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庄子》39 “弥补缺损”
00:00
第039课·“弥补缺损”
无心之仁义,
仁义之大焉……
大家好!
我们继续回到《庄子·内篇》的《大宗师》。
今天庄子讲的这个故事,是两个人的对话,这两个人分别是:「意而子」和「许由」。一提到许由,我们知道尧帝曾经想把王位让给他,但是他拒绝了……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故事。
【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
庄子说:意而子这个人,他去见许由,许由就问他:「尧何以资汝」?尧帝都给了你什么啊?
这个「资」有两重含义:一个是物质上的支持,或者说权力的授予;再一个,也会有精神上的引导。
许由问意而子说:尧帝都给了你什么啊?
【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
意而子回答说:尧帝跟我讲「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尧帝倡导我,一定要身体力行地去践行仁爱、正义;而且要明确地、清楚地讲明是非对错。
那我们看,尧帝毕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倡导他的手下要身体力行地去践行仁爱和正义,而且要讲明(讲清楚)是非对错。但是,没想到许由并没有在这里赞美尧帝……
【许由曰:“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
反而说:那你来我这里干什么啊?尧帝已经「黥汝以仁义,劓汝以是非」……说尧帝啊,已经给你「上了刑」了。上了什么刑了?
「黥」这个字在这里念「qíng」。「黥」代表古时候用刀在犯人的脸上划几个伤口,然后再涂上墨汁,这样墨汁就会渗透到犯人脸上的伤口上了。这是一种刑罚,也叫「墨刑」。
许由说:尧帝已经在你的脸上刻字了,你已经受到控制了……「而劓汝以是非」,「劓」这个字读「yì」,是古代割去鼻子的一种刑罚。
看来古时候很喜欢把犯人折磨成残疾人,要么砍脚,要么砍脚趾,要么毁容,要么割鼻子……
许由说:尧帝已经给你上了刑了,用「仁义」这两个字刻在了你的脸上,那你不这样做也不行啊,是吧?你得必须奉行「仁义」;然后,又让你「明辩是非」(讲清楚是非对错),等于用「是非」这种著相的二元对立把你鼻子割掉了。就是你就必然成为一个充满二元对立的人。
这许由——尧帝想要把天下让给他,他不要,嗤之以鼻……看来尧帝重用了意而子,意而子又去拜见许由,许由就好像也挺瞧不起君王所给的权力地位(很瞧不起一样),就说:你好像是被重用了,是吧?但实际上你被「上刑」了,你的脸上刻着「仁义」,而且你的鼻子被「是非」割掉了……
这里就告诉我们:刻意地奉行仁义,在许由看来就等于是给心灵「上刑」;站在是非对错的二元里出不来,就等于让自己的身体残缺。
【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
许由说:你看你被「上了刑」之后,你怎么样才能够逍遥于那广阔无垠的、自由欢乐的自在境界啊?那不可能了。你就成了「仁义」两个字的奴隶了,你就天天忙着搞是非对错吧!你就没有办法逍遥在广阔无垠的、自由欢乐的自在境界了……
然后,意而子回答说:
【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
虽然是这样,我确实也感受到我不自由了、不自在了;但是,我很羡慕您的境界呀,所以,我这不来向您参学了嘛(向您请教来了)!
【许由曰:“不然。】
然后,许由说:不然。你想向我请教,不太容易啊。
【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
「盲人」,我们就没有办法让他去看谁谁谁的眉目颜色长得好看了(他是盲人,就不需要让他去看谁长得好看了);他眼睛有毛病,没有办法识别任何事物,我们也没有办法让他去看礼服上的斧形花纹。青色的、黄色的有多漂亮了……他根本就无法识别。
许由的意思是什么啊?「道不同,不相为谋」。你已经上了套了(中了招了),你已经不自由、不自在了……我跟你讲我的那种广阔无垠的逍遥境界,其实你也听不懂。
然后,意而子,他怎么回答呢?
