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庄子》26 “三个高人”
00:00
第026课·“三个高人”
圣名亦镣铐,
逐相难解脱……
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内篇》的《德充符》……在这里,庄子又讲了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孔子、老子这些大圣人都出现了,我们来看一下: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
鲁国有一个被砍去了脚趾的人,叫作「叔山无趾」。因为他的脚趾没有了,他就用脚后跟儿走路去见孔子。——那可以想象,用脚后跟儿走路的样子也是蛮奇怪的。
孔子一见叔山无趾,就说了句话,说:
【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
说您之前怎么那么不小心谨慎啊,这是犯下了大的过失了,所以脚趾都被砍掉了。现在成了这个样子来找我,怎么会来得及呢?还有什么用啊!
然后叔山无趾就回答说:
【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
叔山无趾他也是残疾人喽,他对孔子说:是的,之前我确实做事不够小心谨慎,太鲁莽,太冲动,犯了一些错误,所以导致我失去了我的脚趾。那么,今天我来找您,是因为我身上还有比脚趾更重要的东西还留存着,我想要完善那个比脚趾还要更重要的东西。
我们可以想一下:「比脚趾还要更重要的」是什么?思想、道德、品行……是吧?所以这个叔山无趾,虽然他现在也是残疾人,但其实也是蛮有思想的。他的意思是,我虽然失去了脚趾,我只能靠着脚后跟儿走路了;但是我的「心」还在,我还可以完善我的「道德」。
但接下来他说了一句话,他说:
【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
天空不会挑挑拣拣,它什么东西都会覆盖;大地也不会挑挑拣拣,它什么东西都会承载……一直以来,我认为孔夫子您仁爱得就像天空、就像大地一样,不会挑挑拣拣,但没想到您对于弟子也是挑挑拣拣……一见我,就说我「没有脚趾头」这件事情,您依然还有分别心啊!
——这里,叔山无趾就很直接、很直率地表达了对于孔子的失望;在他心里,孔子的仁爱就像天与地一样,不会挑挑拣拣……但没想到孔子也是一个这样执著肉身相的人啊。
叔山无趾表达了自己的失望之情之后,孔子立刻说:
【孔子曰:“丘则陋矣!】
(孔子毕竟也是个圣人,他马上就意识到自己的疏忽了。)
他说:唉呀,我孔丘实在是太浅薄了啊,他立刻就惭愧了,这是圣人。要是孔子不是「孔子」,是个一般的凡夫,可能别人在表示失望的时候,他还要为自己争辩几句,是吧?但是孔子立刻就开始反省自身,说自己还是很浅陋啊!
而且孔子还说:
【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出。】
这个地方把这个残疾人称之为「夫子」,已经是一种敬称了。本来是来拜师学艺的,应该做自己弟子,但是孔子这个时候说:「夫子您怎么不进来呢」?
「请讲以所闻」,就是「请以所闻讲」。请把您所听闻的给我讲一讲吧,就是说,请把您知道的——请把您的智慧跟我分享一下吧。
你看,孔子「不耻下问」,是吧?「敏而好学」……他曾经在《论语》中讲的很多,实际他都做到了。
这里也告诉我们,即便是圣贤,也可能偶尔有一些疏忽大意,但是人家马上就能意识到,马上就能改。所以,孔子的形象依然还是光辉的,敢于认错并不丢人啊!
但是,叔山无趾这个人就走了,走了……孔子邀请叔山无趾进到自己的房舍之内,来讲一讲(来分享一下)。后来这个文中没有提到他讲了什么……
又讲,说:「无趾出」,就是说,他走了……但是这个「走」没用「走」字,用了个「出」——就是从房舍(屋宅)中出来;一说「出」就有「入」,是吧?肯定还是省略了一些情节……
也就是说,叔山无趾这个残疾人还是被孔子请到了舍宅之内,两个人应该是也交流了一番的;交流完了,于是,叔山无趾就出来了(就走了)……
【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在叔山无趾这个残疾人走后,孔子对弟子说:「弟子勉之」!弟子们啊,你们要向叔山无趾学习啊,看这个叔山无趾(他)都被砍去了脚趾头了,「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他都是残疾人了,还这样认真地学习,想要弥补之前德行上所犯的过失。那么,我们现在这些身体健全的人,我们要向他学习,我们更要好好地完善我们的德行啊!
