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庄子》24 “德充符”

00:00

内篇·德充符

024课·“德充符”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内篇》当中的《德充符》——「德充符」,很美的名字……这一篇内容其实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优秀而且非常有代表性的篇章。

《德充符》当中也包含着很多个故事,首先讲的这个故事,主角还是孔子。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鲁国这个地方,有一位被砍去一只脚的人,叫王骀。这个王骀的追随者还不少,他的弟子大概与孔子的弟子差不多。

【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

于是,常季这个人就问孔子,说:您知道王骀呀,就是那个被砍去了一只脚的人,他的追随者还不少呢!这个王骀的弟子的数量与孔夫子(您)的弟子的数量简直是占鲁国人口的一半一半啊!也就是说,鲁国的这些人口中,一部分在追随王骀,一部分在追随孔子。

【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

常季对孔子说:您知道,王骀这个人(他)教化弟子的方法跟您有所不同——您是经常讲学的;但是王骀站立的时候也不讲什么法,不讲什么话,坐下来的时候也不与弟子谈论法,就是那样一直「虚而往,实而归」……难道王骀真的能够在那种虚静的状态里回归到道体的真实本质吗?

【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

难道这个世间真的有不需要言说的教法吗?难道王骀真的能够用那种「无形无相」的教法使自己的弟子达成内心的圆满吗?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仲尼曰:“夫子,圣人也,】

然后,孔子回答说:「夫子,圣人也」。

你说王骀呀,我知道他,他是位夫子,是位值得尊敬的人,他是位大圣人啊!

【丘也直后而未往耳。】

说:孔丘(我)呀,其实这个水平还不如王骀呢,我还在他后面,我也想去拜访他,只是还没有来得及去呢!

【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

孔子说:你看!你们都尊我为老师、尊我为师父。王骀这个人,我认为都是我孔丘的老师、师父。那么,还不如我孔丘的人,那更应该拜王骀为老师了啊!

【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孔子说:不止是鲁国人,我还要推荐全天下的人都去跟从王骀呢!我要推荐全天下的人都向王骀学习啊!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

然后,常季就很不理解,说:「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常季很惊讶,他就说:王骀那个缺了一只脚的人,难道真的能够胜过先生(您)吗?如果他连您这么伟大的人都能够超过,那么他肯定更超过一般的普通人了啊……

【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

常季一听说,那个缺了一只脚的王骀竟然还能胜过孔子,他就很好奇……他说: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您了解吗?王骀这个人是怎样运用他的「心智」的呢?”

【仲尼曰:】

孔子回答说: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

说:据我了解,王骀(他)这个人的境界就是可以超越生死了……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讲,死亡与出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死亡与出生是常人眼中最重要的事情了)。但是对于王骀来讲却是无所谓的,死亡与出生并不能够影响王骀自心的这种定性——即使是天都塌陷下来了,即使大地都坠落了,王骀(他)都不会受任何影响的,他的心就是恒常稳定的……

下一句就很关键了,说:

【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孔子说:王骀这个人的境界——他已经彻底明了了一切万物「本性无有」(并不是真实的)……一切万物都是假的,他彻底明了了这一切。所以,万物的变化对于他来讲无所谓,他不会跟着万物的变化起内心的波澜。

他已经认清了万物的本质:一个是「无」,一个是「假」。他可以「命物之化而守其宗」,就是随顺「天命」导致的万物变化,他一直不动地守着内心的本源,就一直处在内心的本源状态里……

【常季曰:“何谓也?”】

常季就问:这怎么能做到的呢?

