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庄子 > 正文内容

探寻《庄子》42 “禅机”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2个月前 (02-08)庄子43

00:00

内篇·应帝王

042课·“禅机”

其卧徐徐,其觉于于……

大家好!

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庄子·内篇》的最后一个段落——《应帝王》。

这里,首先庄子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里有两位高人——齧缺和王倪。我们最早结识齧缺和王倪是在《庄子·内篇》的《逍遥游》当中。

我们记得《逍遥游》里有这样一段话:「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说尧帝把天下治理好之后,他就来到了著名的神山——藐姑射山,参见了四位高人。这四位高人当中有两位恰恰就是王倪和齧缺。当时,尧帝在跟这些高人谈话的时候,慢慢地把天下都忘记了——好像逍遥于尘俗之外了……

那么,在《庄子·内篇》的最后一个段落《应帝王》这里,庄子再一次提到了齧缺和王倪这两位高人。

【齧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

说齧缺向王倪问问题,连着提了四个问题,王倪都说他不知道。然后,齧缺就非常地喜悦、激动。

我们想,要是两个平凡人互相问问题。这个问,那个说「不知道」,连着问了四次,那个人都说「不知道」。那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平常的事要是发生在高人身上,那就不平常,可能会很有禅意。

齧缺和王倪都是藐姑射山的神人(高人),都很有智慧。齧缺提的问题,王倪一般是都了解的,但是他连着四次说「不知道」,齧缺问了四次,王倪四次都说「不知道」。这就有禅意了!

所以,正是因为王倪说「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问了四个问题,他都说「不知道」,齧缺反而非常地惊喜。

想想中国的文字真的是充满智慧。我们天天把「知道」、「不知道」挂在嘴边,却很少细细地研究「不,知,道」或者「知,道」这几个字。知「道」、不知「道」,你知「道」吗?你了解「道」吗?我不知「道」,我不了解「道」;或者我知「道」,我了解「道」。

其实中国的文化里,把「道」就藏在日常生活中,结果大家熟视无睹,熟听而无闻。「知道」、「不知道」,这两个词是多么地有禅意啊!你知「道」吗?我知「道」,或者我不知「道」;你了解「道」吗?我了解,或者我不了解。

一个问题问出去,如果对方给了肯定的答复,那这个问题就终结了;如果对方说「不知道」,这个问题就好像还在继续地延伸,并没有停止。你这个问题问过去了,对方没有接招,没有回复,只说了「不知道」,你这个问题,就继续地延伸,延伸又延伸……「不知道」三个字,使得你的问题可以绵延到无限远的地方……

【齧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

所以齧缺这个高人,因为他的好朋友的不回答,反而是非常惊喜。后来,他就告诉了蒲衣子这个人。齧缺的意思是,你看王倪可真是个高人!他明明知道的,他说不知道;他越说不知道,我觉得越有意思……齧缺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蒲衣子。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

那么蒲衣子回答说:「而乃今知之乎」?——现在您明白了吧?

【有虞氏不及泰氏。】

说有虞氏这个人不如泰氏那个人高明啊!

有的资料里讲,说「有虞氏」指的是尧帝,「泰氏」指的是舜帝,但是也不一定。我们就先就着有虞氏和泰氏来讲。

蒲衣子说:有虞氏这个人不如泰氏,为什么呢?

【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

有虞氏天天倡导仁义道德,很重视仁义道德。当然了,他就靠着仁义道德笼络了人心了,得了民心了,但是有虞氏依然在「相」里边。「未始出于非人」,就是没有超过「非人」的境界(非人就是高人、神人、至人之类的)……

【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

蒲衣子对齧缺说:而泰氏这个人,你看他平凡无常的样子,睡觉的时候安稳平静(「徐徐」就代表慢慢的、安然寂静的样子)。「其觉于于」,他醒了之后,洒脱自在。

说泰氏这个人睡觉的时候安稳平静,可能也不做梦,醒来的时候洒脱自在,很精神。

【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

不管别人把自己当作马还是当作牛,泰氏都无所谓,没感觉。

【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泰氏这个人,他的智慧是真诚可信的,他非常地朴实,可能讲话也是比较朴实的。「其德甚真」,但是真的「有德」,真的是无私无我的那种;更重要的是「未始入于非人」,他从来并不认为自己有多高明,有多高超,没有把自己放在那种高人、神人、至人的行列里,他就是表现得很普通、很平常,没有把自己看得有多高,但实际上他真的高啊!

