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庄子》22 “好事与坏事”
00:00
第022课·“好事与坏事”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内篇》的《人间世》。
关于「无用之用」,在前面庄子已经讲了好几个小故事。今天又讲了三个小故事,我们先来看第一个: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
南伯子綦其实就是「南郭子綦」,在前面《庄子·内篇·齐物论》的开篇就提到过这个人,可能很多好朋友还有印象。
他比较喜欢打坐,也已经有所悟,比较有思想……
南郭子綦游乎商之丘,「商之丘」,就是商丘,是古时候宋国的都城,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
南郭子綦有一次,来到商丘这个地方游玩,见到了一棵很大很大的树。这棵树与众不同,非常大,有多大呢?
【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
要是把一千辆四匹马拉的兵车连接在一起呀,这棵大树都能完全荫蔽住,它的树荫无比地大,可以荫蔽一千辆四匹马拉的兵车啊!
然后,南郭子綦(他)就感慨说:哎呀,这是什么木头呀?一定是奇异的材料吧!
当他仔细看的时候,失望了……
【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
南郭子綦抬起头,仔细看了下这棵大树的细细的枝条,发现弯弯曲曲的,不能够做栋梁。
【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
然后,南郭子綦又俯下身,看了一下这棵大树的大树根,发现疙疙瘩瘩的,也不能做棺材……
「棺椁」,「棺」是棺材;这个「椁」就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这个树根疙疙瘩瘩的,也不能做棺材!
【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
要是舔一下这棵大树的叶子,口角就烂了,就被大树所伤了。
【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要是闻一下这棵大树的味道,让人大醉三天都醒不过来。
——调查至此,南郭子綦就感慨说:
【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
唉呀,这棵大树果然不是块公认的好材料,不然也长不了这么大啊!
【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他就立刻想到了超然物外的神人,在世间人看来也是没用的,他们不能够做什么,也不喜欢做什么。
但是,那些神人就是因为「不材」,就是因为跟世间人非常不同,所以才成为了神人啊!
如果这些神人,就跟世间人一样,就像普通的树木一样「可用」,也就成不了「神人」了。
接下来,跳到了另一个故事:
【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
宋国有一个地方叫作「荆氏」(「荆氏」在这里是个地名),说这个地方适合种楸树啊,柏树啊,桑树啊……这些树在「荆氏」这个地方长得很好。
那么,当这些树长到「拱把而上者」(「其拱把而上者」,就是这棵树长到像「一把」那么粗的时候,这个「上」,形容向上长,比较直;向上长,长得比较直,又长到大概有一把那么粗的时候),就会被养猕猴的人砍了,用来做拴猕猴用的小木桩子了(因为树直嘛,然后长到足够粗的时候,就会被养猕猴的人砍掉,去做木桩)。
【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
当这些树长到三围四围粗的时候,(「围」上节课讲了,就是伸出双臂抱一下这个树。)抱这么几次,「三围四围」,就是比如说:有三四个人都同时伸出双臂来抱这个树,连起来的距离也就是这个树的周长——树干的周长达到三围四围的时候,就会被那些富贵人家砍掉,用来做栋梁。
「高名」,代表比较有名气的富贵人家;「丽」,在这个地方通「欐」,指的是栋梁。
【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
当这些树长到七围八围粗的时候,贵人啊,富商之家啊……也会把它砍掉,用来做棺材(这个树足够大的时候,就可以做那种每一边都是整块木板做成的棺材)。
因为这些楸树啊,柏树啊,桑树啊……有用,所以都「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都没有活到足够长的寿命,就中途夭折了(被人砍掉了)。
这些树很有用——都是人类认为对的、好的木材,所以它们都无法尽其天年。
所以,庄子——因为他是老子的弟子,深受老子影响,庄子讲的很多话充满着「辩证法」的道理:好,不一定是好,可能是坏;坏,也不一定是坏,可能是好。
接下来又讲了,说:
【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
古人有的时候,在大水泛滥的时候(发洪水的时候),就觉得我们要向河神祭祀。祭祀了之后,河神不发怒,就不会发大水,不会造成我们经济和人员的损失了。所以,他们有祭祀的传统。
在向河神祭祀的时候,是有要求的:说那种白额头的牛不能用来祭祀,还有那些鼻孔上翻的猪也不能用来祭祀,还有得了痔病的人也不能用来祭祀(这个「痔病」,在古时候指的就是肿瘤啊,癌症啊之类的)……
说长着白额头的牛,或者鼻孔上翻的猪,还有得了痔病的人,都不能用来祭祀。
【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
这个「巫祝」就是巫师,也是祭司(主管祭祀活动的人)。那么,他是非常了解什么能够用来祭祀,什么不能用来祭祀。那么,不能用来祭祀的这些生命反而就因此而活了下来。
【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你看,祭司、巫师或者一般人都知道:白额头的牛,鼻孔上翻的猪,得了痔病的人不能用来祭祀,他们是不祥的。但是,正是因为不能用来祭祀,不会被扔到河里淹死,反而活了下来。
庄子说:「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神人看上去不祥,反而是「大祥」,最吉祥啊!看着「祥」的都被扔河里淹死了,看着「不祥」的,结果活了下来。所以,坏事可能也是好事。
接下来,庄子又讲了一个故事,也是比较有意思的:
【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
有一个残疾人叫「支离疏」,他可能是得了佝偻病,他的面颊都藏到肚脐下边去了(就是这个头一直往下垂着,他佝偻病嘛;这个腰弯着伸不直,像个虾米一样的,这个脸、面颊、下巴都藏到肚脐那儿去了);然后,肩膀又高于头顶,他这个头往下陷,肩膀高于头顶。
我们要想象或者在纸上画一下这个人的形象。
然后,又说他的发髻朝着天(发髻是朝天的;人家的发髻朝后,他朝天,因为他往前弯着嘛)。
【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糊口;】
「五管在上」,五脏的穴位都朝向上。
「两髀为胁」,「髀」是大腿,两条大腿在哪个位置呢?在他的两侧肋骨那个地方。看上去真的是很像虾米,是吧?
