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孟子 > 正文内容

《孟子》10 梁惠王下 “与民同乐”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2个月前 (02-04)孟子216

00:00

【原文】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1]。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2]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3]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4]曰:‘吾欲观于转附[5]、朝儛[6],遵海而南,放于琅邪[7]。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8],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9],民乃作慝[10]。方[11]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12]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13]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14]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15]?’畜君者,好君也。”

【注释】

[1]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时在正宫之外建立的临时住所。

[2]非:动词,认为……非,刁难,埋怨。

[3]非:错误的,不对的。

[4]齐景公: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到公元前490年在位。晏子:春秋时齐国贤相。

[5]转附:山名。

[6]朝儛(wǔ):山名。

[7]琅邪:山名,位于今山东省诸城东南。

[8]豫:义同“游”。

[9]睊睊(juàn):因愤恨而侧目相视的样子。胥:皆,都。谗:诽谤,说坏话。

[10]慝(tè):恶。

[11]方:反,违反。

[12]大戒:准备充足。

[13]大(tài)师:古时的乐官。

[14]《徵招》《角招》:徵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

[15]畜(xù):喜欢,喜好。尤:错误,过错。

【译文】

齐宣王在雪宫中会见孟子。齐宣王说:“贤者也有这样的快乐吗?”

孟子答复说:“有的。人们如果得不到这种快乐,必定会埋怨他们的国君。民众因为得不到这种快乐而埋怨君主是不对的,但是作为老百姓的君主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君主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忧愁为忧愁。君主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百姓也以君主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让天下归顺,这种情况还没有出现过。

“从前齐景公询问晏子:‘我准备到转附、朝儛这两座山上去游玩,然后沿着海岸一路向南,到达琅邪山。我要如何安排才能与古代圣贤的君主巡游相比呢?’

“晏子回答说:‘这个问题问得妙!天子到诸侯国视察叫作巡狩。巡狩的意思便是去巡视各诸侯国所镇守的疆土。诸侯去朝拜天子叫作述职。述职简单来说就是报告一下他职责内都做了什么工作。这些都是正事。春天的时候,巡视农田耕作的情况,粮食不够吃的百姓,要发放补助;秋天则巡视收获的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的君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够休养生息?我的君王不出来巡视,我的补助从何而来?这样的游历巡视足可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的,国君一要出游便劳师动众,向百姓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食物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百姓(对君王)侧目而视,怨声载道,民众开始被迫作恶。这种出游违反了上天的意愿,虐待百姓,(巡游的队伍)大吃大喝像流水一般浪费。如此流连荒亡,连诸侯都开始为此忧愁。那么什么叫作流连荒亡呢?顺流而下乐而忘返叫作流;逆流而上不知回返叫作连;不知疲倦地打猎叫作荒,毫无节制地饮酒作乐叫作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没有流连的享乐,也没有荒亡的行为。现在再看大王您的行为,只能您自己来选择了。’

“齐景公听完晏子的话十分高兴,先在都城内做了充足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粮仓赈济那些贫困的人,随后又召集乐官说:‘替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于是便有了《徵招》《角招》。其中有句歌词:‘畜君有什么错呢?’‘畜君’,便是崇敬爱戴国君的意思。”

【解析】

在这次齐宣王与孟子的讨论中,两人不仅说到“乐”,同时也说到“忧”,孟子更完整地阐述了儒家政治学说中的民本主义思想。

宋代的范仲淹对其中“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一句进行加工,写下了《岳阳楼记》中让人传诵千年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里孟子借着齐景公与晏子的故事来劝说齐宣王,要敢于为百姓的利益做出牺牲,这样才能名垂千古,四方归顺。

image.png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恒宁国学 | 醍醐学院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engningguoxue.com/?id=664

分享给朋友:

“《孟子》10 梁惠王下 “与民同乐”” 的相关文章

《孟子》02 梁惠王上 “有德与无德”

《孟子》02 梁惠王上 “有德与无德”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1]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2]:‘经始灵台[3],经之营之,庶民攻[4]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5]。王在灵囿[6],(鹿匕)鹿攸[7]伏。(鹿匕)鹿濯濯[8],白鸟鹤鹤[9]。王在灵...

《孟子》03 梁惠王上 “仁者无敌”

《孟子》03 梁惠王上 “仁者无敌”

【原文】梁惠王曰:“晋国[1],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2];西丧地于秦七百里[3];南辱于楚[4]。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5]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6]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7],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

《孟子》04 梁惠王上 “仁以归心”

《孟子》04 梁惠王上 “仁以归心”

【原文】孟子见梁襄王[1],出,语[2]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3]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4]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5]兴...

《孟子》05 梁惠王上 “宣王之慈”

《孟子》05 梁惠王上 “宣王之慈”

【原文】齐宣王[1]问曰:“齐桓、晋文[2]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3],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4]曰,王坐...

《孟子》06 梁惠王上 “把爱放大”

《孟子》06 梁惠王上 “把爱放大”

【原文】王说[1],曰:“《诗》云[2]:‘他人有心,予忖度[3]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4]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5],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6],而不见舆薪[7]’,则王许[8]之乎?”...

《孟子》07 梁惠王上 “以仁吸人”

《孟子》07 梁惠王上 “以仁吸人”

【原文】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1]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2]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3]土地,朝[4]秦、楚,莅[5]中国而抚四...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