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庄子》18 “虚室生白”
00:00
第018课·“虚室生白”
斋心而非斋相,
转心则万物自转……
上节课,孔子不同意颜回去卫国冒险。但是孔子依然说:「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虽然我不同意你去卫国,但是你可能也有你的理由,我也愿意听听看……
——这里充分体现了孔子对于弟子的尊重,没有因为弟子只是弟子,就完全无视弟子的看法。
这让我们想起了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的一句话,说:「我也许不同意你讲的每句话,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讲话的权利」。孔子就是这样的老师。
那么,颜回是怎样说的呢?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
还是充满了对于自己师父的恭敬。
颜回说:那么,我看上去端端正正的——态度很端正,然后呢,又显得非常谦虚,显得非常地勤勉、认真,这样去面对卫国的国君,可不可以呢?
【曰:“恶!恶可?】
孔子回答说:「恶!恶可」?哎,不行啊!这样怎么可以呢?
你要知道——
【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
你要了解卫国的这个暴君啊,他的性格极其暴烈、刚猛,而且他性情喜怒无常,常人一般都不敢违背他的想法。可以说,他总是压制其他人的感受,他只是希望所有人都配合自己的心情……
【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
像这样的一位暴君,你就是把那种很容易做到的小小的善行之德告诉他,他都不愿意遵从,就别说你去给他讲那些大的仁义道德了。
【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将执而不化」,就是说,卫国的这个暴君,他非常固执,是很难教化的;他表面上就算迎合你,他内心其实绝对不会反省和悔改的,我太了解他了。所以,你怎么能去呢?你说我表现得端正谦虚、勤勉认真,他就会听你的建议吗?不可能啊!
然后颜回又说: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
那么我这样,内在很刚直,秉承仁义道德,但是外在学得圆滑一点儿。
我去向卫国的国君觐见的时候,就让他感觉到我发表的不是我自己的看法,是倡导国君向上——向圣贤看齐。我发表的不是我的看法,是圣贤的看法,而且倡导他能够圆成自己的道德,向圣贤看齐。
颜回一开始讲说,那么我内在刚直,外在显得就圆滑一点儿。这个「内直」,他又解释了一下怎么个内直法:
【内直者,与天为徒。】
颜回说:我指的「内直」,就是说遵从于上天。
【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
颜回说:那么,遵从于上天,我就更加了解到,无论是国君(天子),还是说我自己,其实都是上天的孩子啊。
【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
所以,我就不会盲目地去期求别人赞叹我的言论;我也不会盲目地期求别人不赞叹我的言论……就这样真诚、纯然,可能大家会把这种状态称之为童子的状态(真诚、纯然,这是童子的状态)……
颜回说:我理解的这种状态就是完全遵从于上天。
【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
「内直而外曲」,「内直」指的就是完全遵从于上天。那么「外曲」,颜回说:「外曲」指的是与人为徒,就是要甘为人下,把别人捧得高一点儿,把自己放得低一点儿。
【擎跽曲拳,】
我在去拜见卫国的国君的时候,我会「擎跽曲拳」,我会行该行的礼节。
「擎」,就是双手执持着一种笏板。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的时候行礼,手中会执持着一块狭长的板子,叫笏板。这笏板可能是用玉做的,或者象牙做的,或者竹片做的,上边还可以记点什么事儿。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个笏板就是一种礼仪用具。
颜回说:我去面见卫国国君的时候,我会注意礼仪,注意恭敬,该行的礼仪都会行到位。
这个「跽」其实就是跪拜的意思。「曲拳」,弯着身子合着掌,或者说抱拳、合掌。
【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
颜回对孔子说:那么,我面对国君肯定要行这种该行的礼,大家都这样行礼,我也会这样去行礼。意思是我不会触怒卫国国君,我不会显得非常傲慢、不尊敬他的,不会的。
【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
颜回说:您看,大家怎么行礼,我就怎么行礼,别人就不能够找出我的什么瑕疵来说事儿,这就讲的是「与人为徒」。就是我去面对国君的时候,我肯定把自己放得很低的。
【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
「成而上比」是什么意思呢?
