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07 梁惠王上 “以仁吸人”
00:00
【原文】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1]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2]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3]土地,朝[4]秦、楚,莅[5]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6]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7]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8]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注释】
[1]采色:即彩色。
[2]便(pián)嬖(bì):君王身边被宠爱的人。
[3]辟:开辟。
[4]朝:使动用法,使……来朝。
[5]莅(lì):临。
[6]若:人称代词,你。
[7]殆:副词,表示不肯定,有“可能”“大概”“似乎”等多种含义。
[8]愬(sù):通“诉”,控告。
【译文】
孟子说:“大王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了笑,并没有说话。
孟子接着问:“难道是因为鲜美的食物不够吃?还是因为轻暖的衣服不够穿?或者因为瑰丽的颜色不够看?抑或是因为悦耳的音乐不够听?还是因为身边服侍的人不够听候差遣?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会尽全力来满足您,您不会真是为了这些吧?”
宣王说:“不,我为的并不是这些。”
孟子说:“那么,我便知道您最大的愿望了,您是想要扩充领土,让秦国、楚国这样的大国来向您称臣,统治中原,而安抚落后的外族。不过,如果您想用现在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找鱼一样。”
宣王说:“竟然有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呢。爬到树上去找鱼,即使找不到鱼也不会带来什么危险。但是如果按照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的愿望,费心费力地去做了,祸患一定会随后而至。”
宣王说:“可以将这个道理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与楚国交战,大王认为哪国会取胜?”
宣王说:“必定是楚国胜出。”
孟子说:“显然,小国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口少的国家不能与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能与强国为敌。中国的土地,方圆千里的共有九块,齐国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您想要用这一块去征服其他八块,这与邹国跟楚国交战有何差异?大王为什么不反过来想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
“如果大王施以仁政,让天下当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中来当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土地上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买卖,出行的人都想从您的国家路过,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都来您这里控诉。如果真的做到了这些,谁还能与您为敌呢?”
【解析】
对于上一节齐宣王以动武的方式实现自己愿望之说,孟子在这里抓住时机进行了反驳。孟子开篇就问齐宣王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宣王早已领教孟子的厉害,自然笑而不语,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于他。孟子早已猜到齐宣王的想法,欲擒故纵,连问了五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在齐宣王忍不住对这些问题进行否认的时候,孟子马上切入正题,说出齐宣王的最大愿望,并毫不避讳地指出齐宣王犯了缘木求鱼的大错。
听到孟子说自己的做法如此荒唐,宣王自然要问个究竟。于是孟子借机开始铺排扬厉,逐步升级,将齐宣王一心想要采取的“霸道”做法与自己提出的仁政做法进行比较,让齐宣王知晓两种做法产生的不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