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庄子》42 “禅机”
00:00
内篇·应帝王
第042课·“禅机”
其卧徐徐,其觉于于……
大家好!
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庄子·内篇》的最后一个段落——《应帝王》。
这里,首先庄子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里有两位高人——齧缺和王倪。我们最早结识齧缺和王倪是在《庄子·内篇》的《逍遥游》当中。
我们记得《逍遥游》里有这样一段话:「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说尧帝把天下治理好之后,他就来到了著名的神山——藐姑射山,参见了四位高人。这四位高人当中有两位恰恰就是王倪和齧缺。当时,尧帝在跟这些高人谈话的时候,慢慢地把天下都忘记了——好像逍遥于尘俗之外了……
那么,在《庄子·内篇》的最后一个段落《应帝王》这里,庄子再一次提到了齧缺和王倪这两位高人。
【齧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
说齧缺向王倪问问题,连着提了四个问题,王倪都说他不知道。然后,齧缺就非常地喜悦、激动。
我们想,要是两个平凡人互相问问题。这个问,那个说「不知道」,连着问了四次,那个人都说「不知道」。那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平常的事要是发生在高人身上,那就不平常,可能会很有禅意。
齧缺和王倪都是藐姑射山的神人(高人),都很有智慧。齧缺提的问题,王倪一般是都了解的,但是他连着四次说「不知道」,齧缺问了四次,王倪四次都说「不知道」。这就有禅意了!
所以,正是因为王倪说「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问了四个问题,他都说「不知道」,齧缺反而非常地惊喜。
想想中国的文字真的是充满智慧。我们天天把「知道」、「不知道」挂在嘴边,却很少细细地研究「不,知,道」或者「知,道」这几个字。知「道」、不知「道」,你知「道」吗?你了解「道」吗?我不知「道」,我不了解「道」;或者我知「道」,我了解「道」。
其实中国的文化里,把「道」就藏在日常生活中,结果大家熟视无睹,熟听而无闻。「知道」、「不知道」,这两个词是多么地有禅意啊!你知「道」吗?我知「道」,或者我不知「道」;你了解「道」吗?我了解,或者我不了解。
一个问题问出去,如果对方给了肯定的答复,那这个问题就终结了;如果对方说「不知道」,这个问题就好像还在继续地延伸,并没有停止。你这个问题问过去了,对方没有接招,没有回复,只说了「不知道」,你这个问题,就继续地延伸,延伸又延伸……「不知道」三个字,使得你的问题可以绵延到无限远的地方……
【齧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
所以齧缺这个高人,因为他的好朋友的不回答,反而是非常惊喜。后来,他就告诉了蒲衣子这个人。齧缺的意思是,你看王倪可真是个高人!他明明知道的,他说不知道;他越说不知道,我觉得越有意思……齧缺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蒲衣子。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
那么蒲衣子回答说:「而乃今知之乎」?——现在您明白了吧?
【有虞氏不及泰氏。】
说有虞氏这个人不如泰氏那个人高明啊!
有的资料里讲,说「有虞氏」指的是尧帝,「泰氏」指的是舜帝,但是也不一定。我们就先就着有虞氏和泰氏来讲。
蒲衣子说:有虞氏这个人不如泰氏,为什么呢?
【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
有虞氏天天倡导仁义道德,很重视仁义道德。当然了,他就靠着仁义道德笼络了人心了,得了民心了,但是有虞氏依然在「相」里边。「未始出于非人」,就是没有超过「非人」的境界(非人就是高人、神人、至人之类的)……
【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
蒲衣子对齧缺说:而泰氏这个人,你看他平凡无常的样子,睡觉的时候安稳平静(「徐徐」就代表慢慢的、安然寂静的样子)。「其觉于于」,他醒了之后,洒脱自在。
说泰氏这个人睡觉的时候安稳平静,可能也不做梦,醒来的时候洒脱自在,很精神。
【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
不管别人把自己当作马还是当作牛,泰氏都无所谓,没感觉。
【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泰氏这个人,他的智慧是真诚可信的,他非常地朴实,可能讲话也是比较朴实的。「其德甚真」,但是真的「有德」,真的是无私无我的那种;更重要的是「未始入于非人」,他从来并不认为自己有多高明,有多高超,没有把自己放在那种高人、神人、至人的行列里,他就是表现得很普通、很平常,没有把自己看得有多高,但实际上他真的高啊!
这个故事这么短就结束了,但是意味深长……
齧缺向他的好朋友王倪提了四个问题,但是四问而四不知。问一个,王倪说不知道;问一个,说不知道……连着问了四个问题,王倪都说不知道。齧缺感觉太有意思了,哎呀,这个禅机太深厚了……激动得不得了,起来就把这件事去告诉了蒲衣子。
蒲衣子说:「而乃今知之乎」?说现在你明白了吧?那意思是什么?蒲衣子是很认可王倪的这种不回答的回答的。他说不知道,其实最知道。蒲衣子非常认可王倪这种状态,然后又说,有虞氏那个人不如泰氏高明。有虞氏好像内在饱含着仁义道德,一直也倡导仁义道德,笼络人心,得了民心,很多人都拥护他。但是他没有「出于非人」,他没有超过那种「非人」的境界,他只是人中的贤德者(君子),但是他没有超越「二元之相」。
我们知道在源头,不讲什么仁义或者仁义的反面,不讲这些的,不分别的。所以有虞氏就好像前面提到的孔子一样,虽然有仁德,但是没有「离相」,没有「入源头」,没有超过那些高人、神人、至人。
那么泰氏呢?他就不一样了,他看上去平凡无奇的,睡觉的时候可能呼吸也是很轻柔、很慢的,也不做梦;醒来的时候洒脱自在,一片明媚;不管别人把他当作马还是当作牛,他都无所谓。他的智慧「情信」(非常地真诚朴实而可信),就是说他真的有智慧,而且他的智慧是朴实的,是真诚的。而且泰氏这个人,他真的有德,「其德甚真」,这个德可就是「大德」,不是世间二元对立中的那种小德了,他是「大德」(大德就是无私无我,入于源头,合于道了)。
蒲衣子说:这样一位朴实的「高人」,他却从来没有把自己当高人看,这是他最高之处。如果他是个高人,又自以为自己是高人,那我们就说这个人好俗啊!就把他看得很低。这个泰氏有大智慧,大智若愚,又不把自己当高人看,反而我们把他看得很高……这很有意思!
当然这个故事是庄子所讲。庄子的文章中经常有一种冷幽默,让你微微一笑,又不是大笑,好像心领神会一样。
然后,再回顾齧缺向王倪提问,王倪连着四次回答「不知道」这个事情,其实可以说王倪是个大禅师。
他一说「不知道」,你的思维也停止了。问什么他都说不知道,你的思维停止的当下,这种无念、无分别就把你带到了「当体」。这个「当体」不就是「道」本身嘛!
所以启发弟子开悟,不一定要一直回答问题,也可以不回答,一直不回答,让他安静下来,直到不再问问题。
念头歇止下来,当体不就是嘛!还是跟高人在一起比较开智慧。很多好朋友说学了《庄子》,确实感觉自己的心放大了很多,也多了很多很多的智慧……
所以我们要亲近高人,亲近贤德者。他们始终在「道」中,亲近他们,就等于亲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