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庄子》02 “圣人无名”
00:00
第002课·“圣人无名”
远时有高人,
遗世而独立。
放旷无能知,
天地莫能识……
大家好!
上节课,庄子给我们讲了一个北海的大鱼变成大鸟,飞到南海「天池」的故事……
接下来,就换了一个视角,讲商朝的开国之君(也就是开国皇帝)「商汤」是怎么样描述这个事件的……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商汤对他的手下大臣棘这样讲,说:「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穷发」,「穷」就是很少;「发」,就是生发、生长。「穷发之北」(就是草木不生的、比较荒凉的北方)有一片海,叫「天池」。
这里就有意思了,在前面,庄子认为「北海」就是普通的海,「南海」才是天池;但是,商汤认为北海是天池。
他说:北海天池这里,有一种鱼非常大,可能长达几千里,没有人知道这种鱼到底有多长,这种大鱼叫作「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商汤说:有一种鸟,名字叫「鹏」,这个鸟背就像泰山一样高大。
泰山,指的就是五岳之首——山东泰山,古人经常拿泰山来打比方。
商汤对自己的臣子棘说:这种叫作「鹏」的大鸟,它的背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它的翅膀就像从天上垂下来的云彩;这种大鸟在飞的时候,「抟扶摇羊角而上」。
「羊角」,指的是旋风。因为羊的角经常是弯弯的,有的甚至卷起来;那么,旋风也是这样的,有一种旋转的感觉,所以古人有的时候把「旋风」就称之为「羊角风」。
商汤说:这种大鹏鸟就借着旋风扶摇而上,到达了九万里的高空,已经超越了「云气」,背靠着青天,然后大鹏鸟意图向南飞,到最后就飞到南海去了……商汤是这样描述这个故事的。
在商汤的眼中,北海是天池,南海就是普通的海;但是,前面在庄子的眼中,北海是普通的海,南海才是天池。
为什么商汤的见解和庄子的不统一呢?——角度不同!
商汤,我们知道,他是商朝的开国皇帝,他作为君主要治理国家,他必定是个现实主义者。而庄子是一个有些弃世倾向的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庄子的心中,北海意味着现实主义,而南海天池意味着理想主义。穷其一生,庄子都想从现实主义这里,移民到理想主义当中去……
而商汤,他是一国之君,要治理朝政的。所有的君主,只要想当个好君主,他必定是现实主义者。所以,他就把庄子想要遗弃的北海(现实主义这里),当作了理想的「天池」。所以,角度不同,想法就必然不同。
曾经还有一句话,虽然有点俗,但是也在讲这个道理,就是「屁股决定脑袋」——你坐在什么样的位置上,你就有什么样的思维。商汤作为皇帝,他绝对是个现实主义者。他认为:「北海」这个地方即便是草木不生,这也是「天池」,是最好的地方;现实世界就是自己建功立业的地方,这是最好的地方。那确实也听说了有大鱼,有大鸟,那个大鸟能飞到南边去,也就这样说一说而已……但是,现实主义者,他很难走向理想主义的彼岸去!
接下来,再回到商汤与他的臣子棘的对话——
商汤也知道有大鱼,有大鸟,也知道大鸟往南飞的故事;而且知道它一飞,能飞到九万里的高空……这些,他都知道。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然后,商汤也提到了一个有反讽意味儿的小插曲,就是「斥鴳」。「斥」,就是小的沼泽地,郊外有水的地方,面积比较狭小的地方;「鴳」,是一种小雀鸟。
就是生活在小沼泽地的一种小雀鸟,就笑这个大鹏鸟说:「彼且奚适也」?你飞那么远干嘛呀?「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生活在小沼泽地的小雀鸟,不能理解大鹏鸟为什么要飞那么高,那么远。它说:飞那么远干嘛呀?你真的感觉很好吗?我腾跃而上,就飞个多少米就下来了。
「数仞」,古时候一仞代表七尺或者八尺。我们知道,三尺是一米,「数仞」就是不一定多少米。
「斥鴳」这种小雀鸟,它往空中飞,飞个多少米就下来了,然后翱翔在蓬草和蒿草之间,它就挺快活了(它觉得实现了飞行的极致了),它不理解大鹏鸟为什么要飞那么高……
这个故事,其实跟前面庄子讲的有点相像:庄子讲的故事是「知了和小斑鸠去嘲笑大鹏鸟」;那么,商汤讲的是「斥鴳(这种生活在小沼泽地的小雀鸟)去嘲笑大鹏鸟」。
故事是类似的故事,但是道理又不一样了……
庄子说:
【此小大之辩也。】
这就是不同眼中有不同的「小」与「大」了。关于小、大的「分别」,这个「之辩」就是「分别」的意思。