【意而子曰:“夫无庄之失其美,据梁之失其力,黄帝之亡其知,皆在炉捶之间耳,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他还是很诚恳的,也很谦逊。
他说:您也知道,在某一些时刻,长得非常美的那个人「无庄」,她会忘记自己的美的(她虽然非常美,美是她的擅长,但是在某一些时刻她会忘记她的美的);非常有力气的大力士「据梁」,在某一些时刻,他会忘记他的力量的;充满智慧的黄帝,在某一些时刻,他也会忘记他的智慧的。
「皆在炉捶之间耳」,就是「道」对于人类的这种敲敲打打,有的时候瞬间就会让人觉醒、觉悟。他可能一直以来就没有入于「道」中,但也可能在某个瞬间就入进去了。就好像那个美人突然就忘了自己的美,大力士突然忘记了自己的力量,有智慧的黄帝突然忘记了自己的智慧……他们就入在「道」里了,是吧?忘记了自己引以为傲的擅长,不再执著自己的擅长,不再执著自我,他们不就有希望入到「道」中吗?
「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这句话说明意而子还是挺有智慧的。他说:您怎么知道造物者不会把我受的刑给我修复(不会把我因受刑而造成的身体的欠缺给我弥补上),让我以完整的身心去追随您的智慧呢?
前面许由不是说意而子(他)被尧帝上了刑了吗?脸上划了伤口了,上面泼了墨汁了,「仁义」两个字就好像刻在脸上,像纹身了一样;然后,他的鼻子也被是非对错的二元对立给「割」下去了……就是说,他已经身心有残缺了,表面上是身体有残缺,实际上是心灵受控制了,有残缺了,不完整了,不容易入于「道」了。——这是许由所认为的意而子的现状。
但是,意而子说:您怎么知道造物者不会帮我修补好我身体和心灵的这种缺损呢?也许造物者会帮我修补好啊,然后我就以身心非常健康的状态,就可以追随先生您的智慧了啊。意思是,我就可以达到您的那种逍遥自在的境界了啊。
【许由曰:“噫!未可知也。】
然后许由说:哎呦!那倒是也不一定啊。
这样一说「不一定」,那意思是什么啊?哦,这个意而子还是有可能入于「道」的。他可能入不了,也可能能入啊。
所以呢,许由说:
【我为汝言其大略:】
我就大概地给你讲一下吧:
【吾师乎!吾师乎!齑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
这里许由讲的就是自己所拜的师父了。
「吾师乎!吾师乎!」——说我给你讲个大概吧,我的老师是谁啊,我的老师是谁啊……祂能够粉碎万物,又重新塑造万物,但是,祂却不执著自己是正义的、自己是公正的。
我的这个老师,祂的恩泽遍及万世(就是无量久远的时间),但是祂却并不认为自己是仁爱的(祂不以正义自居,不以仁爱自居);祂的寿命比上古还要老(祂的寿命比上古还要老,还要久),但是祂却并不认为自己的寿命长。
我的这个老师啊,祂能够覆载着天地,祂能够刻雕众多万物的形态,而并不会自以为自己很心灵手巧。
祂没有「我」,不会自我夸耀……祂不觉得自己正义,不觉得自己仁爱。
祂是如此地长寿,能够覆载天地,能够塑造万物的形态,但是并不会觉得自己是个能工巧匠。也就是说,祂有功,但是不居功自傲。
许由说:「此所游已」,这就是我的老师的境界。
他的老师是谁啊?我们知道,就是「道」嘛。有的时候叫「真」,有的时候叫「道」。当然,人类给这位老师取了各种不同的名字,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中也有不同的名字。
祂能够粉碎万物,又重新塑成万物,祂却并不会自以为自己是正义的。这个「义」是「正义」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准确」或者「正确」。
「道」可以粉碎万物,也可以塑成万物,祂却并不认为自己一定是对的;祂的恩泽遍及无量久远的时间,祂也不会自以为自己是仁爱的、善良的。
祂做了那么多的事情,祂不给自己下定义,不会执著自己一定是好的;祂的寿命比上古还要长,但是祂也不觉得自己寿命很长;祂能够覆载天地,天地都运行在其中;祂能够刻画、雕塑万物的形态(无量种形态),祂却并不会自以为自己是一个能工巧匠。
「道」本性是「无我」又「无心」的啊!
许由说:这就是我的老师的境界!
其实许由的这番回答也是充满智慧和善巧的。因为意而子(他)崇拜许由,向许由来参学。虽然许由上来给他泼了冷水,又嘲笑了他,他却没生气,他还是很真诚地说:也可能造物主会修补好我身心的残缺,让我以完满的这种状态去追随先生您,去探一探先生您的境界。
那么,意而子以许由为师;那许由呢,他就没有很骄傲地说,「我」处在什么样的境界,「我」有多么逍遥……没有。这样就显得他很傲慢了,对不对?
