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庄子》35 “一个童颜不老的人”
探寻《庄子》35 “一个童颜不老的人”恒宁00:00
第035课·“一个童颜不老的人”
外天下而外物,
外物而外生,
外生而能朝彻,
朝彻而能见独,
见独而能无古今,
无古今而能不死不生……
大家好!
我们继续回到《庄子·内篇》的《大宗师》。
今天是讲了一个故事,也是两个人的对话——南伯子葵与女偊这个人的对话。我们来看一下: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庄子说:南伯子葵看到女偊这个人虽然年纪比较大了,但是「色若孺子」(容色看上去就像小孩子一样——童颜不老)。
南伯子葵就问女偊:你都这么大年纪了,怎么容色看上去像小孩子一样,怎么保养的呀?
【曰:“吾闻道矣。”】
女偊这个人就回答说:「吾闻道矣」(我时刻感受着「道」)。
这个地方,我们不能翻译成「我得道了」,这样显得太傲慢了。如果她真的得道了,她又会觉得一无所得,她不会跟别人讲「我得道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翻译成「我时刻感受着道」。她时刻感受着「道」,就已经证明她是一个得道者了(修得童颜不老)。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
然后南伯子葵就问:「道可得学邪」?得道就能够童颜不老啊,那您也教教我吧?
【曰:】
那女偊回答说:
【“恶!恶可!】
你还不行啊!
【子非其人也。】
你现在这个情况可能不容易入到「道」里面啊。
然后女偊就继续讲:
【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
——「卜梁」是个复姓,「倚」是名字。
说卜梁倚这个人能说会道,非常聪明,他有圣人的才华,但是他却没有真正体证到圣人的那种境界。我虽然体证到了圣人的这种境界,但是我其实口才也不是太好,不太能言善辩,不一定能讲得很好(当然这是谦虚的说法)。
女偊继续讲:
【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
我曾经试图教一下卜梁倚这个人(因为他挺聪明,我想教他),想试试他能不能成为圣人,结果失败了。
【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
表面上把圣人的境界告诉那个很聪明、能言善辩的人,其实是容易的。
「告诉他」是容易的,「证」是难的,所以我在教这个卜梁倚的过程中,女偊说:
【吾犹守而告之,】
我一直守在他身边,手把手地教他。
因为只是告诉他圣人的境界,他脑子里记住了,并不等于他亲身体证到了。要想让他实证到的话,我还得带带他。所以女偊说,我当时守而告之(就守在他身边,一直手把手地教他,引导他)。
【叁日而后能外天下;】
教了他三天,终于,卜梁倚这个人能够把「天下」忘掉了。
【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
卜梁倚把天下忘掉了,放下了,我又守在他身边引导他、陪伴他修行……这样七天之后,他就可以把「万物」都忘掉了。
——如果说忘掉了天下是忘掉了那些大框,那么忘掉了外物就是忘掉了很多细细碎碎的细节。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
女偊说:我看到卜梁倚这个人开始上道了(把天下能够忘掉了,把一切外物都忘掉了),我又守在他身边陪他修行,引导他……这样九天之后,他就能够把「生」忘掉了(就是把「活着这件事」忘掉了)。
【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
凡夫都是贪生怕死的(爱重生,讨厌死),很重视肉身生命的生存。那么卜梁倚在女偊这个人的引导和陪伴中,他已经能够把「生」(把活着这件事)忘记了,入到了一种「不生」的境界了,于是他就开始有所顿悟了。
「朝彻」,就是像早晨的太阳出来一样明媚。「彻」,就是彻悟了。
因为,彻悟的那一刻,我们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好像黑屋子被照进了光明一样,所以用「朝彻」来形容。早晨太阳升起来了,光明来了,——「彻」就是「彻悟」了,放下对于「生」的执著,瞬间就有所彻悟了,好像从梦境中醒来一样。说东方已发白,太阳渐渐升起来,阳光普照大地,一切明媚……这是「朝彻」的感觉。
【朝彻,而后能见独;】
突然悟了之后,卜梁倚就能够看到那个「独」(「独」是什么?就是独一的、亘古恒存的、周遍到处的那个「道体」)。「那个自性本体」他就感受到了,「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那种感觉,原来我的这个「真身」(真我)到处遍在,独一无二,宇宙中只有祂。——就感受到了。
【见独,而后能无古今;】
感受到这个「真体」尽虚空、遍法界,无有古今。
因为这个「真体」祂是空性的,没有开始,没有结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古代、什么时候是现代,没法区分这个时间。这个「真体」,不能用时间来形容和限制祂。
【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超越了时间了,无古今了,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之境地。
女偊说:当你回归到本来面目(自性本体),回归到道体的真身,感受着无古无今(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你就入到了「不死不生」的境界里……
——上节课讲了「自本自根」,其实就是「不死不生」啊。
女偊又讲了一句话: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使万物消亡的那个东西,祂自己是不会消亡的;使万物产生的那个东西,祂自己是不会产生的。
因为,使万物产生的那个,祂是一种力量,祂本自不生。祂如果有生,那就有灭了呀;祂是不生的,所以才不灭、才不死呀。也就是说,这个东西能够使万物生、使万物死,但是祂自己不生不死。这个东西,祂就是「道体」呀,是吧?