【仲尼曰:】

孔子回答说: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要是从「不同」的角度看,人的肝脏和胆囊离得虽然近,但是性质完全不同,功能也完全不同,就好像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一样。肝与胆离得这么近,却好像是楚国和越国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一样。但是要是从万物「相同」的角度来看,「万物皆一也」……万物的本性都是一样的,都是那个「无」和「假」,「无」和「假」就是「性空幻有」的意思。

万物本性都是「无」,都不是真的,万物都是假的。从这个角度讲,无论是肝、胆也好,这个人、那个人也好,或者不同种类的生物存在也好……他们都是平等平等的,没有什么差别。

也就是说,从「差别性」上来看的话,万物各自不同;但是从「共性」上来讲,「万物皆一也」,万物没有不同,都是一些现象而已。而这些现象并不是真实的存在,这些现象都是虚假的。

【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

既然已经参透了万物这个本质了,那么像王骀这样的圣人,就不会再去在意「耳目感官」上是否合适了,已经超越了感官的系缚和捆绑了他们就一直寂静地游在内心的这种大道之德的冲和、平和状态里……

感官触及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对于他们来讲,这个影响微乎其微,他们一直处在内心的这种「德之和」中……「德之和」就是大道之德的冲和、平和,遍一切处的空性存在……

【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那么,总是处在这种「万物皆一」的这种空性不动的状态里,他们就不会感觉万物有真的「增」和「减」了。所以,像王骀这样的圣者,他就算少了一只脚,对他来讲,就好像抖落了身上的一点儿土一样,没什么感觉。他的心在源头,他的肉身上有什么缺损,对他来讲完全无所谓的……

【常季曰:】

然后,常季就说:

“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

说王骀这个人,其实不像孔夫子(您)一心为大众服务,很辛苦!我感觉王骀这个人就是主要先求自己的自在解脱了……当然了,也凭着王骀的智慧,他算是成功地回到了心之本源。因为他回到了心之本源,所以「得其常心」,就处在那种本源心的恒常、空性、寂灭的状态里……

常季说:我认为王骀这个人其实是只顾自己的,主要是修自己为主,没有发大心,没有要利益苍生啊!

那么,「物何为最之哉」?为什么大家那样地推崇他呢?

【仲尼曰:】

孔子回答说: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说:如果水流得太快,人没有办法借着流得这么快的水当镜子,看清自己长什么样……但是,这个水停止下来了,水平如镜,人才能够借着水当镜子,照清楚自己长什么样子。

孔子说:只有内心真正宁静的人,才能够帮助所有大众变得宁静啊!只有内在的妄念消歇的人,才能够帮助所有大众止息妄念啊……

【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

孔子说:同样是都生活在大地上,只有松树、柏树能够在冬天也青翠,夏天也青翠。

【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

孔子说:同样是受命于天,作为天子统治整个国家,只有像「舜帝」(「尧舜禹」的「舜」)那样的人,才是非常正直的——孔子非常欣赏舜帝。

【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孔子说:舜帝这个人(他)生性非常地正(品性很正),他又当了国君,所以能够「正」天下的苍生啊!

【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

「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这个「之」就是「至」(到达的意思),「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

孔子说:能够保持好自己最初的初发心(目标),不害怕入到根本的「实相」当中。真正的勇士(真正的勇敢的将士),就算是一个人,他也敢驰骋到九军当中,驰骋到敌人无量的军众当中……

【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

孔子说:你看!这个世间那些贪求功名利禄的人,就比如说「勇士」吧,为了贪求功名利禄,他都敢舍生忘死,是吧?他想要凸显自己,他就敢一个人驰骋到敌人无量的军众当中,什么也不害怕……那么,更何况能够主宰天地、掌控万物、驱驾「六骸」(「六骸」其实就是头、身体和四肢,就是人的肉身的意思就是说能够很好地驾驭和利用肉身)……

「象耳目」,就是综合所有感知渠道,综合所有觉知功能;「一知之所知」,就是说通过回归心之本源,就成了正遍知了,就了知一切了;「而心未尝死者乎」回归到心之本源,知道一切不生不死,恒常地存在着……这个心恒常地存在着,也恒常地明照着……

孔子说:世间那些普通的追求功名利禄、想要凸显自己的勇士,都敢一个人「雄赳赳、气昂昂」地入到敌人的军阵当中舍生忘死,那况且是这样的大圣人了?像王骀这样的大圣人,因为他居于心灵的源头(本源这里),所以可以主宰天地。在「本源」这里,「要天得天,要地得地」,要有天就有天,要有地就有地,只有居于本源的人才了解这是什么意思。在「本源」这里可以掌控万物,「万物」随「心念」而变化……那么,肉身就是他利用来修道的一个工具了。