所以,看得出孔子对于「德」看得是非常重要。但是,接下来这个故事一转折,说:叔山无趾又去拜见「老子」了,跟老子聊天的时候对老子说:
【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
说孔丘(孔子)这个人,我感觉他虽然是个「圣人」,但是还没有到达「至人」的程度吧?他是个「圣人」,没错。但是呢,还没有到达「至人」的程度。
叔山无趾(他)说孔子现在的状态是「宾宾以学子为」。这个地方有两重理解:一个是孔子经常过来请教老子,到了老子这里很谦虚、很谦逊,就把自己当做是老子的弟子一样(可以这样理解);那么这句话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就是孔子天天都在想要完善自己的道德,好像一直在做一个学子一样,一直在学习中,在完善中,好像就没有到达究竟圆满一样。
接下来又说了一句话,这个残疾人叔山无趾说:
【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我觉得孔子这个人(他)好像一直在奉行一些「有为法」,好像期求自己有一些奇异怪诞的名声一样。就是对于有为法,他是如此认真地汲汲以求啊。而实际上,那些奇异怪诞的名声(名望)在「至人」看来都是枷锁、都是镣铐啊。
叔山无趾见老子的时候,认为孔子已经陷在「有为法」里拔不出腿来了,「有为法」成了他的锁链和镣铐了。他当然认为孔子是「圣人」,但是他认为孔子还没有到达「至人」的程度。因为「至人」是奉行「无为法」的嘛,我们知道。
然后老子就对叔山无趾说:
【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既然你知道孔子已经陷在「有为法」的这个枷锁和镣铐里面了,你为什么不让孔子明白「死」和「生」其实是一回事这样的道理呢?你为什么不让孔子明白「可」或者「不可」(就是行或者不行)归根结底也没有太大区别呢?如果你能够让孔子了解「死」和「生」其实都是一回事,「行」与「不行」,「能」与「不能」……也都没有分别。你要是能让孔子了解到这一点,他的枷锁和镣铐不就解开了吗?——这是老子。
很显然,老子的境界就超越了孔子了,是吧?在这里看。孔子在「相」里还有二元对立的划分,对吧?他会执著「善」,会想要帮助大家逃避(或者避免)「恶」,让大家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之类的……在孔子的心中这种二元的划分是很鲜明的。那么「死」与「生」的划分当然也是很鲜明的;「可」与「不可」,「能」与「不能」,「行」与「不行」……这些二元的划分在孔子心中充斥着。
但是,超然物外的老子(他)站在究竟的源头——「浑然一体」这里,站在「道体」这里,站在「不分别」(无分别)——「泯念觉思」这里。就是说,「死」和「生」都是一回事,没太大区别。他在道体的「真空」这里,你这个幻化中式的有为、无为,行与不行……对于老子来说,也都是你的分别,他在道体的真空中不分别。——他在这里。
老子说:叔山无趾,你觉得孔子还没有到达「至人」的程度,他还没有「解放」,没有真的解脱。那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这条解脱的道路?
然后,叔山无趾回答说:
【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唉呀,天命如是(注定了)!孔子就是这样一个人啊,我怎么可能让他像您一样解脱!
也就是说,现在还不在一个「频道」里面。孔子在「圣人」频道,而老子在「至人」频道。
所以,我们一直以来也知道,儒家倡导的就是「世间法」比较多。那么,道家倡导的「出世间法」比较多,各有特色。
但是,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这些民众所需要的。
在不同的角度,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是同等的重要:在众生需要「世间法」的时候,「世间法」就是第一重要的;在众生需要「出世间法」的时候,「出世间法」就是第一重要的。
那么,关于「世间法」、「出世间法」的这种区分不也是我们的分别吗?关于「圣人」与「至人」的划分不也是我们的分别吗?
