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庄子》28 “以道为食”
00:00
第028课·“以道为食”
渺小乎人,
謷大乎天……
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内篇》的《德充符》。
在这里,庄子首先还是讲了两个案例(也算是小故事)。
【闉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
首先说:有一个跛着脚、驼着背、嘴唇还有缺失的这样一个人,去向卫灵公进行游说;但这个跛着脚、驼着背、嘴唇有缺失的残疾人,他可能比较有思想吧,讲得头头是道,卫灵公听起来很喜悦,然后感觉很认可这个人。认可了这个残疾人之后,卫灵公再看其他那些身体健全的人,就感觉长得好奇怪呀(看着不顺眼了)。
【瓮㼜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
庄子又说:有一个脖子那儿长了一个大瘿袋的人(脖子那儿像有一个大瘤子一样),这个瘤子有多大呢?像个瓮那么大(很夸张了)。脖子上长了大瘿袋这样一个人去向齐桓公进行游说,也可能他特别有思想吧,总之也是取悦了齐桓公了。冲着这个人的才华,齐桓公就认可了他,然后再看那些身体健全的人,就觉得:哎呀,脖子都长得那么细呢(看着不顺眼了)。
然后庄子就总结了一句话:
【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如果一个人的才德方面特别突出的话,我们对于他外形上的要求也就降低了,就不会过于在意这个人的外貌是好还是丑(因为他在才德方面有突出的擅长嘛,我们就关注他的才德了,就忽视他的外貌了)。
然后庄子又说:
【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我们确实应该忽视一个人外在形体长什么样子,但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个人内在的道德。如果我们只重视了一个人的外在形貌,却忽视了他的内在道德,这才是真正的遗憾和缺失啊。
【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
话锋一转,又谈圣人的状态了。庄子是太了解圣人、至人、神人的状态了,因为,可以说,庄子一个人就身兼三种角色:他既是圣人,又是至人,又是神人。
庄子说:
真正的圣人,他总是处在自己的本然本性状态里;总是在本然本性这里,本自圆满,无有缺失。所以对于这样的圣人来讲,再动用头脑的智慧简直就是多余的了,头脑的智慧就像妖孽一样不祥。本然本性是纯净、纯然、美好的,头脑的智慧是多余的。
对于常处在本然本性这里的圣人来讲,「约为胶」,就是刻意地与别人套近乎(攀缘),就像胶水粘住了一样,很不舒服,他们不喜欢。圣人都是很随缘的,不会刻意地去攀缘什么。
「德为接」,因为真正的圣人总是处在本然本性的本自圆满当中,他们不缺「德」,也不用刻意求「德」,你再去跟他们讲什么「德」,简直就是有点儿牵强。
那么,真正的圣人,总是处在本然本性的这种空灵灵的状态里,他们简单而质朴。如果像常人那样刻意地用心经营和算计,在圣人看来,那简直是做生意,没意思,好累啊。圣人都是非常简单、单纯的人。
庄子说:
【圣人不谋,恶用知?】
真正的圣人,处在一种本自圆满的状态里,不需要刻意地谋划什么、策划什么,也不需要头脑去经营、算计什么。
【不斫,恶用胶?】
真正的圣人,不会刻意地斩断和逃避什么。他们就是很松空、舒适、愉悦的那种随缘的状态,不会刻意地排斥或者斩断什么?所以也用不着刻意地去攀缘什么。像用胶,非要黏合什么东西在一起一样,——用不到!
