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庄子 > 正文内容

探寻《庄子》30 “顶级真人”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3个月前 (02-01)庄子76

00:00

030课·“顶级真人”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大家好!

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庄子·内篇》当中的《大宗师》。「一代宗师」这个词我们都听说过,「宗师」一般形容在某个领域特别杰出的人物,尤其是领袖级的人物。那么,「大宗师」他就是集百家大成于一身的无可超越的杰出人物了。

开篇也非常漂亮,我们来看一下: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庄子说人类的智慧到达极致程度的时候,你一定是又能「知天」又能「知人」的。「天」其实就是「道」,就是「万物」。「天」代表「天命」(规律所运行),「天命」(规律所运行)祂的显相就是万物。所以,知「天之所为」实际上就是知「万物」,或者说知「万物运生的原理」。

「知人之所为」——「人之所为」主要讲的是两方面的事情:一个是「人与物之间」;一个是「人与人之间」。关于「人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这些关系、这些关系的处理,相应的智慧也要完全了解。又「知天」又「知人」,这是完全圆满的「知」,完全圆满的「了解天」、「了解人」,这样才能说明我们的「智慧」到达了极致的程度——就此是无所漏缺的,完全洞明的「了达」……

然后,庄子又说: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

为什么我们能了解「天之所为」呢?因为我们是「天」所生的,我们生于「天」。就好像一滴海水来自整片大海,它来自整片大海,它就了解整片大海,它是整片大海当中的一个因子;而我们人类是来自于「天」的、是来自于「道」的,我们是「天」、是「道」的一个小小的因子。所以,我们「本性」注定的就会「了解天」、「了解道」。

庄子又说:

【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凭着我们在智慧上所了解的东西去「养」那些我们在智慧上还不了解的东西。这个「养」是什么意思?——我们通过已知的这些知识去「养」尚未知道的知识,就是「准备着去了解」的意思。

人类已知的事物已经越来越多了,但是还有很多未知的事物。我们已知的所有知识,都是为了帮助我们进一步地了知那些「未知」,把所有「未知」都变成「已知」,这就叫「养」。用「已知」去养「未知」,就是用越来越多的「已知」去洞达越来越多的「未知」,把所有的「未知」都勘测成「已知」。

在这个过程中,「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就是一直这样进行下去,不管寿命有多长,就一直这样的——已知的知识越来越多,未知的知识越来越少,就一直这样进行下去,中途不会停止。这就使得我们的智慧到达了一种极盛圆满的程度,你的「知识、智慧」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丰富……你已知的东西越来越多,未知的东西越来越少,直到完全了知一切——「正遍知」。那么,「正遍知」就是「知之盛也」,到达了极致、圆满、巅峰了……

【虽然,有患。】

庄子说虽然我们靠着已知的这些知识,慢慢地作为基础去了解那些未知,然后已知的越来越多,未知的越来越少,这个过程是值得坚持的。但是,这个过程中确实也会遇到一些困难,遇到一些问题,什么困难,什么问题呢?

【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所谓的「已知」,什么叫「已知」?就是外在有这个境缘,有这个外物了,我们对它有了解,然后又知道我们这个「了解」是准确还是不准确,是吧?这个「当」就代表准确。

「知有所待」,就是我们的智慧、知识都是要凭借外物的,确实有这个外物存在,然后我们对它进行了解,才能够判断我们了解的是对、是错,准不准确——它必须是有所凭借的。

「其所待者特未定也」,但是我们所凭借的这个外物,它不是一个特定的、死定的外物,总是有新鲜的、未知的事物会出现……而这个新鲜的、未知的事物是我们过去未曾认识了解的。

总是会有一些超过于预想之外的事物会出现,这就意味着这个「未知」好像是无穷的,对吧?因为总是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现象,那总是会出现新的「未知」。我们已经有了那么多的「已知」了,但是还是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未知」,这是个问题。

然后,庄子说: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你怎么知道我所讲的「天」不是「人」呢?你怎么知道我所讲的「人」不是「天」呢?庄子谈到「智慧」的时候,谈到了「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已知」固然可以越来越多,但是「未知」也可能突然出现新的,总是有新的「未知」出现……「已知」可能变得无穷尽的多,但是未知也可能是无穷尽的多……

「已知」加「未知」等于什么?我们想一想,「已知」加「未知」就等于整个世界,对不对?其实就等于「天」——「已知」加「未知」就等于整个世界,就等于「天」,就等于「道」……所以,他就说:你怎么知道我所讲的「天」不是「人」呢?我所讲的「人」不是「天」呢?

