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庄子》23 “不得已的超然”
00:00
第023课·“不得已的超然”
有为则有伤,无为则无伤;
有用则有费,无用则无费……
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内篇·人间世》的最后一个段落。这里讲的是孔子来到了楚国,楚国的狂人接舆在孔子的门口大发感慨的故事……
这个楚国狂人接舆,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也听说过这个名字,据说他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在《高士传》里曾经讲,说楚昭王当政的时候,政令无常。陆通这个人,字接舆,他一看国王无道,他就装疯卖傻,别人就说他是楚国的狂人(其实狂人也就是疯子的意思)。
我们看一下这个原文: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
孔子来到了楚国推行自己的教法,楚国的狂人接舆就来到了孔子的门口大发感慨,说: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这一段落非常有名,无论是从文采上,还是意境上,都是一篇上好的佳作!
我们来细看一下,接舆感慨说: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
这里他把孔子比喻成「人中之凤」,说明接舆非常欣赏孔子的德与能。但是这天上的凤凰却落到了道德衰败的楚国来了!
说凤凰啊,凤凰啊,你下来之后也很无奈吧,这里的道德如此地衰败和沦丧啊!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未来世界不管有多美好,它还没有到来;过去的世界不管有多美好,已经过去了,不会再回来。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接舆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圣人就能够在这里成就自身;天下若是无道,圣人就怀着慈悲投生到这里来了。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但是,在我们这个乱世啊,你能够免离灾祸就不错了,怎么样推行自己的教法啊……
所以接舆确实对政治非常不满,他说: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
我们的福德轻得比羽毛还轻呢,所以无法承载您所推行的这种道德。
「祸重乎地,莫知之避。」
我们的灾祸重得比大地还要重,简直无法逃避啊。
「已乎已乎,临人以德!」
「临人以德」,「临」是靠近的意思。说孔子靠近谁,就想把自己的德能传给谁。但是接舆说:「已乎已乎」,停止吧,停止吧!算了吧,算了吧!孔子啊,你不要再亲近谁,向谁宣导你的这些道德主张了。
「殆乎殆乎,画地而趋!」
太可怕了,太可怕了!太可笑了,太可笑了……这世间人没有谁能理解你的,孔子啊!大家看你就认为你是画地为牢。「画地而趋」,觉得你的思想非常地古板,不可理喻。我们为什么要奉行你孔子所倡导的道德准则呢?什么君子,什么小人……
「迷阳迷阳,无伤吾行!」
「迷阳」,是长在路边的那种有很多刺儿的草。这名字还挺好听的!
说「迷阳迷阳,无伤吾行」,路边的这多刺的草啊,在我走路的时候,请不要阻碍我行走吧!这是站在孔子的这个心理角度来讲的。因为孔子来楚国讲学,推广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者说道德主张,孔子的内心当然希望没有障碍了。说「迷阳迷阳,无伤吾行」,路边的多刺儿草啊,请不要阻碍我的脚步吧!
而这个「迷阳」,我们看这个名字,它也是有暗喻的,就是迷失了太阳,迷失了光明。就是说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已经迷失了太阳,迷失了光明,它是阴暗的,它是灰暗的。在这样的阴暗的、灰暗的时代背景下,孔子自然是每走一步都很艰辛的。
「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这个其实是接舆劝孔子的。说我走起路来,路上障碍多,我就该退步的退步,该转弯的转弯吧,不要伤了自己的脚啊!就是说,孔子你来到楚国,其实可能会有一定的危险,你要注意!
接舆这里其实在保护孔子呢。
说孔子你要学聪明一点儿,能行则行,不能行咱则退,要么就转弯。该退却就退却,该转弯就转弯,不要在这里受到了什么伤害啊!
所以接舆虽然表面上装疯卖傻的……有的时候讲,哪儿哪儿有神人什么的,人家还觉得他很不可理喻、不可思议,觉得他的话大而无当之类的……而实际上其实接舆他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但是他一时左右不了当前的政治情况,所以他只能是隐退。然后当圣人来临的时候,他又去迎接,又去赞美,又去感慨,又去怜惜……
他的这段文字,先讲「凤兮凤兮」,是赞美孔子;然后又讲「德之衰」,讲当今这个社会不好;又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圣人方便成就;天下无道,圣人还是怜悯苍生来降生了;「方今之时,仅免刑焉」,说现在这个乱世,能够免离灾祸就不错了,让孔子小心;又感慨说,我们当今的人民没有福道、没有福德、没有福报,所以没有办法承载圣人的道德主张;而我们造下的灾祸,却重得比大地还要重,无法逃避;生在乱世的人民自然也是非常苦的,可以说水深火热啊!
然后一方面劝孔子不要再传道了,说停止吧,停止吧!不要再亲近谁,向他传播什么道德、美德了。表面上劝孔子停止,其实接舆的内心也是像孔子一样圣洁的。他表面上劝你,别传了,别传了!其实接舆也在传道,他的这一番感慨就是在传道,是不是?
「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这是站在民众的角度看孔子,一般人不能理解圣人,所以看上去圣人蛮可笑的,又挺危险的;然后又说,「迷阳迷阳,无伤吾行」,这个地方也可以说是接舆站在自己的角度想要保护孔子,说路边的多刺草啊,不要伤害这圣人的脚步吧,不要阻碍圣人的前行,不要阻碍孔子「临人以德」,其实暗含着这重含义的。
「吾行郤曲,无伤吾足」,这最后一句话就好像父亲保护孩子一样,说孔子你走路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要伤了自己的脚啊!
