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只有那些充满智慧的人所判断的对与错才是有价值的」。
大家仔细品,没智慧的人或者智慧少的人所判断的一切,其实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因为他没智慧或者智慧少,他总是判断错,你要是知道这个人没什么智慧,那么他讲的话,其实听听则已,不要当回事;但是另一个人,如果你知道他充满智慧,或者说是个「得道高人」,那他讲的话,你一定要细品,即便你现在不能理解,那也可能是真理。
接下来,连叔就说:
【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
连叔认为楚国狂人接舆讲的那个话(藐姑射山有神人的这些话),都是真实的;甚至可以讲,说连叔不仅知道这些神人,甚至见过他们。所以他就开始赞美了,说:这个神人啊,我怎么描述他呢?这个神人的德,我怎么样概括它呢?简直「旁礴万物以为一」——已经跟万物合一了……这是最高的赞美了。
什么是「万物」?我们知道「万物」就是所有的存在物。那么所有的存在物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全部、全体,就是到处遍在。这个神人(他)能够与万物合一,那就意味着这个神人,他就是全体,就是全部,就是到处遍在啊!
然后连叔又说:
【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
世间人都喜欢杂乱,追求喧闹、喧乱。这个神人怎么会对于世间的这些事,对于天下的这些乱事而感兴趣呢!
看来连叔非常了解藐姑射山的神人。
他又赞美,说:
【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这些神人啊,世间的万物都不能伤害的,就算是发大洪水了,洪水滔天都淹不到这些神人;就算是世间发生了大的旱灾,金子和石头都流淌着,这说明因为干旱天气非常地热,金子也融化了,石头也融化了,都流淌了,土山都被烤焦了,就算是有这样的旱灾,这些神人也不会感受到丝毫的热恼。这里是赞美这些神人已经解脱于世间了,所以世间所有的灾难与他们无关,伤害不到他们。
接下来连叔又说了一句话,也是讽刺,说:
【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这也是个反问,说如果你根本不是那块料,你怎么能去用来塑造尧帝、舜帝这样伟大的人!
「尘垢」,就是灰尘、污垢。秕糠的「秕」,就是不饱满的、没长成的庄稼穗儿;「糠」,就是像稻子、麦子等等褪下来的那个糠皮儿。
「尘垢秕糠」,指的就是世间那些没智慧的人、愚痴的人。这些尘垢秕糠(这些愚痴的人)他们怎么可能作为良好的材料去塑造尧帝、舜帝的形象呢?就是说,无知的人,我根本懒得跟你讲话,谈不拢。你怎么可能跟无知的人去谈神人的存在,神人的特点呢?不可能。
然后连叔又说:藐姑射山的那些解脱自在的神人,怎么会执著于世间人所执著的这些俗事、俗物呢?
接下来,连叔又打了个比方,说: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宋国的人到越国去卖礼帽(「资」是卖,「章甫」是礼帽),到了那儿发现越国人剪断了头发,装饰着身体,越国人根本就用不到礼帽。意思是,世间人着急的一切对于神人来讲很无所谓、很无聊;世间人看重的一切,恰恰是神人所舍断的一切。这里连叔就是一边讽刺、挖苦像肩吾一样无知的这些人,一边赞美着神人。
然后连叔又讲了一句话,也挺有意思,说: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尧帝是一个非常贤明的君主,治理天下治得特别好。这里连叔也说,尧帝已经统理好了天下的人民,也治理好了海内的政治(该做的事做完了,这个世间法也比较圆满了),然后尧帝就去到藐姑射之山(这个神山)这里,去拜见四子。
「四子」,就是四个伟大的得道高人,据说分别是王倪、齧缺、被衣和许由,许由上节课提到了。
尧帝把天下治理好之后,就到神山去参拜高人。这个藐姑射之山,它位于汾水之阳。
说买房子要选阳面,是吧?这个「阳」字比较有意思,说山的南边叫作阳,水的北边叫作阳。汾水之阳,就是汾水之北。山的南边叫作阳,就好像我们知道有个城市叫衡阳,衡阳在哪里呢?在衡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叫作阳,比如说洛阳,它就在洛河的北面。所以汾水之阳,它代表汾水的北面。
尧帝到汾水北面的这个神山——藐姑射山,去参拜了四位得道高人。联系前面的内容,我们知道这四位得道高人都属于神人。他们是彻底解脱于世间的,是「旁礴万物以为一」的,是「莫之伤」的(没有任何事物能够伤害他们);而且这些神人,他们也很可能都是那种「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他们也可能都是那种能够「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的,他们也可能都是那种「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的。
那么,尧帝治理好了天下之后,来到了神山,参拜了神人。在神人这里,他就融化在了神人的气场当中——「窅然丧其天下焉」。在神人这里(在藐姑射神山这里),尧帝已经在一种恍恍惚惚的状态里,完全忘记了天下的存在了……
上节课说,尧帝非常喜欢许由,而许由是个世外高人,很超脱;这节课又讲,尧帝来神山拜见四位得道高人。也就是说,尧帝(他)有「神人情结」,或者说他本身就是神人在世间的一个示现,他的根也没有真的在世间,尧帝的根其实在神山!所以,尧帝才会成为司马迁最赞赏的君主!在尧帝在位期间,生活非常地简朴,粗茶淡饭,不贪图享受,甚至就跟老百姓一样喝点儿野菜汤……他做了那么多利益人民的事情;但是,该放下的时候,他也不是任人唯亲(说,我把我的王位交给我儿子吧,或者交给谁吧),他是任人唯贤,找贤者,找贤者就是为百姓负责。
如果尧帝不是神人,他就会很自私地想:我的天下要交给我的儿子、我的子嗣。但他没有这样做,他是看世间谁最有才华,我把天下交给他。所以尧帝一定是神人啊!
然后,我们再一次地回到庄子讲的这个故事。
借着肩吾和连叔的聊天,其实庄子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庄子自然是站在连叔一边的,他知道有神山的存在,也有神人的存在;他也知道神人的所有特色和特点;庄子更知道神人的特质——「旁礴万物以为一。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庄子也知道这些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些神人「其神凝」,始终是安然、淡定的;他们好像不需要费什么力气,就使万物自自然然地、安全地、顺畅地生长着……
这些神人就是这样在「无为」的状态已经「为」圆满了一切……而庄子何尝不是这样的神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