前面又说「人是天所生」,所以人能知天——人是天所生,人能知天,人就是天。这里再次强调「人」就是「天」,「天」就是「人」。也就是说「已知」加「未知」等于「世界」,等于「天」,等于「道」,等于「人」……「人」这一撇一捺,就意味着「已知」加「未知」。

这个地方再次验证了「庄子是一个非常棒的哲学家」!想一想,真的是这个道理,人不过就是「已知」加「未知」嘛!除此以外,也没有别的了。

接下来这句话更棒了,说: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要先有那个了解一切实相的「真人」(得道者),他已经完全合于那个「真」了,所以叫他真人。要先有这样一个得道者,完全了解「真」、完全了解「实相」的人存在,然后我们才有真正的智慧。

如果找不到一个完全了解「真」、完全了解「实相」的人,那么我们所谓的智慧都是自以为是的一些知识,可能是偏颇的,是错谬的,是颠倒的……所以,必须要有一个人完全了解「真」,才能够传达给我们真正的智慧——关于「真」的实际情况的这些报导。

那么,什么是「真人」呢?庄子说: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从古至今,真正的了解实相、了解那个真相、了解天、了解道的真人(这种得道之人),他们「不逆寡」,就是不害怕孤独。有句话叫「灵魂只能独行」——真理只能独自去探索,真正的真人都不是说拉帮结派的一起去探索,他必定是在自己的心灵世界独自去探索、去求证。乃至到最后,以自己(完全独立的一个个体)合于那个「真」,合于那个「道」的……

所有的圣者(他)都是孤独的,所有的圣者(他)都是独自探索、独自求那个「真」,最终合于「真」,都是这样的,这条路只能独行……别人可能启发启发你,教你一些东西,但是真正的路还是要自己走的。

「不雄成」,就是真正的得道者(他)已经不会再刻意地想要再做什么「有为法」方面的事情了。他到了「源」那里,一切圆成——到了源头那里,一切圆成、本自具足、无限圆满……做什么都是多余的,他不会再想做任何事情。「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到达了极致,一定就是像「道」一样「无为」的。

「不谟士」,真正的真人(他)在孤独中完全圆满了,他不需要与别人再去计划、谋划、讨论、商讨——不需要!他已成了「道」本身了……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真正的这样的真人,庄子说即使他曾经犯过什么过失,他也不会后悔,因为都过去了,过去的他马上都放下了。而且他会认为发生过的一切都是必然会发生的,所以他不会再去悔过、难过、忏悔、纠结,他不活在过去里。那么,对于他做得对的事情(这个「当」就是做得对的事情),他也不会洋洋得意、自鸣得意。因为即使是对的事情,也已经过去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

从某个角度讲,这件事我做对了,可能换个角度也不一定就是对的。我觉得这件事做得比较恰当、比较不错,但它已经过去了,它也是注定会这样的。所以,真正的「真人」不会因为自己做过的事情的错与对而纠结,或者洋洋得意。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庄子说:这样的完全融在「道」中的「真人」,登到再高的山顶上,他也不会颤栗,不会害怕;他入到水里也不会被水打湿;他入到火里也不会感觉火是炎热的……他已经完完全全成了「道」的「空体」本身,他成了那个「真空体」本身。

【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真正的能够到达「与道合一」的最高阶段,他的智慧就是这样体现的,就是前面讲的,这样体现的……

然后,庄子又说: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真正的「得道的真人」,时刻与这个「真体、真空」合一,他就是那个「真体、真空」……睡觉的时候他也不会做梦,醒来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忧虑和忧愁,时时刻刻都是空明空明的……

【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吃东西的时候,不会觉得食物特别好吃或者特别不好吃,食物的味道不会影响他,他就是那个「真空」。

而且这样的「得道真人」,他的呼吸很深很深……很深很深……其实,就是很细、很深……

一般人用咽喉这个地方呼吸,庄子说: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一般人用咽喉这里呼吸,或者有的人好一点——肺呼吸,再深一点——腹式呼吸。但是「真人」用什么呼吸呢?——用脚后跟呼吸,「踵」就是脚后跟,这是什么意思啊?