所以,我们时刻都在「分别」当中,谁又能逃离「分别」呢?叔山无趾这样一位很有思想的人,他难道没在「分别」吗?当孔子见到他就揭他的伤疤(揭他的短儿)的时候,他不也心情不爽吗?他如果真「无我」了,那么,孔子在说他的时候,说他「您之前怎么不小心谨慎呢」,您看,犯了过失了,导致这样……孔子这样说,甚至说更难听的话的时候他应该「没感觉」,是吧?但是,他的表现是什么呢?对于孔子的失望。
那么,孔子当下等于是忏悔了,自己说自己浅陋。然后很诚恳地邀请他进到房舍之内去讲一讲(去分享一下),把他抬得很高,他就进去了……后来讲完就出来了……
所以,叔山无趾他也没有真正到达老子的境界。虽然他能够分出孔子与老子的高下,但是他的境界肯定也不是老子的境界。
这件事要是摊在了老子身上,比如说:老子身体某个部位被砍掉了,然后孔子见到他说他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想象老子是什么样的表现……
所以,无论是叔山无趾,还是孔子,还是老子……这些高人在相互切磋的时候,还是能够较量一下境界的高下的。也比较有意思,也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我们如果是这个故事的剧中人,我们会怎样呢?我们可以「演一演」:
首先,可以想象自己是叔山无趾,去拜见孔子,然后发生了同样的事情,我们是怎么样面对的?如果孔子真的在忏悔之后,邀请我们进到房舍之内讲,我们是高傲地讲吗?我们这个谦逊心还依然保留着吗?
那么,我们拜访完孔子之后,见老子的时候,会不会背后又在议论别人呢,议论别人的高与低,会不会?
其实,人很难不在背后议论别人,人也很难不被别人在背后议论……这就是人性啊!我们看故事,看得明明都是自己啊!从古至今,人类的性格好像都没有变过,人类的优点、缺点好像也都没有改变过。
我们想象着,如果我们是剧中的孔子,我们面对别人的有点嘲讽意味的失望,我们会马上忏悔吗?我们是很有名的大思想家、大教学家……当别人表现出对我们的失望、不满的时候,我们是生气,还是当下就忏悔?其实孔子在这里的表现呢,真的非常出彩,他当下就忏悔。还盛情地邀请一个来拜自己为师的人去给自己讲一讲他所知的东西……
孔子的形象真的在这里显得非常地伟岸,犯了一个小过失,并没有影响他的光辉。而我们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会怎样做呢?
关键的关键还在于叔山无趾离开了自己的房舍之后,孔子对弟子们说:我们要向他学习啊!人家身虽残,但是还在想要弥补之前德行上的欠缺;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的人,我们一直在追求道德的完善,我们要更加努力啊!你看,借着任何一个小小的引子就能继续地引导教育弟子,这就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任何事情、任何题材都会被他马上利用,用来教育自己的弟子,他一直奉行道德的完善。
——孔子真的是个大圣人啊!
那么,叔山无趾跟老子背后议论孔子的是非对错和高下的时候,他的形象自然有点跌落。但是,如果他不讲这些的话,也不能促进老子讲后面很关键的一句话,就是「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
说「法不孤起,仗缘方生」。如果叔山无趾不背后论人的是非的话,老子还不讲这么有道理、有深意的一番话啊。
所以,你看,叔山无趾在这里背后论人是非,算是办错了一件事,这也是个小过失……结果却牵引出来了老子的大道理。老子的大道理这么一讲呢,又瞬间把我们的智慧提升到了源头那里去,这个坏事又变成了好事。所以,世间事很难讲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啊!错事可能引发出了一个好事。
我们还要感谢叔山无趾跟老子聊天的时候议论一下孔子;然后才能够牵引出老子的非常究竟的「死生为一条,可不可为一贯」——这样极致空性、极致究竟的大道理。
所以,干嘛要分别呢?世间哪有真正的「好事」或者「坏事」,又哪有真正的「高」与「下」呢?
如果真的孔子在高度上比老子差那么一点点。但是,在「道德完善方面」,在教化弟子的「认真刻苦方面」,他闪耀的光辉却依然是让我们感动的!
那么,这个故事到最后的最后,老子说:叔山无趾,你怎么不劝一下孔子,让他意识到源头这里无分别;这样马上就可以解开他的「镣铐」,解开他的「锁扣」。
叔山无趾说:「天刑之,安可解」!这句话一说呢,又把叔山无趾的高度给他抬上去了。说:「天命注定如是」!孔子他执著「有为法」,自然也会缠绕在「有为法」当中不得自在。这就是他的命啊,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他一说这句话的时候,又感觉叔山无趾其实也是一个明了一切的高人!他知道什么事情「可」,什么事情「不可」;他知道有些东西是注定的,暂时是不能改变的。所以说,叔山无趾能够跟老子畅快地聊天,甚至平起平坐,又说明他其实也挺厉害的。
好,今天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吧!在故事中看人性,在故事中也在「警醒自身」。
修行就是在每一个细节当中,不停地经历、探测、反省、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