【无丧,恶用德?】
那么,真正的圣人,在本自圆满的纯然自性当中,并没有缺失,并没有丢失,也就不需要再增加什么道德(再另外培植什么道德),因为本自圆满了。
【不货,恶用商?】
真正的圣人,「不货,恶用商」。他们不缺什么,不需要买卖什么,所以也不需要去经商,不需要经营、算计。
【四者,天鬻也。】
「四者」,指的是哪四者呢?就是说,圣人「不谋、不斫、无丧、不货」。
圣人不需要刻意地谋划、策划什么,不需要刻意地回避、逃避、抗拒或者斩断什么,圣人没有什么缺失、丧失,圣人也不需要买卖什么。这四种特质,其实就是上天对于圣人的赐予呀。
【天鬻者,天食也。】
上天对于圣人的赐予,这种不谋、不斫、无丧、不货的状态,就使得圣人在自性圆满中饱足了(就好像天喂给了他们食物一样)。
这里的「天鬻」,其实也可以翻译成「道鬻」。
「道」一直在滋养着圣人,圣人在「道」里满足了。圣人在「道」里不需要刻意地谋划什么,不需要刻意地斩断什么,他们没有丢失、没有缺失,他们也不需要买卖什么,他们本自具足。
【既受食于天,又恶(è)用人!】
读「恶(wù)用人」也可以。
说既然「天」(也就是「道」)一直在滋养着圣人,那么圣人也就不需要凡夫去做什么了,他们有「天」(有「道」)就足够了。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
庄子说:真正的圣人,看上去可能还有人的形貌特征(有人的形体,有人的肉身),但是他们却远离了凡人的那种私情和私欲。他们看着有人形,但是没有人的那种私情和私欲。
【有人之形,故群于人;】
这些圣人,他们看上去也长着人类的外形啊,所以能够跟人类居住在一起。
【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但是,真正的圣人,很超然物外地存在着,他们远离了凡人的私情和私欲(他们没有凡人的私情和私欲),所以,凡人的是是非非也不会给他们造成任何的困扰。可以说,他们在人间,但是却超离了人间,——大隐隐于市的状态。「大隐」隐于市,「大隐」隐于人群。
【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
庄子感慨说:其实,圣人,看上去有着人类的外形(很多人还说他们是人,圣人、圣人,不还带个「人」字嘛,他们有着人类的外形),但是想想,人类的外形是多么渺小呀!
「謷乎大哉,独成其天!」圣人已经得了天的眷顾,常常用「道」滋养着自身。从「道」的角度来讲,圣人(他)的思想境界又是无限大的,他能够一个人就「独成其天」,就能够完完全全地合于「道」啊!
今天的这节课比较短,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首先,庄子讲,有形貌有残缺的、很丑陋的人向国君去游说进谏,国君听了之后心生喜悦,高看了这些残疾人和丑陋的人;然后国君再看那些身体健全的人,反而看着不顺眼了——「德有所长,则形有所忘」。
在才德上我们有突出的擅长的时候,别人在外形外貌上就不会过于苛求我们了。也是根据「二八法则」原理,其实,长相俊美的男子女人是少数,甚至说极少数,大部分人都比较平常和普通。如果我们没有特别出彩的外貌,是不是我们就好好地培植自己的才德呢?这样也能体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庄子认为:外貌其实是不重要的,是应该被我们忘记的,被我们忽视的,但是内在的「才德」却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如果我们只是重视了外貌,忽视了内在的「才德」,这才是真正地遗憾和缺失呢。
然后话锋一转,庄子就在讲圣人的状态了。庄子讲的圣人的状态,放眼所有的哲学流派以及各大宗教体系,庄子讲的这些状态都是顶级完美的人的状态。这也确确实实让我们感受到「万法归一」呀!各个领域,修行修炼到极致,这些圣人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
庄子所讲的圣人的状态,其实就是「常」与「道」合一,与自己的清净自性合一的状态。当我们与自己的清净自性合一,我们本自圆满具足,不需要经营、算计,甚至不需要动用头脑的智慧。
「天」滋养着我们,「道」滋养着我们。我们有人之形而无凡人之情。「有人之形」,所以我们可以与这一切的众生生活在一起;「无有凡人之情」,所以我们不再有烦恼,不再有痛苦。看上去人的外形是多么渺小啊,但是内在如果能够与「道」合一,就「独成其天」——謷乎大哉!
大到极致,就是这虚空,就是这虚无,就是这万物……
大到极致,再一次地「旁礴万物以为一」……
万物即「我」,「我」即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