这个故事这么短就结束了,但是意味深长……

齧缺向他的好朋友王倪提了四个问题,但是四问而四不知。问一个,王倪说不知道;问一个,说不知道……连着问了四个问题,王倪都说不知道。齧缺感觉太有意思了,哎呀,这个禅机太深厚了……激动得不得了,起来就把这件事去告诉了蒲衣子。

蒲衣子说:「而乃今知之乎」?说现在你明白了吧?那意思是什么?蒲衣子是很认可王倪的这种不回答的回答的。他说不知道,其实最知道。蒲衣子非常认可王倪这种状态,然后又说,有虞氏那个人不如泰氏高明。有虞氏好像内在饱含着仁义道德,一直也倡导仁义道德,笼络人心,得了民心,很多人都拥护他。但是他没有「出于非人」,他没有超过那种「非人」的境界,他只是人中的贤德者(君子),但是他没有超越「二元之相」。

我们知道在源头,不讲什么仁义或者仁义的反面,不讲这些的,不分别的。所以有虞氏就好像前面提到的孔子一样,虽然有仁德,但是没有「离相」,没有「入源头」,没有超过那些高人、神人、至人。

那么泰氏呢?他就不一样了,他看上去平凡无奇的,睡觉的时候可能呼吸也是很轻柔、很慢的,也不做梦;醒来的时候洒脱自在,一片明媚;不管别人把他当作马还是当作牛,他都无所谓。他的智慧「情信」(非常地真诚朴实而可信),就是说他真的有智慧,而且他的智慧是朴实的,是真诚的。而且泰氏这个人,他真的有德,「其德甚真」,这个德可就是「大德」,不是世间二元对立中的那种小德了,他是「大德」(大德就是无私无我,入于源头,合于道了)。

蒲衣子说:这样一位朴实的「高人」,他却从来没有把自己当高人看,这是他最高之处。如果他是个高人,又自以为自己是高人,那我们就说这个人好俗啊!就把他看得很低。这个泰氏有大智慧,大智若愚,又不把自己当高人看,反而我们把他看得很高……这很有意思!

当然这个故事是庄子所讲。庄子的文章中经常有一种冷幽默,让你微微一笑,又不是大笑,好像心领神会一样。

然后,再回顾齧缺向王倪提问,王倪连着四次回答「不知道」这个事情,其实可以说王倪是个大禅师。

他一说「不知道」,你的思维也停止了。问什么他都说不知道,你的思维停止的当下,这种无念、无分别就把你带到了「当体」。这个「当体」不就是「道」本身嘛!

所以启发弟子开悟,不一定要一直回答问题,也可以不回答,一直不回答,让他安静下来,直到不再问问题。

念头歇止下来,当体不就是嘛!还是跟高人在一起比较开智慧。很多好朋友说学了《庄子》,确实感觉自己的心放大了很多,也多了很多很多的智慧……

所以我们要亲近高人,亲近贤德者。他们始终在「道」中,亲近他们,就等于亲近「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恒宁国学 | 醍醐学院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engningguoxue.com/?id=672

分享给朋友:

“探寻《庄子》42 “禅机”” 的相关文章

探寻《庄子》01“深山有高人”

探寻《庄子》01“深山有高人”

内篇·逍遥游第001课·“深山有高人”深山有高人,其名曰庄子。万妙不离玄,玄极入真门……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来深入庄子的精神世界……我们都知道,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古往今来,很多名人都曾经赞美过庄子,比较典型的,比如说: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宋朝的大词人苏...

探寻《庄子》02 “圣人无名”

探寻《庄子》02 “圣人无名”

第002课·“圣人无名”远时有高人,遗世而独立。放旷无能知,天地莫能识……大家好!上节课,庄子给我们讲了一个北海的大鱼变成大鸟,飞到南海「天池」的故事……接下来,就换了一个视角,讲商朝的开国之君(也就是开国皇帝)「商汤」是怎么样描述这个事件的……【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

探寻《庄子》04 “神山与神人”

探寻《庄子》04 “神山与神人”

第004课·“神山与神人”若非神人辈,何于神人会。神地神人居,归神则不昧……大家好!这节课,庄子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是「肩吾」和「连叔」的故事。我手头的资料里讲,说肩吾和连叔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是庄子虚构出来的人物……本能的,我就产生了一些质疑,我在想:庄子讲到前面的商汤和棘,讲到尧帝和许由的时候,...

探寻《庄子》05 “无用之用”

探寻《庄子》05 “无用之用”

第005课·“无用之用”有用之用,速用殆尽。无用之用,逍遥永恒……大家好!今天的这节课是庄子的朋友「惠子」和庄子的一些对话,里面包含着好几个小故事,都非常地有趣味性,我们来看一下:【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魏国的国王(魏王)赠送给了我一些「大瓠...

探寻《庄子》06 “诸子百家, 庄子第一”

探寻《庄子》06 “诸子百家, 庄子第一”

内篇·齐物论第006课·“诸子百家,庄子第一”退,明辨万象以为知,入,善合万知以为慧……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一下《庄子·内篇》的《齐物论》。《齐物论》的开篇是两个人的对话——「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我们知道「南郭」和「颜成」都属于复姓,也就是说,这些对话是来自「子綦」与「子游」。而「子綦...

探寻《庄子》08 “泯灭二元,当体即道”

探寻《庄子》08 “泯灭二元,当体即道”

第008课·“泯灭二元,当体即道”成心乃师,无有为有。泯灭二元,万法皆透……大家好!我们继续来深入了解《庄子·内篇》的《齐物论》,这节课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巅峰……庄子说:【夫随其成心而师之,】我们应该以谁为师呢?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林立,这些大众应该依从谁的思想呢?庄子说:那就看谁已经圆成...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