也就是说,小鸟心中的「大」,已经到达了极致了,对于大鹏鸟来讲,还是无限地「小」……他是从这个角度去讲道理。
小鸟心中的「大」,已经到了极致了;在大鹏鸟看来,这还是无限微小的……
而大鹏鸟心中的「大」,小鸟是无法理解的……
不同的生命形态,都在感知着这个世界的所有现象;但是,每一种生命形态都是完完全全以「自我」为中心的。
谈到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就必须再回到上节课的一句话:「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句话也是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
上节课,我们讲的是生物之间都以「气」相连接;但是,我们要是再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这句话,还有很深的含义……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句话的关键字在哪里?在「以」后面的动词「息」这个字。而这个「息」,我们知道,它有很多种含义:比如,它代表「气息」,说一个人还有鼻息,一息尚存,证明有生命,是吧?那么,「息」也有停歇下来、停止的意思,止息、休息,是吧?「息」也有消息、信息的意思;又说修养生息,「息」也有生长、滋养的意思;然后,如果你认识一个气功大师,他可能还会告诉你这个「息」字的另一种含义……
前阵子,我认识了一个很擅长治病的大师,他擅长气功。我说:你们这个气功怎么练呢?他说:分动功和静功。「动功」,就是练我们的呼气和吸气;「静功」,就是练呼气和吸气之间的那个停顿,这个「停顿」,就叫作「息」。
现在,我们大家都感受一下:我们先随意地吸一口气,先别着急呼出去,吸一口气,先停顿一下……这个「停顿」就叫作「息」;然后再呼出去,那么,呼出去这口气之后,你先不要马上就吸气,也是停顿一下……在吸气与呼气之间,呼气与吸气之间那个停顿,就叫作「息」……
——这个大师说,静功就练这个「息」。
大家再试一下:我们吸一口气,然后停顿……在这个停顿中,大家可以发现,我们没有任何的杂思妄想,「杂思妄想」根本就起不来;然后,我们再把这口气呼出去,呼出去然后你再停顿一下……感受在你停顿的过程中(在你的呼吸停顿的过程中),你没有任何的杂思妄想,绝对的!然后再吸气……吸气与呼气之间,呼气与吸气之间这个停顿,就叫作「息」。
这个「息」字怎么写的呀?我们看,上面一个自己的「自」,下面一个「心」,哇……「自心」啊!——原来呼气和吸气之间的这个「停顿」(这个没有任何杂思妄念的停顿),这个「不动」,就是自心的本体呀!无限地玄妙……是不是?
那么,庄子说:「生物以息相吹」是什么意思?生物之间,是「心灵」的本体在相互作用所显现出来的呀!为什么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存在?是我们「心」的这个本体,祂在相互鼓动、相互作用,所以产生了世间的一切生物呀……
庄子讲了这样一个奥妙的哲理,就藏在他看似不经意的诗一般的文句里……所以,可以讲,庄子(他)是一个很调皮的哲学家,像个孩子一样。
很多正统的哲学家是上来就给你讲道理,道理接着道理地讲……偶尔打个比方;庄子不是,他像写散文诗一样,写小说一样,写故事一样,写得很生动,让你迷失在这些故事里……你品尝到了这些故事的「滋味」(这些故事情节,这些华丽的意境就像滋味);但是,如果内在的哲理你没有吸收,这就等于食物的滋味你品尝到了,但是营养你并没有吸收啊!
庄子就深奥在这里——他有很多很多的珍宝都藏起来,藏在这活泼的、自由的想象里……这些珍宝,你挖到呢,就是你的;挖不到呢,就错过了……但庄子依然表现得很洒脱,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所以,有一些在生活中,家里或者单位事情特别多的好朋友,说心很乱,很烦躁,想出去运动或者去大自然放松,也没有时间;那么,你有时间呼吸吧?你每天都在呼吸,是不是?你哪怕抽出几分钟,感受你那个吸气和呼气之间的那个「不动」、那个「息」、那个「自心的本体」,你瞬间就宁静下来……
这「自心的本体」,没有任何杂思妄想,时刻在我们的吸气和呼气之间埋藏着,陪伴着我们……祂是如此的稳定,你感受祂的时候,你所有的烦恼、焦虑都不见了。在我们的吸气和呼气之间,这个没有呼吸的,也没有任何起心动念的「不动」这里,就是自心的本体、本身啊!
那么,宇宙中为什么有万物?庄子说了,「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你这个自心的本体动了呀,所以就有了万物。万物与万物之间好像也在呈现一种「互相吹动」的状态,但是那个根本还是「自心的本体」呀!