「真人之息」已经到达了最低处的脚后跟了,他的呼吸深到这个程度了……是真的用脚后跟呼吸吗?——不是!「真人」的呼吸已经细细深深到绝迹的程度了,好像都没有呼吸了一样,又好像全身都在呼吸一样……他的呼吸深到了脚后跟了,像消失了一样,又好像全身都在呼吸一样……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真人」的呼吸如此的深,深到几乎「无有」。但是「凡人」用喉部去呼吸,因着「相」去争执,想要屈服别人,他们讲的话就好像从嗓子眼那里吐出来的一样,差距太大了啊!

然后,庄子又说: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那些对于「五欲六尘」特别贪执迷恋的人,他们的「天机」很浅,就是「天给的智慧」很浅。他们的根性很浅,他们很难领会「道」的深义……他们浮在一切声色的表面,沉迷在事物的表象当中。事物的表象就把他们迷得五迷三道的,他们不可能勘测到事物内在的本质,更不可能入到那个道体的真空。

在今天这节课之前,好像庄子讲了很多理论的知识,关于真正的「修证」没怎么讲,但是今天这节课其实已经讲到「修证」了。一个是讲真人的状态;再一个是真人睡觉的时候不做梦,醒来的时候无忧愁,食物好吃不好吃没感觉;他们的呼吸深到脚后跟去了,深到几乎无有,与道合体,又好像一切都是自己的呼吸——这宇宙间的风,一切的起伏变化都是自己的呼吸。

其实《庄子·大宗师》开篇这个原文讲得非常美,又蕴含着无量的深意。我们用尽心机想要把它翻译得完全一点,但实际上也是挂一漏万啊!所以我们再复习一下这个原文,大家仔细去体悟原文,体悟那不可言说的深意……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恒宁国学 | 醍醐学院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engningguoxue.com/?id=655

分享给朋友:

“探寻《庄子》30 “顶级真人”” 的相关文章

探寻《庄子》01“深山有高人”

探寻《庄子》01“深山有高人”

内篇·逍遥游第001课·“深山有高人”深山有高人,其名曰庄子。万妙不离玄,玄极入真门……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来深入庄子的精神世界……我们都知道,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古往今来,很多名人都曾经赞美过庄子,比较典型的,比如说: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宋朝的大词人苏...

探寻《庄子》02 “圣人无名”

探寻《庄子》02 “圣人无名”

第002课·“圣人无名”远时有高人,遗世而独立。放旷无能知,天地莫能识……大家好!上节课,庄子给我们讲了一个北海的大鱼变成大鸟,飞到南海「天池」的故事……接下来,就换了一个视角,讲商朝的开国之君(也就是开国皇帝)「商汤」是怎么样描述这个事件的……【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

探寻《庄子》03 “不乐复何如”

探寻《庄子》03 “不乐复何如”

第003课·“不乐复何如”万物适所适,我自有归依。贤尚贤多能,贤贤各有志……大家好!这节课,庄子给我们讲了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上古时期,尧、舜、禹的尧帝想要把天下让位给许由的故事。在正式看这个故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尧、舜、禹的「尧帝」。我们知道,他是上古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而且,他治国有方,德才...

探寻《庄子》04 “神山与神人”

探寻《庄子》04 “神山与神人”

第004课·“神山与神人”若非神人辈,何于神人会。神地神人居,归神则不昧……大家好!这节课,庄子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是「肩吾」和「连叔」的故事。我手头的资料里讲,说肩吾和连叔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是庄子虚构出来的人物……本能的,我就产生了一些质疑,我在想:庄子讲到前面的商汤和棘,讲到尧帝和许由的时候,...

探寻《庄子》05 “无用之用”

探寻《庄子》05 “无用之用”

第005课·“无用之用”有用之用,速用殆尽。无用之用,逍遥永恒……大家好!今天的这节课是庄子的朋友「惠子」和庄子的一些对话,里面包含着好几个小故事,都非常地有趣味性,我们来看一下:【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魏国的国王(魏王)赠送给了我一些「大瓠...

探寻《庄子》06 “诸子百家, 庄子第一”

探寻《庄子》06 “诸子百家, 庄子第一”

内篇·齐物论第006课·“诸子百家,庄子第一”退,明辨万象以为知,入,善合万知以为慧……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一下《庄子·内篇》的《齐物论》。《齐物论》的开篇是两个人的对话——「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我们知道「南郭」和「颜成」都属于复姓,也就是说,这些对话是来自「子綦」与「子游」。而「子綦...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