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孟子 > 正文内容

《孟子》09 梁惠王下 “小勇与大勇”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3个月前 (02-02)孟子179

00:00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1],文王事昆夷[2]。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3],勾践事吴[4]。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王赫斯[5]怒,爰[6]整其旅,以遏徂莒[7],以笃周祜[8],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9]志?’一人衡行[10]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释】

[1]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建立者。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乃紧邻商汤的一个小国,其旧址在现在的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2]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昆夷:也作“混夷”,乃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3]太王事獯(xūn)鬻(yù):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亶父。獯鬻:也被称为“猃狁(xiǎn yǔn)”,北方的少数民族,汉代之后称为“匈奴”。[4]勾践:春秋时越国的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公元前465年在位。吴:即春秋时吴国的国君夫差。[5]赫斯:发怒的样子。[6]爰:句首助词,无实义。[7]遏:止。徂(cú):到,往。莒:古时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所灭。[8]笃:厚。祜(hù):福。

[9]厥:用法同“其”。[10]衡行:即“横行”。

【译文】

齐宣王问道:“与邻国交往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孟子回答说:“有。只有仁德的爱好和平的国君才能够用大国的身份去侍奉小国,因此商汤可以侍奉葛伯,周文王能够侍奉昆夷。只有有才能智慧的国君才能用小国去侍奉大国,因此古公亶父才会去侍奉獯鬻,越王勾践才会去侍奉吴王夫差。用大国的身份去侍奉小国,是不愿意欺凌弱小而以天命为乐的人;用小国去侍奉大国,是不敢冒犯强者而敬畏天命的人。以天命为乐的人可以让天下安定,敬畏天命的人能够安定自己的国家。《诗经》中说:‘只有畏惧上天的威严,天下才会因此而安定。’”

宣王(听后)说:“先生的话语真深奥啊!但是,我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逞强好勇。”

孟子说:“那就请大王您不要好小勇,像那样按着剑,怒气汹汹地瞪着眼睛说:‘他怎可阻拦我?’这不过是匹夫之勇,只能与几个人较量。请大王不要喜欢这种匹夫之勇!

“《诗经》中说:‘周文王勃然大怒,下令要调兵遣将,阻止那些侵略莒国的敌军,让周国恢复了安定,没有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让天下百姓都得到了安定。

“《尚书》中说:‘上天让老百姓降生于世,又为他们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师表,这些君王与师表的唯一作用,便是帮助上苍来爱护黎民百姓。因此,不管他们是有罪之人还是无罪之人,都由我来负责,天下有哪个人敢违背上天的意志呢?’只要有一个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觉得羞耻,这便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一发怒便让天下安定了。现在大王也能一怒便让天下安定的话,那么,百姓还担心大王不好勇呢。”

【解析】

这段文字主要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外交策略,另一个便是小勇与大勇的问题。

这一次,齐宣王与孟子讨论了外交的问题。孟子认为在外交方面,大国要学会仁义,与小国友好相处,小国不能夜郎自大,要主动与大国搞好关系,只有做到这两个方面,才能出现大国安定天下,小国安定国家的和谐局面。而要做到这两点,就要求大国能够以天命为乐,顺应规律,不欺小凌弱,要替上天来行使职责;小国要能畏惧天命,服从天命,不与大国为敌,以维护自己的生存。这里的天命并不一定要将其神秘化,也可以看成是自然发展形成的大的局面、趋势。

齐宣王对孟子提出的这套外交策略有些摸不着头脑。因为在战国时期,齐宣王所见到的都是靠战争来解决问题。现在孟子提出,不管你的国家是大是小都不应该打仗,让齐宣王颇为不解。于是他借自己好勇为由,进行询问。之后,孟子就大勇与小勇问题展开论述。他直白地提出,小勇能胜一人,而大勇可定天下。由此,孟子让齐宣王对“勇”有了不同的理解,同时再次提出了自己的仁政主张。

image.png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恒宁国学 | 醍醐学院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engningguoxue.com/?id=656

分享给朋友:

“《孟子》09 梁惠王下 “小勇与大勇”” 的相关文章

《孟子》01 梁惠王上 “唯利必危”

《孟子》01 梁惠王上 “唯利必危”

前言《孟子》乃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期邹国人。具体生卒年不详,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其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其父在孟子年幼时便已过世,孟子由其母亲抚养长大。孟母对孟子的教育十分严格,历史上有着“孟母三迁”“孟母...

《孟子》02 梁惠王上 “有德与无德”

《孟子》02 梁惠王上 “有德与无德”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1]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2]:‘经始灵台[3],经之营之,庶民攻[4]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5]。王在灵囿[6],(鹿匕)鹿攸[7]伏。(鹿匕)鹿濯濯[8],白鸟鹤鹤[9]。王在灵...

《孟子》03 梁惠王上 “仁者无敌”

《孟子》03 梁惠王上 “仁者无敌”

【原文】梁惠王曰:“晋国[1],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2];西丧地于秦七百里[3];南辱于楚[4]。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5]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6]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7],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

《孟子》04 梁惠王上 “仁以归心”

《孟子》04 梁惠王上 “仁以归心”

【原文】孟子见梁襄王[1],出,语[2]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3]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4]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5]兴...

《孟子》05 梁惠王上 “宣王之慈”

《孟子》05 梁惠王上 “宣王之慈”

【原文】齐宣王[1]问曰:“齐桓、晋文[2]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3],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4]曰,王坐...

《孟子》06 梁惠王上 “把爱放大”

《孟子》06 梁惠王上 “把爱放大”

【原文】王说[1],曰:“《诗》云[2]:‘他人有心,予忖度[3]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4]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5],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6],而不见舆薪[7]’,则王许[8]之乎?”...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