但是,这样的一个残疾人,他靠「挫针治繲,足以糊口」,他还能养活自己,怎么养活自己呢?他会给人缝衣服啊,洗衣服啊……他还能够糊口(能养活自己)。
【鼓策播精,足以食十人。】
这个「食」,也可以理解成「饲」,就是使十个人吃饱。
这个残疾人还会给人家筛糠、簸米,就是拿着簸箕,这样给他人筛米……靠这样的劳动,甚至可以养活十口人啊!
这个残疾人不简单,人家还有一定的经济能力。
【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
那么,当朝廷要征召士兵的时候,这个支离疏就伸着胳膊,游在人间,一点儿也不害怕。为什么不害怕呢?他是残疾人,征兵也不会征他的。
以前有个故事就讲,说:有一个妇人,她的孩子生来就残疾,不能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她就很难过。但是,国家征兵的时候,那些年轻力壮的都被征去了,上战场很多都阵亡了,都回不来了……后来,这个母亲想到她的儿子因为残疾,没有去战场送死,又觉得自己很幸福、很幸运。所以,坏事可能是好事,好事未必是好事。
那这个残疾人,他就勇敢地伸着胳膊走在人群里,他也不怕朝廷征兵,反正他也不会被征走的。
【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
这个「役」,指的是徭役,就是中国古时候,统治者强迫这些老百姓从事的一些无偿的劳动——出些体力呀,干些杂活啊,或者服兵役呀……之类的。
那么,每一次国家有这种大的徭役的时候,支离疏这个残疾人,因为他恒常都是残疾的,他就不需要去干什么活。因为他也干不了什么,大家一看他那个样子,也不让他干活,不让他去服那种杂役、力役或者是军役等等,什么也不让他干,他就闲着了,就不累嘛,是吧?也不会有阵亡的危险。
【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
那么,国家有的时候发救济粮的时候(给生病的或者是残疾人一些福利,发救济粮的时候),支离疏这个残疾人还能够得到三钟粮食以及十捆薪柴。
——还挺幸运的!
【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这里庄子就感慨,说:支离疏(这个残疾人)靠着他残缺的形体,竟然能够养活自己,「终其天年」。正是因为他残疾无用,反而还活到了足够的寿命。
「又况支离其德者乎」,这个「德」代表他的智慧。就是说支离疏是个聪明人,他投胎投得就很有技巧,变成这个样子,也没有吃太多苦;丑是丑了点儿,但是没有吃太多苦,国家发救济粮的时候还能够领一点儿,还能够领点柴火,感觉挺好。
其实我们想一想:「有用」可能是坏事,「无用」可能是好事;好事中藏着坏事,坏事中藏着好事……这样的「辩证法」能够帮到我们什么呢?
就是遇到顺境的时候,不会过于马虎大意,不会过于骄傲自满;遇到逆境的时候,也不会非常地绝望、沮丧,因为凡事都会有转机的。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向另一个方向发展——「物极必反」,这就是中国古人的智慧。
那么,当哲学家庄子讲这些「无用有大用」的故事,「有用很危险」的故事,讲「残疾人的残疾也未必是坏事」的故事……讲这些的时候,他当然也是站在整体(全体)的一个视角去看现象,他把自己从现象中剥离开,然后去看现象中那种诡秘而有一点冷幽默色彩的道理。
所以,学了《庄子》之后,我们都会变得比较达观——
遇到坏事也不会太着急,一个就是顺命、随缘;再一个就想:坏事也未必是坏事。
遇到好事的时候,也不会盲目地冲昏了头脑,也许会提醒自己:好事也未必是好事。
这样,我们就在恒常的宁静当中,恒常的平衡和理性当中;而平衡和理性是心灵最松空、舒适的一种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里,我们享受生命,享受生命中一切的境遇,却不会受其折磨。
所以,庄子的心真的是「虚室生白」,始终是空净空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