他赞美的是自己的老师——他没有赞美自己,他赞美的是自己的老师。也就是说,意而子拜许由为师,许由呢,赞美自己的老师「道」。他说:我拜「道」为师。——这样就非常巧妙。
所以,真正的得道者,他绝对绝对不会有那个「我执」,不会自我感觉良好。当别人极度恭敬自己的时候呢,他也找了一个恭敬的对象,就是「道」。他说「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他是什么境界呢?——介绍他的老师。
这个地方把「道」比喻成自己的老师也是很巧妙的。当然这个故事整体来讲是庄子所「设计」的。也就说,庄子的智慧真的是让我们拍案叫绝啊!
在庄子讲到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的时候,无论是讲到孔子,讲到许由……我们看啊,都能够把孔子和许由的那个「德」给体现出来,不仅仅是才,把德也都给凸显出来了。也就是说,庄子虽然是一个逍遥于万方之外的人,但实际上他也是有极致大德的人啊!
然后我们再回顾一下庄子的语言技巧:
他说尧帝倡导意而子「奉行仁义」,「明言是非」,就意味着给意而子上刑了,在他的脸上刻了「仁义」俩字,他不仁义也不行。那么,尧帝倡导意而子要准确地辩明是非对错,就让他一直处在二元对立里,这就使得他的心残缺了。也就是说,庄子认为:你的心总是在二元对立里,那你的心就是残缺的,就不是完整的;没有归到「一成纯」(一合相)当中,没有回归源头,就在「相」里转了转,充满了对立。
自己不快乐,也会带给别人不快乐,这就是心灵的残缺状态。
后面意而子说:那么「道」(其实就是造物主了),祂也可能会把我的这个刑罚造成的残缺给我弥补上(给我修补好的)。这个地方语言也是极有技巧的,所以说,庄子是个大文学家,这是毋庸置疑的。
然后我们再想想,古时候那些刑罚:砍掉脚啊,砍掉脚趾啊,在脸上刻字啊,割掉鼻子啊……让人的身体残缺,它就是比较暴力的那种感觉。
好像古时候的那种惩罚侧重的就是身体上,我要让你遭受一种重大伤害,就这样的很机械地、很暴力地进行物理上的一种刑罚和制裁。
但是,现代法律制度下,犯人就很少(就极少)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遇到这种身体致残的情况。现代的刑罚,它侧重的是改善人的心灵,转变人的心性,甚至提升人的智慧……
现代的刑罚或者说法律制度,跟古时候相比,真的是进步大大的啊!如果只是把犯人的肢体给他弄残缺了,犯人的心性未改,他也还可以继续造恶的,对吧?如果改变了犯人的心性,不让他身体有残缺,这样还能保证他出狱之后能够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可能还能创造一些社会价值。
然后,借用《庄子·内篇·大宗师》原文里的这句话,说:你怎么知道造物者不会停息掉我所受的刑罚,让我身心圆满呢?又好像造物者的安排,就是说这个刑罚制度(法律制度)也在慢慢地进步嘛……
现代的这些犯人基本上就不会遭受古时候那种酷刑了,最多就是关起来多教育一段儿时间。这也好像是造物者的安排啊,是吧?在古时候摊上这事儿可能就是挖眼睛、割鼻子、割耳朵之类……但是在现代,他就是教育你的「心」,这也是造物者的一种安排。
好,到最后我们再复习一下许由的「老师」的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
「齑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庄子」他毕竟是受了「老子」深深的影响。所以他讲的这句话其实就是「功成而不居」——道功成而不居。什么都做了,却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好;因为「道」其实是无心、无我的嘛。
而且什么都做了,他也不会认为自己做了这么多事情,因为他是无心、无我的。所以,做一个无心、无我的「道」,他就永远没有烦恼了……
感恩庄子!
想一想,我们中华文明的宝藏中,竟有庄子这样的智慧,真的是让我们非常地骄傲!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真的是很幸运的,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古圣先贤的所有道德与智慧,更好地服务于当今,服务于未来……
感恩大家!我们明天继续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