「象耳目」,就是综合所有的觉知器官,综合所有的觉知能力,其实就是用「心」这种遍一切处的「觉知体」来觉知一切……

「一知之所知」,用「心」这个本源这里,这一种「知」就能知所有「知」了……因为这个「心体」是到处遍在的嘛,所以用「心体」就能够知所有存在的一切事物了——「一知之所知」,要回归「心体本源」才能够知一切……而且王骀(他)的心「未尝死」,他的心不会死,因为他回归「心之本源」了,回归这个不生不死的「心之本体」了,所以他的心不会死。

然后,孔子又说:

【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

王骀这个人很快就会到达他修行境界的最高峰了,所以人都跟从他啊!这一切人不由自主地跟从他,他能量强啊……

【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

王骀很快就要到达他修行的最高境界了,他怎么会被世间的这些虚妄之相所左右呢?怎么会把世间的虚妄之相当回事呢?在他看来,周围的追随者也是世间的虚妄之相。

所以,王骀带弟子的时候,他不像孔子一直讲学他站着也不怎么说话,坐着也不怎么讨论,就是「虚而往,实而归」……

「虚而往」,就是说放空自己,完完全全地放空自己,归到一念不生的状态……「实而归」,这样就能够回归心灵真实的本体、本质……只有归到心的真实本质这里,才算是真的回归,这就是所谓的「不言之教」。王骀这个圣人(他)的教法是无形的,却可以让自己的弟子达成内心的圆满自在……

所以,有的师父在教化弟子的时候是讲很多内容、讲很多道理;但有的师父带弟子的时候,就是让弟子安静下来,让自己这个心完全放空,然后带动弟子的心完全放空,空而归源——这是两种教法。

那么,哪种教法好呢?孔子认为,王骀超过自己,他认为自己在王骀之下。

「丘也直后而未往耳」,我其实在王骀之后(我在他之下),我的境界在他之下,我也想去拜访他,但是还没来得及呢……

「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孔子说:像王骀这样的人,别看他少了一只脚,但是我都想去拜他为师,那何况那些还不如我的人,更要拜他为师了!不止是鲁国人要拜王骀为师,整个天下人都应该去拜王骀为师啊!

当然了,我们也知道,庄子讲这个故事也是在暗暗地倡导自己的主张。庄子认为,「有言之教」固然很好,但是「不言之教」更为高超!直接让弟子「虚而往,实而归」……

让弟子认识到:一切万物本性是「无」、本性是「假」,所以就「不与物迁」,万物怎么变化——不为所动……不要跟着万物而动,不要跟着现象而动,你要「不动」,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任天命」,导致万物进行各种变化,你就「守其宗」,就守你的心(就安守在内心的本体中)……这样时间长了,你就不会受感官影响,耳朵听到什么、眼睛看到什么了,是好、是不好……对你来说无所谓。你就一直处在心灵本体的这种「道之德」的冲和、平和里……

这个时候,「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在你这里,万物都是无比完整的、不增不减的,不多不少、不高不下,甚至缺胳膊缺腿对你来说就好像抖掉了身上的一点儿土——毫无感觉……

所以,这样的一个修法就可以「以其心得其常心」,放下了那个不「常」的心,放下了非「常」的那个生生灭灭的妄想心,就「得其常心」,就入回到那个「恒常」的本源心(回到这里了)……

那么,在「本源心」这里,我们知道祂是空性的,无有一物、无有一相。你一起个念,祂就有了相,所以说可以「官天地、府万物」,你的念头就左右着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

「直寓六骸」,你就可以「驱驾」你的肉身、利用你的肉身,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并且慢慢地把「心灵本体」的这种「不动、超然」带入到肉身的状态里别人看你肉身也感觉与众不同,就好像充满光和能量……