【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
那么,「道体」在对待万物的时候,不将不迎。你走,我也不送;来,我也不迎接,——随他去。任你是毁灭还是生成,都无所谓。这个「道体」就好像超然物外一样,好像一切跟祂没关系一样。
女偊说:
【其名为撄宁。】
「撄」是扰乱的意思。「宁」是安宁。
这个「道体」,超越了一切扰乱,超越了一切「相」的纷纭,祂始终是这样地宁静。
【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撄宁」这种状态(「道体」的这种超然物外),时刻伴随着万物,但是不被万物左右。
「撄而后成」,「撄」代表屏蔽了干扰,「成」代表一直处在那种大寂大空的宁静状态里——不死也不生。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
然后南伯子葵就问女偊这个人:你最开始是怎么闻道的?(你最开始是怎么样听到「道」的?你怎么会有因缘证入进去呢?最开始谁告诉你的呀?)
——下面就很精彩了。女偊用了倒推的手法,还有鲜活的比喻,来形容自己是怎样闻道乃至入道、证道的。
【曰:】
她说:
【“闻诸副墨之子,】
「闻诸」就是「闻之于」,「副墨之子」指的是文字。
就是说,我最初听闻「道」(关于「道」有关的说法),是借助文字的。
【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
那么文字是怎么来的呢?古人反复地读诵(念诵),就形成了文字。
【洛诵之孙闻之瞻明,】
就是因为过去曾经有一些明了了真相的觉悟者,他们明了地洞察了一切的真相,他们讲了一些非常符合「道」的言论,这些言论被反复地念诵,所以这些反复的念诵是来自于那些瞻明者。
「瞻」就是看到的意思,「明」就是大明。就是看到了自性的大光明(见到了自性本身)。也就是说,这些「瞻明者」就是觉悟者。
【瞻明闻之聂许,】
这些觉悟者,最初他们怎么能觉悟的呢?好像偷偷地有人在他们耳边告诉他们什么东西一样。
【聂许闻之需役,】
时机到了,就好像会有人在他们耳边说什么,他们就顺着去观察,后来就洞察了「自性」(本来面目)等等。
「需役」,其实就是特定的时机。
【需役闻之於讴,】
「於讴」,指的是生命的嗟叹啊,歌唱啊……一种本然的流露。
本身,这些生命存在着,在生命存在的过程中,可能就会有一些感慨呀,嗟叹呀,歌唱呀……然后推动时机到了,就好像有人对着这些即将觉悟的人耳语(对着他们讲什么)一样,他们慢慢地就悟透了,就证道了。
【於讴闻之玄冥,】
那么,「於讴」,就是说,生命的本然的嗟叹啊,歌唱啊……这种流露,它闻之于「玄冥」(它的源头是哪里呀?就是那个玄奥、神秘的地方)。
其实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生命体活着活着它就会突然有一些感慨、慨叹……这些东西来源于那些玄奥、神秘的地方。
【玄冥闻之参寥,】
那么「玄冥」(玄奥、神秘的这个地方),祂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参廖」。
「参寥」就是寂静、荒旷。
玄奥、神秘来自于寂静、荒旷的那个「大空」。
【参寥闻之疑始。”】
这种寂静、荒旷的大空的感觉,祂的源头是什么呢?是生命体突然对于生命产生了一种反观和反思。
「疑始」,就是疑问开始了,疑问产生了。
这个生命体,活着活着开始观察生命了,观察一切的存在,然后就起了一些疑惑,起了一些疑问,开始想要破除这些疑问和疑惑。
想要破除这些疑问、疑惑,然后他们时刻感受着那种本有的空寂、荒旷、寂寥。感受着这种寂静、荒旷、寂寥,又感受到其中有一种神秘、玄奥的东西是自己无法揣测又无法把握的……
