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孟子 > 正文内容

《孟子》17 公孙丑上 “以德服人”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2个月前 (02-19)孟子688

00:00

【原文】
孟子曰:“以力假[1]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2]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3]。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4]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5]不服。’此之谓也。”
【注释】
[1]假:借,凭借。
[2]待:等待,引申为依靠。
[3]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这两句均承上省略了主要动词“王”。
[4]赡:充足。
[5]思:助词,无实义。
【译文】
孟子说:“仰仗着实力然后假借仁义的名义去征伐可以称霸诸侯,称霸要凭借强大的国力来完成;依靠着道德来施行仁义能够让天下归服,这样做不需要强大的国家作为基础。商汤凭借着仅仅方圆七十里的土地便可以称王,文王凭借着仅仅百里的土地便可以称王。仰仗着实力来让人归顺的,百姓不会心悦诚服,只是因为自身的实力不够而暂时屈居人下;靠着道德来让人归顺,百姓才会真正心悦诚服,就如同七十多位弟子归顺孔子一样。《诗经》中曾说:‘从东到西,从南至北,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就是这个意思。”
【解析】
这里讲述了“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所谓“霸道”,便是以力服人,其实被征服的人内心未必心悦诚服,这种方法也是孟子所反对的;所谓“王道”,则是以德服人,这样来归顺的人才真正心悦诚服,这也是孟子反复向君主们极力推荐的。

image.png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恒宁国学 | 醍醐学院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engningguoxue.com/?id=717

分享给朋友:
返回列表

上一篇:《孟子》16 公孙丑上 “浩然之气”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

“《孟子》17 公孙丑上 “以德服人”” 的相关文章

《孟子》01 梁惠王上 “唯利必危”

《孟子》01 梁惠王上 “唯利必危”

前言《孟子》乃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期邹国人。具体生卒年不详,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其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其父在孟子年幼时便已过世,孟子由其母亲抚养长大。孟母对孟子的教育十分严格,历史上有着“孟母三迁”“孟母...

《孟子》02 梁惠王上 “有德与无德”

《孟子》02 梁惠王上 “有德与无德”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1]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2]:‘经始灵台[3],经之营之,庶民攻[4]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5]。王在灵囿[6],(鹿匕)鹿攸[7]伏。(鹿匕)鹿濯濯[8],白鸟鹤鹤[9]。王在灵...

《孟子》03 梁惠王上 “仁者无敌”

《孟子》03 梁惠王上 “仁者无敌”

【原文】梁惠王曰:“晋国[1],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2];西丧地于秦七百里[3];南辱于楚[4]。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5]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6]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7],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

《孟子》04 梁惠王上 “仁以归心”

《孟子》04 梁惠王上 “仁以归心”

【原文】孟子见梁襄王[1],出,语[2]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3]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4]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5]兴...

《孟子》05 梁惠王上 “宣王之慈”

《孟子》05 梁惠王上 “宣王之慈”

【原文】齐宣王[1]问曰:“齐桓、晋文[2]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3],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4]曰,王坐...

《孟子》06 梁惠王上 “把爱放大”

《孟子》06 梁惠王上 “把爱放大”

【原文】王说[1],曰:“《诗》云[2]:‘他人有心,予忖度[3]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4]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5],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6],而不见舆薪[7]’,则王许[8]之乎?”...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