好,我们接着往下看: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故夫」,这是语气助词。
如果说一个人,他所知道的这一切(也就是说他的智慧)让他足以胜任当一个官员;或者说这个人的德行,足以适合去统领一个乡、一个镇这样子;或者还有一个人,他的德能适合当一国之君,于是他就统治了整个国家。那么,这三者:有适合当官的,这可能是省级官员;有的可能是乡镇级别的官员;有的是一国之君,他们的成就自然是有大小、地位,有高下,是吧?那么,他们的心量肯定也是有大有小,他们怎么看自己呢?就可以对照前面讲的这些寓言故事。
假设说大鹏鸟就意指着「一国之君」——大鹏鸟有无限大的心量,可以飞到九万里那么高的高空,假设它的心量,就代表着一国之君的心量;那么,像知了啊,小斑鸠啊,生活在小沼泽地的小雀鸟啊,它们就有可能是「省级官员」,或者是「乡镇级的官员」之类的,就可以这样对照一下。
这里在讲什么啊?就是说,你的理想有多大,你的成就就将有多大;你的理想很小、心量很小,你的成就也将很小。所以,庄子(他)倡导我们有大心量,为什么倡导有大心量呢?
后面继续讲: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宋荣子」,是战国中期的一个思想家。当一国之君,或者省级官员,或者乡镇级别的官员在感受着自己这个理想的「大」与「小」的时候,宋荣子这个比较超脱的思想家(因为他受过老子的影响,也是崇尚「天人合一」),他就笑这些人,说:你们这些现实主义者呀,都是想在这个现实世界谋个一官半职的。理想总是脱不开现实,宋荣子超脱呀,他就笑他们。
而且,宋荣子修到了什么程度呢?「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他的心恒常的(就是很安定)……好像已经泯灭了「内外」的区别,一切的荣辱(别人对他的这种赞誉或者毁辱、毁骂)对他来讲都无所谓、没感觉。
所以,宋荣子这位思想家,他能够做到一点:就是全世界都夸他的时候,他也没有感觉到很激动;全世界都去批评他、诋毁他的时候,他也不会觉得沮丧。宋荣子,他是挺超然物外的这种!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因为他超然物外嘛,庄子说:宋荣子对于世间的这些功名利禄没有汲汲以求,也不想当官,也不想当一国之君……他根本就不会忙这些世间的事儿。
虽然是这样,庄子说:
【虽然,犹有未树也。】
宋荣子的境界已经比较超脱了,虽然是这样,但还是有一点欠缺呀!「未树」,未树立起来(未建立起来),其实就是有欠缺的意思。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然后,庄子又举一个例子,就是列子。「列子」,是在老子之后,庄子之前的一个哲学家,也是很有名的(我们知道)。
庄子说:列子能够御风而行(就是相当于轻功不错吧),可以随着风自由地翱翔……虽然他没有翅膀,但是他可以乘风而行。「泠然善也」,就是很潇洒呀,很美妙呀……
【旬有五日而后反;】
「旬」,我们知道,一个月分上旬、中旬、下旬。那一个月三十天,一旬是多少天?就是十天。「旬有五日」,就是「旬又五日」的意思(就是十五天)。说这个列子在天上乘着风而行,非常洒脱自在,很美妙呀,能在天上这样地飞十五天,然后再下到地面上。列子也是蛮超脱的!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对于平常的大多数俗人所追求的那些功名利禄啊,那些财色啊等等,对于这些,列子也没有说汲汲以求,也是不放在心上,毫无兴趣。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庄子说:列子能够乘着风飞行,虽然就不用两条腿走路了(不用走了),一飞还挺快,也挺省力气;但是他得靠着风啊——「犹有所待」,他得靠着风啊,要是没有风,那列子就飞不起来了。
这个地方,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宋荣子这个思想家;另外一个是列子,也是个思想家。这两位名人其实都是备受推崇的,但是庄子都认为他们有欠缺,那怎么样才没欠缺呢?
下面讲了……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样才是最圆满的解脱状态。
庄子说:我们要依靠着天地之间的真理。
这个「正」就是真理;而「御」就是统御、掌控的意思;「六气」,在古时候讲「阴、阳、风、雨、晦、明」,这是六气。
「御六气之辩」,其实就是说,我们要统理万千气象(统理宇宙中的万象),我们要借着天地之间的真理而掌握、掌控宇宙中的一切万象……非常地大气而霸气!
——这样「以游无穷」,到达一种理想境界的极致,这种境界是这样的殊胜、美妙……但是「彼且恶乎待哉」!
庄子就慨叹说:宋荣子、列子都挺厉害的,也是远超俗人的圣者,但是还是有欠缺呀,难道他们不向往我说的这种境界吗?——这种「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多好啊!可惜呀,宋荣子、列子都没有感受到啊!
然后,庄子就开始慨叹说: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人要是完善到极致、修炼到极致,肯定是一种「忘我」的状态……已经没有那个所谓的「自己」了,「人」的极致就是没有那个「自己」,没有「我」……
那么,具备神通异能的人(那些神仙啊,神能之士啊……号称神人),他们要是到达了极致,就不再展现他们的神通异能了;不再展现他们的神通异能,也就是归于「无为」了……
而极致的圣人,因为他的思想太超前、太高超,没有人能理解他们,没有人能认识他们,没有谁能发现他们……
就这样,这个段落就结束了。
这就是「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