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孟子 > 正文内容

《孟子》08 梁惠王上 “民生第一”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3个月前 (02-01)孟子286

00:00

【原文】

王曰:“吾惛[1],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2]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3]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4],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5]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6]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7]。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8],奚暇[9]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10]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1]惛:同“昏”,糊涂,昏乱。

[2]恒产:赖以生存的固定财产,如土地、田园、林木、牧畜等。

[3]若:转折连词,至于。

[4]放:放荡。辟:同“僻”,与“邪”的意思相近,指歪门邪道。侈:放纵挥霍。放辟邪侈指放纵坏的欲望来违法乱纪。

[5]罔:同“网”,“陷害”的意思。

[6]制:制定制度、政策。

[7]轻:容易,轻松。

[8]赡:足够,充足。

[9]奚暇:怎么顾得上。奚:疑问词,哪里,怎么。暇:余暇,空闲。

[10]彘(zhì):猪。

【译文】

齐宣王说:“我心智昏庸,无法深入地领会先生的意思。希望先生能够辅佐我,更明确地教导我。虽然我不是很聪明,但愿意去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拥有坚定的心志,只有读书的人才能办到。至于普通的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便也没有了坚定的心志。如果没有了坚定的心志,便会开始四处为非作歹,没有什么事情是他们不做的。等他们犯了罪才开始处罚他们,这才叫祸害百姓。贤德的君主在位治国期间怎会允许祸害百姓的事发生?因此贤德的君主会划分给百姓一定的产业,让他们上可以侍奉父母,下可以供养妻儿,风调雨顺的年岁能够天天吃饱,遇到灾荒年岁也不至于饿死;然后引导他们向善,这样老百姓都会愿意听从。

“如果划给百姓的产业,上不足以侍奉父母,下不能够供养妻儿;风调雨顺的年岁还在每天受苦,遇到灾荒年岁只能被饿死,这样的情况连养活自己都还成问题,谁还有闲暇的时间来学习礼仪呢?

“王如果要施行仁政,为什么不从根本上做起呢?五亩大的院子里种植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便可以穿上丝绵衣服了。将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好好蓄养起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便有肉可吃了。上百亩的耕地,如果不去阻拦百姓生产,那么八口的家庭便能够吃饱了。认真地开办学校,用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好好教导学生,满头白发的人也就不用在路上背着重重的行李行走了。老人有丝绵衣服穿,有肉吃,百姓能够吃饱穿暖,天下还不来归服,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情况。”

【解析】

被孟子的一番言论说动的齐宣王,在这节中态度诚恳地向孟子请教学问。于是,孟子便开始正面展开自己的治国方略和施政纲领。

孟子首先提出有恒产才能有恒心,先丰衣足食,才能授以礼仪。这便是《管子·牧民》中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道理。其实这也就是先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道理。

孟子已经看到“无恒产者”是破坏社会稳定最大的危险因素。因为在当时,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时,通常都是从富民的角度出发,容易忽略底层人民的利益。孟子直接提出要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生活,让他们不仅能够养家糊口,还能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产业。当他们不再为自己的生活所累时,再教他们礼仪,才能起到成效。

之后,孟子又进入到第二层意思,也就是他所描绘的富民兴教的蓝图,让齐宣王憧憬未来,就此施行仁政。

本章的第五、六、七、八节在《孟子》原书中为一章,为了便于理解与阅读,在此进行了拆分。这一章是介绍孟子政治学说的重要篇章,而且很多选段都成了脍炙人口的文学名段,对于研究政治、经济、哲学、社会以及文学都有重要价值。

image.png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恒宁国学 | 醍醐学院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engningguoxue.com/?id=650

分享给朋友:

“《孟子》08 梁惠王上 “民生第一”” 的相关文章

《孟子》01 梁惠王上 “唯利必危”

《孟子》01 梁惠王上 “唯利必危”

前言《孟子》乃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期邹国人。具体生卒年不详,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其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其父在孟子年幼时便已过世,孟子由其母亲抚养长大。孟母对孟子的教育十分严格,历史上有着“孟母三迁”“孟母...

《孟子》02 梁惠王上 “有德与无德”

《孟子》02 梁惠王上 “有德与无德”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1]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2]:‘经始灵台[3],经之营之,庶民攻[4]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5]。王在灵囿[6],(鹿匕)鹿攸[7]伏。(鹿匕)鹿濯濯[8],白鸟鹤鹤[9]。王在灵...

《孟子》03 梁惠王上 “仁者无敌”

《孟子》03 梁惠王上 “仁者无敌”

【原文】梁惠王曰:“晋国[1],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2];西丧地于秦七百里[3];南辱于楚[4]。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5]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6]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7],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

《孟子》04 梁惠王上 “仁以归心”

《孟子》04 梁惠王上 “仁以归心”

【原文】孟子见梁襄王[1],出,语[2]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3]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4]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5]兴...

《孟子》05 梁惠王上 “宣王之慈”

《孟子》05 梁惠王上 “宣王之慈”

【原文】齐宣王[1]问曰:“齐桓、晋文[2]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3],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4]曰,王坐...

《孟子》07 梁惠王上 “以仁吸人”

《孟子》07 梁惠王上 “以仁吸人”

【原文】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1]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2]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3]土地,朝[4]秦、楚,莅[5]中国而抚四...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