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06 梁惠王上 “把爱放大”

00:00

【原文】

王说[1],曰:“《诗》云[2]:‘他人有心,予忖度[3]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4]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5],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6],而不见舆薪[7]’,则王许[8]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9]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10],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1]。天下可运于掌[12]。《诗》云:‘刑于寡妻[13],至于兄弟,以御[14]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15],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16]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17]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注释】

[1]说:同“悦”,高兴的意思。

[2]《诗》云:引自《诗经·小雅·巧言》。

[3]忖度:猜想,揣测。

[4]戚戚:心动的感觉。

[5]钧:古时重量单位,一钧是三十斤。

[6]秋毫之末:指难以发现的细微的东西。

[7]舆:车子。薪:柴。

[8]许:赞同,同意。

[9]形:情况,状况。

[10]太山:同泰山。北海:即渤海。

[1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老”与“幼”均为动词,老为尊敬,幼为爱护。

[12]运于掌:在掌心上运转,喻指治理天下很简单。

[13]刑:同“型”,为……树立榜样,当模范。寡妻:国君的正妻。

[14]御:治理。

[15]权:本指秤锤,这里用作动词,指为物体称重量。

[16]抑:选择连词,“还是”的意思。

[17]构怨:结怨。

【译文】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中有言:‘他人怀有的心思,我能恰当地揣测出意思。’这句话说的正是先生您啊。我既然已经这样做,回过头来寻思为什么自己会这样做,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经您这样一说,我便如醍醐灌顶明白过来。但是您说我这样的心思可以称霸又如何理解呢?”

孟子说:“有人对大王说:‘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但是无法拿起一根羽毛,眼里能够看清每一根毫毛,却看不到一车木柴。’大王会相信这样的说法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现在大王的恩德能够施及禽兽,却偏偏看不到百姓,这是为什么呢?由此可见,拿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根本就没有花费力气,看不到一车柴火,是因为根本就没有去看,不能安抚百姓是因为根本就没有施以恩德。因此大王没有称霸天下,是因为没有去做,而不是没有能力。”

宣王又问:“没有去做和没有能力的表现又有什么差别呢?”

孟子说:“想要胳膊下夹着泰山去跨越渤海,对别人说‘我没有这个能力’,那确实是没有能力;去给年老的人折树枝,对别人说‘我没有这个能力’,那便是不肯做,而不是没有能力。因此,大王没有称霸天下,并不属于想要夹着泰山跨越渤海的一类;大王没能称霸天下,属于不肯为年老的人折树枝的一类。

“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尊敬他人的长辈,疼爱自己的孩子从而爱护他人的孩子,这样天下才能在您的手掌中运转。《诗经》中说‘教诲自己的妻子,遍及自己的兄弟,以此来统御天下’,说得便是要用这样的心思去惠及他人。因此,广施恩德才足以保有天下,不施以恩德,连自己的妻儿都保护不了。古之圣贤之所以能够胜于一般人,并不是因为其他原因,不过是善于将自己的行为施及他人罢了。现在大王的恩德已经施及到飞禽走兽身上,但是老百姓得不到好处,这是什么原因呢?

“(东西)用秤称了才知道重量,用尺子量了才知道长短。世间的一切不过如此,而人的心思尤其如此。请大王考虑一下。

“难道大王要发动全国的军队,让战士冒着生命的危险,与别的国家结下仇怨,您的心里才觉得痛快吗?”

齐宣王说:“并不是这样,这样做我怎么会感到痛快呢?我不过是想通过这种方法来实现心中最迫切的愿望啊。”

【解析】

此段乃孟子谈论仁政、王道的重要论断,对后世的影响颇深。齐宣王素来对文学游说之士颇为看重,因此他当政时欢迎各国游学之士,先后来到齐国讲学的学者有千人之多,孟子也是在此时来到齐国的。

本段主要是孟子对仁政、施德的表述,孟子认为执政者要将自己的恩德推及百姓才能让百姓安乐,心甘情愿臣服。这是孔子的“推己及人”的所谓“忠恕之道”的极大扩展。

image.png

相关文章

《孟子》01 梁惠王上 “唯利必危”

《孟子》01 梁惠王上 “唯利必危”

前言《孟子》乃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期邹国人。具体生卒年不详,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其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其...

《孟子》02 梁惠王上 “有德与无德”

《孟子》02 梁惠王上 “有德与无德”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1]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2]:‘经始灵台[3],经之营之,庶民攻[4]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

《孟子》03 梁惠王上 “仁者无敌”

《孟子》03 梁惠王上 “仁者无敌”

【原文】梁惠王曰:“晋国[1],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2];西丧地于秦七百里[3];南辱于楚[4]。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5]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

《孟子》04 梁惠王上 “仁以归心”

《孟子》04 梁惠王上 “仁以归心”

【原文】孟子见梁襄王[1],出,语[2]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3]之?’“对...

《孟子》05 梁惠王上 “宣王之慈”

《孟子》05 梁惠王上 “宣王之慈”

【原文】齐宣王[1]问曰:“齐桓、晋文[2]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3],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