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庄子》43 “从内改外”
探寻《庄子》43 “从内改外”恒宁00:00
第043课·“从内改外”
夫圣人之治也,正而后行……
大家好!
我们再一次地回到《庄子·内篇》的《应帝王》。在这里,庄子又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肩吾」和「接舆」的对话。关于「肩吾」以及楚国的狂人「接舆」,我们在前面已经有所了解了。
很多好朋友还记得:在《庄子·内篇》的《逍遥游》当中,就提到过这两个人。
肩吾曾经跟他的朋友「连叔」说:楚国的狂人「接舆」,他讲话真的是「大而无当,往而不返」,我听他讲话,经常都感觉惊恐。
然后,连叔就问:楚国狂人(他)都说什么了?
肩吾说:接舆竟然讲,藐姑射山居住着神人。这些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这一段落非常的经典!楚国的狂人「接舆」,他了解藐姑射神山,并且了解神山的神人。所以,接舆这个人也是个高人。
我们来看一下今天的这一段落,庄子说:
【肩吾见狂接舆,狂接舆曰:】
「肩吾见狂接舆」,肩吾去会见楚国的狂人「接舆」,狂人「接舆」就对肩吾说:
【“日中始何以语女?”】
「日中始」那个人都跟你讲了什么啊?
【肩吾曰:“告我:】
肩吾回答说:日中始告诉我,说:
【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
日中始告诉肩吾,说:「君人者」(就是一个国的国君,统治百姓的人)——一个国的国君按照自己的想法制定了治国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是国君制定的,这个国的人民谁敢不听啊?
这个「化诸」就是照着做。君王下令之后,这一个国家的人民,谁都必须听从,必须按照国王指令的去做。
【狂接舆曰:“是欺德也。】
楚国的狂人「接舆」怎么说呢?——「是欺德也」,这种情况与「道」相违背啊!这里的「德」指的是「道之德」,「欺德也」也就是「与道相违背」啊……
然后,接舆又说:
【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
要是只凭着自己的想法去制定方针政策的话,这样治理天下就好像到海里面去凿一条河——这是多余的啊!海里充满了水,还用得着你凿河吗?
而且,这种情况也像让蚊子去背负大山——蚊子多么小啊,大山多么大啊!让蚊子背负大山,简直不可能!就是说,这种情况是荒谬的。如果只凭着自己的想法去制定治国的方针政策,这种想法其实是比较童真的,甚至是比较荒谬的。
然后,接舆就提出,说:
【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
真正的「圣人」怎么治理天下啊?他先不着急治理外在的表象,知道一切都是「自心」显化出来的。先「自正」(先正自己的心),心正了,显化得就好了,是吧?先从自己的「心」这儿下功夫——「正心」,然后再去做事情。
「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心」这个「源头」这里搞定了,其他自不必说啊……
所以,接舆倡导的是:不要只凭着「主观臆断」去改变外在的表象,而是应该从内心下功夫。圣人治天下,先不忙着治外在表象,而是「先正己心」啊!
然后,他又说:
【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
举个例子,说:鸟都知道飞得高高的,来逃避捕鸟的网,或者逃避那些系着丝的弓箭(鸟飞得高高的,为了逃避不安全);那么鼷鼠(小老鼠),它有的时候会在神坛下面很深的地方挖洞,目的是避开烟熏或者人为的凿地……那些不安全的状况。
首先,「神坛之下」,那就很少有人动那个地方,然后这个小老鼠把洞打得很深,所以那里就不会被烟熏(基本上没人动嘛,没有人去神坛下面凿啊,挖的……是吧?),小老鼠把洞打在那里就比较安全。
楚国的狂人「接舆」说:鸟和小老鼠都这么聪明,都这么有智慧。也就是说,肩吾啊!你要了解,怎么样才真正地有智慧?不要追逐着外相,人云亦云,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你要从「心」这儿下功夫——「正而后行」!「心」这儿搞定了,一切都搞定了。
真正的智慧可以让我们趋利避害,远离危险,到达那个安全、安宁之处……其实,「心」要是「正」了(这个「正」不是二元对立的那个「正、邪」的「正」,其实是「归真」的意思,归到「源头」了),心归到「源头」了,在这里就永远最安全,不死不生啊(这个地方),是吧?——最安全!比「鸟儿飞得很高」、比「小老鼠打洞打得很深」还要安全!
通过这一段落,我们就了解到:楚国的狂人「接舆」,虽然他很与众不同,讲的话很多人都听不懂……但是,他狂而不傻,狂而不愚,他是个真正的高人,真正的智者……
在《逍遥游》当中讲,这个接舆非常了解「神山」以及「神人」。在《应帝王》这里,庄子又提到,接與(他)知道「不要先治外,而要先正心」这样的核心硬道理;也知道举非常恰当的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所以,有人讲「天才都是疯子」;又有人说「天才和疯子只有一墙之隔」……说一个人是「狂人」,我们倒是要仔细地了解一下,他是真疯还是假疯,他是傲慢还是独到?——独到不一定傲慢,傲慢也不一定独到。所以,接與这个形象非常高大,他是一个特立独行、敢言敢说的人,他的智慧就像宝剑一样锋利……
「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
想想我们处在二十一世纪,很多的灵性导师倡导我们向内求、向内观……天天讲,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心的投射……这些观点好像很新颖,但实际上,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古人早已经讲了……我们现代人想要创新,真是不容易!能够把古圣先贤的智慧好好地传承,就已经足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