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庄子》33 “归真”
00:00
第033课·“归真”
藏天下于天下,
游于物之所不得遁……
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内篇》的《大宗师》……
庄子说: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注定的,有死亡就有出生,就好像有黑夜就有白昼,一切就是这样的。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有很多事情是人无法掌控的,万物注定如是!自然规律注定如是!
【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
很多人相信上天造了人类,认为「天」是人的父亲,所以很多人很爱敬「天」。那么万物都来自于「道」,「道」比「天」还要卓越高超,人其实真的应该更爱「道」啊!
庄子说:
【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很多人敬畏君王,因为君王统治着整个国家。君王对于国家内的人民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所以很多人爱敬君王,甚至可以为了君王而舍身忘死。那么「真」、「道」、「本源」是我们所有人的源头,我们难道不应该为了「真」、为了「道」、为了「本源」……而舍身忘死吗?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在泉水干涸的时候,很多鱼就暴露在陆地上了,为了能够再撑一撑,再多活一会儿,有一些鱼就相互吐出口水湿润对方,用自己的唾液去湿润对方,这样可以暂时性地(一段时间内)多幸存一会儿。
看上去鱼和鱼之间相互吐口水来保湿,以求延长一点儿寿命,虽然令人感动,却也很可悲,这样让人感动的场景要是不出现那是最好。泉水不要干涸,水量充足,鱼儿游来游去(你不管我,我不管你,各自管自己),自由自在地游着不更好吗?
庄子的意思是:与其在困境中互相帮助,还不如永远不要遇到这样的困境吧。在水量充足的时候,鱼儿各游各的,各忙各的,多么快活啊!但是,泉水干涸的时候,鱼和鱼之间相互用口水滋润,又能滋润多久呢?
其实这个地方是个比喻:处在著相的困境当中,众生与众生之间,即便是有情有爱,让圣人,让真人、神人看起来也是蛮可悲的,因为「苦」啊,因为未能「离苦」啊。但是如果不著相,不在这困境当中,一直自由自在的,很逍遥……这样不更好吗?
于是就引出了下面一句话,庄子说: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大家都知道「尧帝」是个非常贤明的君主,很多人都赞美他、赞颂他;也知道夏朝的皇帝「桀」是个昏君、是个暴君,很多人都批判他……与其著相地赞颂尧帝、批判桀帝,不如把这些都忘了吧,不要管世间事了,不要著相了,融化在「道」中吧……
只要你执著相,就会有烦恼、就会有对立,难道不累吗?不如都忘了吧——无论是贤明的尧帝,还是昏庸的桀帝,都忘了吧,就这样融化在「道」中吧……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苍天给了我们人的形体,但是有了这个形体,我们就要为生存而奔忙,非常辛劳;随着我们的衰老,我们可能很多事也干不动了,就开始有所歇息了(人越老,越可以多休息休息了),而死亡就强迫我们停止呼吸,结束了我们的一生。
——看看我们的生命是上天给的,该来的时候来,该走的时候就走。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有生就有死,要是有谁歌赞我们的出生,那就意味着他也将歌赞我们的死亡。因为有生就必有死,你赞叹出生,但是出生就一直在向死亡靠近,你赞叹出生就意味着你也将赞叹死。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庄子说:要是我们把船藏在山谷当中,把山藏在大水池里,那应该还是比较安全的喽!小小的船藏在山谷里,把山藏在大水池中(因为水很深,把山藏进去了也看不见了),看上去还是挺安全的。但是半夜里被大力士扛走了(你藏在山谷里的船,或者藏在大水池里的山,在半夜里被大力士扛走了),你要是睡着了,睡得正香呢,你也不知道啊。
【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
庄子说:你看,我们把很小的东西藏在大的地方,按理说这件事办得还是不错的,挺妥当的(把小东西藏在很大的地方,应该说挺安全的),但是结果却消失不见了……
藏在山谷里的船不见了,藏在大水池里的山也被人扛走了,它们竟然消失了!所以,在相里哪有绝对的安全感啊?
【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
要怎么样藏才真的安稳可靠呢?
庄子说:那就把天下藏在天下里吧(「天下」,其实就意味着「万物」),把万物藏在万物中吧,这样就恒常了,就不会变化了。
把天下藏在天下里,把万物藏在万物中,其实就是放下它,随它去,不管它……把恰当的东西放在了最恰当的地方,你也就安心了,就没有杂思妄想了,就该怎么样是怎么样吧……
「是恒物之大情也」,只有这样才安全,把天下藏在天下这里,把万物甩给万物,这样才永恒。这种大的永恒,庄子说叫「大情」,就是一种大的心安的状态。
【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
庄子说:有很多人一旦得到了人形(投胎成人了),就很高兴——哎呀,我能当个人了。
其实,庄子说:想想人类的这个形貌,「万化而未始有极」,确实是充满着千变万化的,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的;人类的这个形态,确实给人带来了无边无际的快乐(数不清的快乐)……
【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
得了人形就不错了,人中还有一些高人被称之为「圣人」,他们就会想要达到那种「物之所不得遁」的解脱状态,在那里获得永久的长存……
「物之所不得遁」,就是物不会消失,圣人想要去到那个万物不会消失的地方。但是有相就有生灭,对吧?有生就有死,有生就有灭;那么无相(祂)才能够不消失(不死)。你藏了什么东西,可能就会被人偷走,消失不见了;但你不藏东西,那就不会消失不见了。
所以,「物之所不得遁」的地方是什么呢?就是万物不会消失的地方。万物不会消失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就是没有万物的地方,就是「空无」。
所以,圣人(他们)就喜欢游在那种没有万物的地方,游在那种「空」的地方,在这里就可以不生不灭了,就可以长存了……
圣人喜欢去那万物未生之处(「未生」,则不会灭;「未显」,则不会消失),圣人喜欢在这样的地方,回到万物未生的本源那里去……
【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
庄子说:世间人「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很多人从小到大到老,身心健康都保持得不错,还能够善始善终,一辈子过得不错,很多人都效仿——觉得:哎呀,这辈子过得很顺(从小到大到老,也没受什么苦,各方面都挺理想的),大家就憧憬这样的生活状态。
【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在表相上,从小到大过得不错,善始善终,大多数人就觉得不错了,但是有更好的地方——圣人所达至的那种状态。
「万物之所系」,就是万物所来源的地方,那个根本——那个左右万物的地方,就是「源头」。
「一化之所待」,就是说这个源头一直等待着我们归向祂,等待着我们化空了自己合于祂,这是最好的地方,这是圣人长存、常在的地方。
庄子的意思是说:你看,平常人从小到大到老,过得不错,善始善终,你们就觉得很理想了,但是圣人的那种状态不是更理想吗?万物之所系——万物的来源处(万物的源头),左右万物的地方,这里不是更好吗?这里时时刻刻在等待着我们归向祂呀……
所以整个的这一段落,庄子就是倡导我们要离相而归真,归回那个本源,那个万物不会消失的地方。万物不显现,才不会消失,让我们回到万物未生之处去吧……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