这个时候,可以「象耳目」,就通达了所有的耳朵、所有的眼睛,就能够听到所有的声音、能够看到所有的事物……

「一知之所知」,就在心灵的「本体」这里,你就用心去「知」,就能「知」一切,而且这个「心」(祂)是不死的,祂是「恒常」存在着。

大家这样去修,很快就可以成道!「择日而登假」,很快就能成道,到达自己的最高状态……所以这个时候,「何肯以物为事」,那么世间的这些又「无」又「假」的幻相,对你来说就真的不算事儿了,你不会把它们当回事儿。

再一次地,我们感受到了「儒、释、道」的「三而一、一而三」,真的是完全不分家呀!因为无论是「儒」、是「释」、还是「道」,都是发于众生的心,又圆满于众生的心……归根结底,都是从「心」而发的——「儒、释、道」这三家的思想都是众生的念头,念头的出发点和终止处都是同一个,还是「心体」本身。所以,「儒、释、道」根本上就是一家。

其实,今天的故事里还让我们悟到:有的人一开始就是发心利益所有人,就像孔子一样,要讲很多话;有的人发心先从自己开始,先求自己回归「心灵本体」,废话不讲的,就先宁静下来,亲近他的人也都跟随他学习,也都回归自己的心灵本体,就宁静下来……

这个教法是「不言之教」,反而圆满得更快;那种「有言之教」,可能圆满得还慢——这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也许我们再出去利益众生的时候,也可以选择像王骀这样的方式,就直接带着众生「虚而往,实而归」——站着也不讲话,坐着也不讲话,就是让大家不讲话,这样可能回归得还快,我们可以借鉴一下。

然后,我们再回顾一下《庄子》内篇这一部分的标题,叫「德充符」——道德充满了符号。这个「德」其实就是「心灵本体」,就是「道体」,祂充满了符号,「符」其实就是现象。

也就是说,这个「道体」充满了所有现象,「道体」和「所有现象」是不二的。甚至可以讲,「道体」和「所有现象」就是一回事,「所有现象」也即是「道体」……


相关文章

探寻《庄子》03 “不乐复何如”

探寻《庄子》03 “不乐复何如”

第003课·“不乐复何如”万物适所适,我自有归依。贤尚贤多能,贤贤各有志……大家好!这节课,庄子给我们讲了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上古时期,尧、舜、禹的尧帝想要把天下让位给许由的故事。在正式看这个故事之前...

探寻《庄子》04 “神山与神人”

探寻《庄子》04 “神山与神人”

第004课·“神山与神人”若非神人辈,何于神人会。神地神人居,归神则不昧……大家好!这节课,庄子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是「肩吾」和「连叔」的故事。我手头的资料里讲,说肩吾和连叔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是庄子...

探寻《庄子》05 “无用之用”

探寻《庄子》05 “无用之用”

第005课·“无用之用”有用之用,速用殆尽。无用之用,逍遥永恒……大家好!今天的这节课是庄子的朋友「惠子」和庄子的一些对话,里面包含着好几个小故事,都非常地有趣味性,我们来看一下:【惠子谓庄子曰:“魏...

探寻《庄子》06 “诸子百家, 庄子第一”

探寻《庄子》06 “诸子百家, 庄子第一”

内篇·齐物论第006课·“诸子百家,庄子第一”退,明辨万象以为知,入,善合万知以为慧……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一下《庄子·内篇》的《齐物论》。《齐物论》的开篇是两个人的对话——「南郭子綦」与「颜...

探寻《庄子》07 “大哀与大爱”

探寻《庄子》07 “大哀与大爱”

第007课·“大哀与大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若昧真性,万劫难行……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的《齐物论》。上节课讲到「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讲到这里。在...

探寻《庄子》08 “泯灭二元,当体即道”

探寻《庄子》08 “泯灭二元,当体即道”

第008课·“泯灭二元,当体即道”成心乃师,无有为有。泯灭二元,万法皆透……大家好!我们继续来深入了解《庄子·内篇》的《齐物论》,这节课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巅峰……庄子说:【夫随其成心而师之,】我们应该...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