所以,这里接舆的心情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又爱又哀」。对于孔子,他是非常敬爱的。但是对于这个乱世,对于这些盲冥无知的民众,他又是充满了这种哀愍的,充满了悲哀的。
接下来庄子又讲,说: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这里是庄子以自己的视角的感慨了。
山上的木头,自己招来了别人对它的砍伐;油膏之火,自己烧自己,终于烧干了。桂树的皮可以食用,可以当做调味料,所以桂树也就遭受了砍伐;那么漆树它也可用,所以被人用刀割。
这里感慨的是什么?圣人。圣人在奉献的时候,也会招来一些伤害。或者说,圣人在奉献自身的时候,「多用必大费」。自己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肉体上,不可避免地也会遭受一些毁伤。
所以庄子一看,这个乱世,就算你是圣人,你有才华,别人也不一定懂你,你推行的道德主张未必能够广泛地传播和应用,所以与其还要赴汤蹈火,就不如退隐了。
孔子他是奉行「有用之用」的喽,那么孔子积极地推行「有为法」。但是庄子说,时机不对啊。这个「有用之用」,如果不方便推行的话,还不如归向那个「无用之用」(就是退隐江湖),享受那个「无用之用」,不做什么,任这个乱世发展吧,一切自有因果,是这样的。
那么到这里,《庄子·内篇·人间世》就结束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人间世》都讲了什么:
《人间世》其实就是「人世间」,庄子讲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现状。
首先讲,颜回去拜见孔子,说想要去卫国。听说卫国这个国君无道,他想去帮忙去,也想去救一下当地的民众。但是孔子认为时机不对,不应该去,让颜回好好地修自己,倡导颜回好好地奉行「心灵的斋戒」,能够「一宅」(一宅,把心放在自心当中,最后证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境界),回到心灵的源头,以心转一切外物。
后来又讲,叶公子高将要出使齐国。但是作为外交官,他压力山大,因为齐国对待使臣表面上恭敬,但是办什么事都不着急、不配合。叶公子高就怕自己此行这个事情办不好,会遭到国王的责罚。但是如果办好了呢,也不一定就真的有好结果。孔子就劝他,说天下有两种不由分说的大法则,一种就是「命」,就是天性和本能;另一种就是「道义」,你身为臣子,那君王的命令是不可违抗的。然后劝了他半天,劝他放下心理包袱,该做什么做什么,也提出了要注意什么问题。
后来又讲到,说颜阖将要做卫灵公太子的师父了,也是非常有压力,因为伴太子也是如同伴虎。颜阖就请教孔子的朋友蘧伯玉,蘧伯玉也是给了他一些非常好的建议,让他小心谨慎。一方面表面上随顺太子,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怎么样完成自己教化太子的这个使命。
后来又讲,说一个名叫石的木匠,见到了一棵大树,一开始是觉得它不是块好材料,瞧不起它。结果大树托梦,说你把我跟什么比啊?就讥笑讽刺了这个木匠一番……这个木匠从梦中醒来,自己的心理就有一些变化,觉得我们不应该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不要随意地下判断。
然后又讲,南伯子綦到商丘这里,看到了一个大的树木。然后他认为,就是因为大的树木不能用,所以才能活这么久。神人在世间人看来也是没什么用,但是神人才能够成就自身……又说世间认为有用的那些木头,会早早地遭受砍伐,都不能尽其天年,有用也未必就是好事。世间人在献祭的时候认为有一些动物和有一些病人是不适合献祭的,结果这些被视为不祥的动物和人却活了下来,认为吉祥的动物和人却被扔到了河里……好事可能是坏事,坏事可能是好事。
然后又讲,支离疏这个残疾人,虽然长相比较丑陋,但也能养活自身。然后呢,在朝廷征兵的时候,他免离了服兵役;朝廷上有一些大的徭役的时候呢,他也不需要去参与劳动;政府发救济粮的时候,还能领到一些……说表面上看着残疾人挺不幸的,而实际上也有幸运的一面,就让我们这个心态始终要放好。
所以,《庄子·内篇·人间世》这个思想情绪是起起伏伏的。在大家很绝望的时候,又安慰大家一下。其实,当时的那个社会状况看上去不好的,不好中也有好的一面。
后来(最后),就是今天讲的,说孔子来到楚国,这个狂人接舆在他门口就这样地像诗朗诵一样感慨了一番,体现了接舆以及庄子那种悲天悯人而不得道的情怀。
其实,凡是有才华的这些圣者,都希望能够改变世界!但是「国无道」,自己的道德主张不能推行,他们也不得已只能退隐了——也并非生来就向往「无用」,实在是「无用可用」啊!所以也只能享受「无用之用」了……
《人间世》这个环节,就体现了庄子内在最真实的自心。他不是完全超然物外,不懂世间法的,其实他充满了世间法层面的智慧。但是时机不对,他还是选择放下,退远了看,把一切的好、坏,有道、无道的这一切都看成是一种现象,仅仅是现象而已。这个时候,他也就不乱不惊,「八风吹不动」了。
《人间世》这个环节,其实体现的就是圣人是怎样调节自己的心的。
既然庄子所在的历史时期是这样的一个乱世——「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在那个时候,能够免离自己的灾祸就不错了,不要再想去推行什么主张,是这样一个让人无奈的时期。那么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庄子·内篇·逍遥游》里,他上来就讲大鱼啊,大鸟啊,就讲超级理想主义、超现实主义的一些境界。这种理想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其实也是对于自己内心这种无奈的一种安慰吧!
好,今天我们先学到这里,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