颜回说:我就会显得是参古代的这些圣贤为自己的师父、为自己的老师,我就是这些圣贤的徒弟。那么,也倡导卫国的国君做圣贤的徒弟喽。
【其言虽教,讁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
虽然这些圣贤的言论好像都是一种教说,圣贤(他们)有的时候会批评一些不善的现象,批评得也非常地严厉,也确实名副其实。这就代表什么呢?古代圣贤都在批评这种现象,说明古时候就有这种现象呀,不是说卫国的国君独有呀,就不会让国君感觉好像在嘲讽他、讥笑他。
【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
颜回说:那么,您觉得呢?我这样做的话,虽然该讲的道理也都陈述清楚了,但是卫国的国君听了之后应该不会不爽,应该不会触怒他……所以说,这就是我想的「与古为徒」的方法。就是我们都要参古圣先贤为我们的老师,为我们的师父,照着这些圣贤讲的去做。但是圣贤所批判的这些恶现象从古就有,不是说只有今天才有,不是说只有卫国的国君才有,不是说独独地嘲讽卫国的国君,这样就不会触怒他了。
【若是则可乎?”】
颜回问孔子说:如果这样做的话,您感觉可不可以呢?
【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
孔子回答说:不行啊!这样怎么可以呢?你还是不了解啊,卫国的暴君,他有太多的政法(就是他的这个政治决策)都是非常不妥当的。
【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
孔子说:就算是卫国的国君真的判你无罪,也仅仅到此为止了。
【夫胡可以及化!】
你怎么可能教化他呢?怎么可能让他改变呢?
【犹师心者也。”颜回曰:】
其实卫国的国君,他就是一个随心所欲的人,跟着感觉走,他是不理性的;他如果理性,他就不会成为暴君了。
颜回提出了自己的各种方案都被师父否决了。
于是他说:
【“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看来我此行是去不成了,那您觉得我应该怎么做呢?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
孔子说:那你就斋戒吧,斋戒好了我就告诉你。
【有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
孔子说:在世间行点儿有为法,哪有那么容易啊?
孔子说:如果改变点什么真的那么容易的话,上天都会看不过去的。
也就是说,时机未到的话,不能强力做什么改变。因为孔子在传法的过程中,在「周游列国」传法的过程中,也是屡屡受挫,他太了解了,想干点儿什么事没那么容易……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
颜回就回答说:师父啊,您也知道我家里很贫穷,我不喝酒,不吃肉,不吃荤,都好几个月了,这样算我已经奉行了「斋戒」了吗?
因为孔子说,你斋戒好了,我就告诉你该怎么做。所以颜回就问他,就说我已经不喝酒,不吃荤好几个月了,这样算是已经斋戒好了吗?
【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然后孔子就说:哎呀,你这奉行的就是祭祀表相上的斋戒,并不是心灵的斋戒啊!
不喝酒,不吃荤,好长时间,这只是表相上的斋戒,这不是心灵的斋戒啊!
【回曰:“敢问心斋。”】
然后,颜回就问,说:那么「心斋」(心灵的斋戒),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仲尼曰:“若一志!】
孔子就回答说:「若一志」,你要一心一意地……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你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地,专心定意地,不要用耳朵去听,要用「心」去听;甚至不要用「心」去听,要用「气」去听。
这个「浩然正气」的「气」,要用「气」去听。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孔子告诉颜回说:听的时候你只用耳朵的话,你只能听到耳朵所能捕捉到的声音之相。你要是用心去听的话,可能心灵会呈现出种种的境界给你,很多的境界幻相会产生。但是气啊,「虚而待物者也」,「气」它是真空,是真空啊!只有道才能够收集尽所有的「虚」。也就是说,只有「道」才是那个真空。而这个「真空」就是心灵的「斋戒之处」啊。
我们要抵达那个真空,这样才算奉行了「心灵的斋戒」啊!
那么,什么是「斋戒」呢?其实斋戒就是免于被什么干扰的意思。如果一直回归到心灵的真空,我们就免于被任何的外相干扰了……所以这一段孔子讲得非常棒!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然后颜回又说:我跟从师父您那么久,在没有听到您的教导之前,我觉得这个世间真的存在一个「颜回」,我觉得这个「小我」(颜回)是真实的;但是听闻了您的教导之后,我就感觉根本这个世间就没有「颜回」这个人,好像「小我」空掉了一样,这种状态算不算您讲的那种「空」呢?
