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04 梁惠王上 “仁以归心”

00:00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1],出,语[2]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3]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4]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5]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6],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7]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1]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到公元前296年在位。

[2]语(yù):动词,告诉,告知。

[3]与:从,跟。

[4]七八月:为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如今的五六月,正是禾苗干旱缺水之时。

[5]浡然:兴起的样子。浡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

[6]人牧:管理人民的人,也就是国君。“牧”为牧羊、牧牛的引申义。

[7]由:同“犹”,如同,好像。

【译文】

孟子去见梁襄王,退出来之后,告诉别人说:“从远处看,他(梁襄王)毫无风度,根本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到跟前去看他,也没看到什么让人敬畏的地方。他突然问我:‘天下如何才能安定?’我回答道:‘天下统一了便会安定下来。’(他又问:)‘谁能让天下统一?’我回答说:‘讨厌杀人的国君便能让天下统一。’(他又问:)‘谁会(愿意)归顺他呢?’我回答说:‘全天下的人没有不归顺服从的。大王可知晓禾苗生长的情况?在七八月间遇到干旱时,禾苗便会枯蔫。(假如此时)天上忽然飘来乌云,下起大雨,那么禾苗便会再次生机勃勃地生长。国君如果能够像甘霖一般,谁又能阻止百姓去归顺他呢?如今,天下的国君都喜欢杀人。一旦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出现),那么天下的百姓必然会伸长了脖子期望归顺于他。如果真的出现了这么一个国君,那么老百姓归顺于他,就像水往低处奔流一样,气势浩浩荡荡,谁又能够阻拦得住呢?’”

【解析】

孟子给梁襄王谈的是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天下想要安定需要统一;第二层,不喜好杀人的君主才能统一天下。当然,这里面不好杀人的人的特定身份已经固定,那是一国之君。所以,百姓不好杀人是无用的。


孟子提出这段建议之时,正处于七雄争霸、战乱不止之时,孟子的“不嗜杀人者”实际上也指不喜欢战争的人,也就是维护和平的人。当时各国纷争不断,百姓饱受战争之苦,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不堪。如果当时谁能够给百姓一个和平的生活环境,不再到处征战,那么百姓必然会闻风而至。由此而言,其实这段的实际理论依据便是赢取民心。

image.png

相关文章

《孟子》01 梁惠王上 “唯利必危”

《孟子》01 梁惠王上 “唯利必危”

前言《孟子》乃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期邹国人。具体生卒年不详,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其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其...

《孟子》02 梁惠王上 “有德与无德”

《孟子》02 梁惠王上 “有德与无德”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1]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2]:‘经始灵台[3],经之营之,庶民攻[4]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

《孟子》03 梁惠王上 “仁者无敌”

《孟子》03 梁惠王上 “仁者无敌”

【原文】梁惠王曰:“晋国[1],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2];西丧地于秦七百里[3];南辱于楚[4]。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5]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

《孟子》05 梁惠王上 “宣王之慈”

《孟子》05 梁惠王上 “宣王之慈”

【原文】齐宣王[1]问曰:“齐桓、晋文[2]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3],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06 梁惠王上 “把爱放大”

《孟子》06 梁惠王上 “把爱放大”

【原文】王说[1],曰:“《诗》云[2]:‘他人有心,予忖度[3]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4]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