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庄子》44 “淡,漠,随,空”
00:00
第044课·“淡,漠,随,空”
心治则一切治……
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内篇》的《应帝王》。这时庄子又讲了一个故事……
【天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
说「天根」这个人游于殷阳(天根这个人有一次来到了殷山的南面儿游玩),「至蓼水之上」(「蓼水」是当时赵国一条河的名字,天根这个人来到了殷山南面的一条叫作蓼水的河这里)。在这里,就遇到了一个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人,简称「无名人」。
天根就问这个无名人,说:
【“请问为天下。”】
请问天下该怎么治理呢?
【无名人曰:】
这个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人「无名人」,他回答说:
【“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
哎呀!你这个人真的是浅陋,怎么问这些我不喜欢的问题呢!
【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
无名人说:「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是想好好地当一个造物者所造的人,后来觉得没多大意思,厌倦了……
于是,我就「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这个地方文句非常美,把「莽眇」(就是非常缥缈、深远的地方)比喻成一只鸟儿。
说:我厌倦了给造物者当一个奴隶式的人,厌倦了命运对我的安排。于是,我就乘着那个「莽眇之鸟」就离开了……
「莽眇之鸟」代表自由,「莽眇」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了,深远的缥渺的难以言喻的一种境界。
这个无名人他就说:我乘着这种莽眇之鸟,就飞出了六极之外(「六极」,就是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再加上上方和下方,这是六极,我就飞到了六极之外了)。这个东、南、西、北、上方、下方,其实也代表世界,说我飞到世界之外去了……
游于「无何有之乡」,游在那个大空里面了——「远观其物,物无其物」,这个空空无无的境界,我游在那里去了……这名字非常美,叫「无何有之乡」。
然后,处在「圹埌之野」。「圹埌之野」,形容也是一种非常空寂的、无法形容的、广阔无垠的世界……
这个无名人,看来是个高人,他厌倦了给造物者当人,天天要受着种种的羁绊和束缚,于是他就寻求解脱道,就处在一种空而无垠的境界里……
然后,他就说这个「天根」,说:
【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
我这一直很自在,心空空净净的,你干嘛拿治理天下这件事儿来打扰我的心呢?懒得想这些,这人世间太复杂了,不想想……
【又复问。】
但是天根一看这是个高人(解脱者)啊,他想,这高人有智慧,我还是再问一下。他又问:「请问为天下」(我该怎么样治理天下呢)?
【无名人曰:】
这个无名人就回答说:
【“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说了四个要点:「游心于淡」,就是你的欲望不要太浓重,要少欲知足;「合气于漠」,就是什么事都淡漠一点,不要过于执著;「顺物自然」,顺其自然;而且要「无容私焉」,就不要有私心,不要有那种自私之心。这四个要点,这样天下自然就治理好了。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天下是我们的「心」化现的,万物是我们的「心」化现的……我们如果真的能够少欲知足,什么都不太执著,顺其自然,又没有什么私心,就感觉天下挺好的,也不用我刻意地治理啊。就是说「心」定则万物定、天下定;「心」治则万物治,则天下治,则一切治……
「根本」,还是要护好我们的「心」。护心之法嘛,让它「淡」、让它「漠」;「顺物自然」,我们总结为一个字就是随,随它去——「随」;「无容私」,就是说没有私心,其实就是「空」。
要「淡」,要「漠」,要「随」,要「空」……这样天下自然就治理好了。
其实,那些特别执著度众生的(无论你是修哪个宗派的,也一样啊),很执著的时候,说明你的心还没有修好,没有调顺好。你的心要是像这个无名的高人讲的,这样「淡」、这样「漠」、这样「随」、这样「空」……就觉得——哎呦,去哪儿度众生,没有众生可度啊,这不挺好的嘛,一切安安静静、太太平平的,需要我做什么呀?我就直接「乘着莽眇之鸟,出于六极之外,游于无何有之乡,处在圹埌之野」……逍遥自在就可以了,还有多余的事情吗?没有事啊!
天下本无有事,庸人何必自扰之啊!
有的时候,看着外面的世界变了,其实是我们的「心」变了;我们的「心」变了,外面的世界就真的变了……
心即是世界,世界即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