【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
孔子就回答说:「尽矣」!那也差不多了!你能感受到自己都不存在了,那说明你也入了「真空」了,也差不多了。
我告诉你,你要是能够入到世俗的红尘当中,而不被外在的这些名(别人对你的看法)所干扰,不被别人对你的看法所干扰;时机到了,该展现自己就展现;时机不到,就停止展现,就含藏。
「无门则无毒」,就是我们不行「有为法」就不会遭受到「有为法」当中的毒害和障碍。
「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我们就把「心」放在「心」中,就好像守着这个宅子(这个家宅),不动地方一样,把心放在内心的真空当中。什么也不求,什么也不得,就安于这种心灵真空的状态,这就差不多到了我们要到的地方了……
要安于这种心灵「真空」的状态。
孔子又说:
【绝迹易,无行地难。】
真正地斩断红尘的干扰,逃离世俗,这个其实是容易的,让别人都找不到我(藏起来),这是容易的。但是能够修到、证到那种「无行之地」,证到那种「无为法」的最高境界,这个是不容易的。
孔子又说:
【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其实这里讲的是为人以「伪」使易,为天以「伪」使难的意思。
就是你用虚假的东西去跟人交流、打交道是容易的,因为人都活在虚假的幻相当中。你用虚假的幻相去应对人世间,这是容易的事情。但是你用虚假的幻相,想要契入天、契入道的这种真实境界是很难的。因为道这里不存「伪」。既然知道它是伪(是假的),那道就不会与其相合,道代表「真」,是吧?这一切虚假的幻相——红尘里的这些乱相,没有办法跟真正的天、跟真正的道相合。
下面就更有哲理了:
【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
我们都听说过有翅膀的一些生命体能够飞行;但是很少听说没有翅膀的生命体也能飞行。
【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
我们都听说过,有智慧的人就能知道很多东西;但是很少有人听闻,怎么样通过「无知」去了解一切万物、一切万相。通过「不知」去了解一切,这个是难的。
「不知」,其实就是不分别、不起心动念。常人动用意识思维心,动用头脑,靠他的头脑智慧去了解这、了解那,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但是真正的至人,靠「无知」去了知一切,靠不起心动念,直接入到「本源」去了知一切。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
然后孔子又说:我刚才跟你讲了这么多,你要是真的能够观到我所要讲的那个「空」,就能「虚室生白」。
就是你入到那个「空」里边儿,在这个空空的空间里,就生出光来了。「白」代表光明。
那么,光明出来了——
【吉祥止止。】
那个吉祥的状态就来了,一直弥漫着,就停留在这种吉祥的状态里。「吉祥止止」就是吉祥止于止,吉祥就停留在这个地方不动了,就是永远保存住了这个吉祥。
也就说,「瞻彼阕者,虚室生白」,这是道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定要入那个真空,你才能够绽放出自性本体的光明啊!
【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
孔子说:如果你不能够入那个自性的真空,这个思想、妄想、杂想根本停不下来,你就算坐在那儿,也好像一直在驰骋,这头脑里一直在跑火车一样的。
【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
孔子还是倡导颜回先修好自己。如果「耳目内通」,徇着让你的耳朵向内听,让你的眼睛向内看、向内走,而不是向外走……你一直向内就能抵达修道的最高境界,所以鬼神都会到你这里来参访你了,到你家里了;你在哪儿,鬼神都来参访,都来礼拜了,礼敬了,就别说是人了。
孔子的意思是说,颜回你要真正修好了,那卫国国君可能主动来找你了,还用你去觐见,去找别人吗?
【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孔子非常殷切地告诉自己最疼爱的弟子颜回:你要是这样做,万物都能被你转化啊。这个贤明的君主禹帝、舜帝(他们)是怎么成功的呀?也都是学到了这个窍诀。
那么,像伏戏、几蘧这样贤明的古时候的君主,他们也是靠着我讲的这个方法奉行,一直到生命的终了……
连这些贤明的君主,像禹帝啊,舜帝啊,伏戏啊,几蘧啊……他们都是按照我讲的这个方法成就的,你就别说一般的零零散散的小人物了——都能成就啊!