从这些神秘、玄奥的东西这里,存在的生命体不禁开始慨叹啊,歌咏啊,产生一些本然的流露,就这样慨叹、歌咏……时机到了,突然就好像有谁在自己耳边讲一些秘密(讲一些话),他就顺着这个秘密之处深入进去,终于对于生命的本然实相有所了知,甚至洞达明彻。
洞达明彻了实相,他们成了第一批觉悟者,他们就会把自己探测到的这些真理(一些生命的本质,种种奥秘)告诉其他人。这样,他们的思想就开始被反复地传诵;反复地传诵,传诵的过程中有人用文字记录下来……就这样;还有人再去抄这些文字,文字就繁衍出了更多文字……
然后女偊说,我最初就是看到了这些关于生命本源(关于实相)的描述,我最初看到了这些,我才对于生命本源(一切的实相)有了兴趣。
也就是说,最初的最初,女偊这个得道者,她的老师其实就是一些文字,而这些文字来自于之前的证道者、得道者(或者说觉悟者)。那么,这些觉悟者为什么觉悟的呢?也是冥冥中自有安排:这个生命体活着活着,突然对于生命、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对于外在的环境……对于一切起了疑惑,起了疑问。「疑问」开始产生了,「破除疑问的旅程」开始了……破除疑问的旅程的终点,就是瞻明,就是朝彻,就是大彻大悟,明了一切……
在仔细研究、学习庄子的著作之前,我们其实对于庄子不够了解,对于道家也不够了解。一谈到道家,就觉得人家很浅薄,只追求长寿,其实我们看,并不是这样。
从最初《庄子·内篇》的《逍遥游》,到现在的《大宗师》,庄子所体现的道家思想,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狭隘,他们追求的其实也是不死不生——得道(其实就是入到佛家讲的法身状态)。从这个角度讲,道家跟佛家其实也是不相上下的(在境界上讲),甚至说具体的修行方法都很类似,真的很类似啊!——万法归一,殊途同归……
那么,得道者女偊这个人,她就亲身示范给我们看「修道有什么好处」:虽然年纪很大了,看上去还像个小孩子一样——童颜不老。为什么呢?因为超然物外嘛,没什么烦恼,所以也超越了时间和年龄对于肉身的摧残。
女偊这个人的修法,她讲了,你当然先要明白一些关于修道、证道的道理喽,但是明白了道理,还要自己亲身去体证。体证的过程中,你可能精神内收,收三天你就能够把「天下」忘掉了;再这样守(其实就是内收),心定下来,向内收,放空,修七天你就把「外物」全忘了;修九天把这个「生」就忘了(忘了「我还活着」这件事情)。把「生」忘了的时候,其实你就很容易觉悟(超越了肉身的限制,超越了对于肉身的执著,你就很容易觉悟)。
觉悟之后,你能够看到这个「自性」亘古长存,到处遍在,唯我独尊,好像只有祂,没有别的东西了。而且,这个本来面目(这个自性,这个道体)无有古今(无所谓过去、现在),超越了时间的限制,不能用时间去形容,这个时候你就直接入到了不死不生的境界里……(其实很快,修对了——很快)。
然后,你会观察道体的状态,祂对待万物都是无所谓的态度(随它去的态度),所以不被外物所扰乱。——这个地方很关键。
那么再下面,南伯子葵问女偊,你是怎么修的,怎么保养得这么好?女偊就很诚实、很诚恳地讲了一下:自己最初还是借助于文字对于「道」有所了解的,这些文字来自于之前的那些觉悟者(那些证道者)。——「证道者」,其实就是见实相者,就是觉悟者。
那么,觉悟者,他们为什么能觉悟呢?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活着活着,疑问、疑惑开始了,探索真相的路程开始了;探索真相的路程的终点,就是瞻明,就是朝彻,就是洞达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