这里其实就是倡导要归到内在的「真空」,归「本源」,要「以心转物」,让物被你所转,而不要强力地改变物。
——讲的是这个道理,我们听上去无比地熟悉!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
孔子让颜回说一说自己的看法,颜回就说:我端正谦虚地去,显得非常地勤勉、认真,一心为卫国考虑,这样应该可以吧?
孔子说:不行啊!卫国的这个暴君,性格非常暴烈,喜怒无常,你很难改变他的。
颜回就说:我内直而外曲,行不行啊?「内直」就是遵从天,完全遵从天,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然后,我完完全全就是一颗赤子之心,像个童子一样(那样)纯真地去面对卫国的国君;而且「外曲」,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会重视礼节,显得非常地恭敬,不招人讨厌。然后,在发表我的想法、发表我的建议的时候,我就会让卫国的国君感觉到从古就有这种不好的现象,不是您独有,但是我们还是要向古代的圣贤学习……您看这样可不可以?
孔子说:不行!不行!他要是讲道理,就真的不需要你了。就算他不判你有罪,也最多如此!他不会改变的,我太了解他了。换句话讲,如果卫国的国君能够被游说一番的思想家改变,那么孔子不就去了嘛,孔子他会想在弟子前面呀,对吧?孔子不就去了吗?
孔子说:这个卫国的国君就是一个「师心者」,就是以自己的心念、妄想为自己的老师,就是跟着感觉走,完全随心所欲,不管不顾别人的,他权力、地位也在那里。
然后颜回一看,哎呀,看来我是去不成了,那我该怎么做呢?
孔子说:你要斋戒,斋戒好了,我就告诉你。
颜回说:我家里穷,我好久都不喝酒,不吃荤了啊,这算斋戒吧?
孔子说:这是外在表相上的斋戒,不是心灵的斋戒。
颜回就问:什么是心灵的斋戒?
下面非常关键了!
孔子说:要一心一意地、专心定意地,不要用耳朵去听外面的声音,要用心去听;甚至不要用心去听,要用「气」去听。「气」,始终敞开自己,接纳一切……这个「气」是一种真空的状态,包容一切……只有「道」啊,祂能够收集到我讲的这种「虚」——这种真空。这个虚,这个真空,祂就是「心灵斋戒」的地方,要回归我们内心的「真空」啊!
然后,颜回说:在听到您的教导之前,我还觉得我这个「颜回」(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听了您的教导之后,我觉得我这个人不存在,这算「空」吗?
孔子说:还差不多!然后,又强调说:要是能够入到世俗红尘当中,不被「名」所累——别人怎么讲你无所谓,不动心;时机到了,就显现自己的才能;时机不到就隐藏,这样就不会遭受什么祸害。要专心定意地住在我们内心的家宅当中,让心安住在内心的真空当中,无所求、无所得,这就差不多到最高境界了……
斩断与红尘的这种连接是容易的,就是说「避世」很容易呀。但是,你证到那种「无行之地」(就是无为境界),其实是不易的。
世间人都被假相所迷惑,我们用假相就可以跟人打成一片,但是要想「合于天、合于道」的话,要靠「真」,不能靠这些假相!
大家都听说了,靠着有翅膀,生命体就能飞起来;很少有人听说,没有翅膀也能飞。
大家都听说了,头脑非常聪明——有智慧的人,能够知道这、知道那;但是,不了解至人是靠「无知」,靠「不知」去了解一切的(就是靠不起心,不动念,不动用意识心,靠这个去了知一切)。
孔子说:如果你能够观到我说的这种空性境界,那么就「虚室生白」了,你就发光了,「空极」你就发光了。这就到了修行的最高阶段了——「吉祥止止」,这是最圆满的阶段了……
所以说,要「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耳朵向内听,眼睛向内看,这叫「内通」;「内通」真通的时候,那么自然是了达一切的状态;一切一切在内在的「真空」当中就呈现出来,那你就知道一切了……所以呢,鬼神都来顶礼你了,就别说人了。
怎么样「化万物」呢?这样就化万物,就是说「转心以转万物」。这就是古代那些大圣者所成就的方法,他们能成就,我们也能成就,就这么做……
很明显,庄子是借着孔子和颜回之口,再一次地重申了自己对于「修证」的看法,对于人生意义的看法……
如果庄子天天都是这样的「虚而待物」,「虚室生白」……我们就知道了,这个「道学」的最高境界,跟「佛学」真的是无二无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