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庄子 > 正文内容

探寻《庄子》47 “逍遥”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2个月前 (02-08)庄子49

00:00

047课·“逍遥”

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故能胜物而不伤……

大家好!

今天是《庄子·内篇》的最后一个段落《应帝王》的最后一课,这节课也是整个《庄子·内篇》的最后一课。

我们知道,《庄子》这部书包含三个部分,分别是《内篇》《外篇》和《杂篇》。《内篇》,是《庄子》的核心思想;《外篇》,可以说是外延思想;《杂篇》,是跟《庄子》有关的一些文章的收录。

我们来看一下《庄子·内篇·应帝王》的最后一点儿内容。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

首先,这个地方用一个段落来讲「理」。之前总是讲「事」(讲故事),但是这个段落讲「理」。

(「断句」很重要,断句决定了我们对于古文的理解。先要搞清楚前面这四句话的断句: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要这样断句。)

我们知道,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无为」思想,这个地方庄子就来谈什么是「无为」。

无为,名尸。「无为」这个词,要是单看这个名字相的话,它是僵死的、僵化的。这个地方用尸体的「尸」来指单纯名字相的无意义。

庄子说,单看「无为」这个词,它就是个僵化的、僵死的名字相但是「无为」又是谋之府(智谋的宫殿),「无为」当中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智谋。

「无为,事任」。在「无为」的状态下,凡事都可以操作得很好。

「无为,知主」。在「无为」的状态下,我们才能找到生命的「真正本源」(存在的真正主体)。

【体尽无穷,而游无朕。】

在「无为」的状态下,「小我」完全消融殆尽,我们会感受到我们是无穷无限地大、无边无际地大,而且会感觉自己是空空的状态,没有任何的障碍之相(朕,在这里代表「障碍之相」)。

【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

在「无为」的状态下,我们穷尽一切能力「所受乎天」(就是从天这儿得到的能力),却无所得、无可得。「无为」的状态,也许应该用一个字来形容比较准确——「虚」。「虚」而能容万物(里面什么都不装,这个是真无为。心是虚虚的、空空的,里面什么都没有,这是真无为。

庄子说: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

真正的至人,智慧到达极致的时候,他怎么样用心啊?就像镜子一样(镜子的状态:万物来到它面前,它就照一下;你不来,它也不会追着你跑)。

「用心若镜,不将不迎」:我不会去送,也不会去欢迎(「将」就是送、告别,「迎」就是欢迎、迎接)。镜子对待万物,镜子是比较被动的:万物来了,它就照一照;万物走了,它也不会去追赶。你走,它也不送你;你来,它也不迎接你,这是镜子。

至人用心,就像镜子对待万物一样。其实是比较被动的,又是无所著的。被动,不代表不起反应,万物来到这儿,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还是起反应)。所以,万物来到镜子这儿,该照还是照,还是会显化出一些影像,但是万物离开镜子的时候,镜子还是空空的,里面什么都没有。

【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至人用心就是这样,万物过来了,我也能够随缘跟它起反应;万物走了,我还是那样空空、平静——一无所染、了无挂碍。

「应」就是起反应,「藏」就是挂碍。

「应而不藏」,就是说,该起反应的时候起反应,随缘应对,但是无挂碍(它走了就走了,我依然是本然的状态——空空的)。所以,至人「胜物而不伤」,他就能够超越万物,不会被万物所伤害了。

所以,我们对待万物万事就要像镜子对待万物一样,找到那种「不将不迎,应而不藏」的感觉,这就是真正的解脱者了。

——庄子作为一个小天才,偶尔也是比较调皮的:刚很郑重其事地讲完了什么是「无为」,他就讲了一个幽默小故事来活跃气氛(这个故事真的是蛮搞笑)。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庄子说:统管南海的大帝名字叫「儵」(「儵」,就是形容快速的那个「儵」),统管北海的大帝名字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字叫「浑沌」(「浑沌」是什么意思啊?就是浑然一团,迷迷糊糊的,浑然一团)。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庄子说:统管南海的大帝「儵」和统管北海的大帝「忽」,他们两个经常一起遇到统管中央地带的那个大帝「浑沌」。也就是说,他们经常相遇,相遇在哪儿呢?相遇在浑沌的地盘。统管南海的大帝和统管北海的大帝,他们经常在中央地带相遇,而这个统管中央地带的大帝「浑沌」,对南海大帝和北海大帝都不错(对他俩一直不错)。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然后,这个南海大帝「儵」和北海大帝「忽」就商量说:哎呀,浑沌这位中央大帝一直对我们不错,我们应该报恩(报答他一下)。怎么报答他呢?诶,你看人类都有七窍(「七窍」就是七个开窍处。我们知道,「七窍」就是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两个鼻孔和一个嘴巴)……

南海大帝「儵」和北海大帝「忽」商量说:我们得报答一下中央大帝的恩情啊,看,人类都有七窍,所以他们能够看,能够听,能够吃东西,也能够呼吸……但是中央大帝「浑沌」(他)没有七窍,咱们两个就帮中央大帝「浑沌」凿个七窍出来吧。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一天凿一个窍,结果凿了七天。倒是把中央大帝「浑沌」的七窍凿出来了,但是浑沌就此被凿死了。

——很搞笑的一个故事。

「浑沌」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就像一团雾一样——浑浑沌沌的,你说他是「气」吧,也不准确;说他是「光」呢,又有点儿发灰……很难讲清楚浑沌的状态,总之,就是浑然一团,不好分割,这叫浑沌。

浑沌是统管中央的大帝,本身他叫浑沌,就意味着他的特质就是如此。但南海大帝和北海大帝简直就是好心办坏事,是吧?想报恩,给浑沌凿了七窍,结果浑沌被凿死了。

「浑沌,浑沌」,他就不能够被分裂、被分割、被挖洞、被凿孔……不然他就不叫浑沌了。浑沌,就是不可分割、浑然一体的那种状态才叫浑沌啊。你今天给他挖个窍、明天挖个窍,七天挖出来七窍,结果浑沌死掉了。浑沌消失不见了,没有浑沌了,因为浑沌就是浑然一体呀,你让他有漏洞了,有缺失了,他就不是浑然一体了,所以他就死掉了。

当然,这是一个搞笑的寓言故事。庄子借着这故事想表达什么道理呢?说你好心办坏事了。表面上说南海大帝、北海大帝智商有点儿低(好心办坏事了),实际上讲的是什么?「一切有为皆有漏」。

有为法,就有缺陷;无为法,则无缺陷。你行无为法,与浑沌合一,与「道」合一,这无缺陷,最完美,是不是啊?你一行有为法,缺陷就产生了,这不就是「一切有为皆有漏」的道理吗?任何的有为法,你从这个角度看,是善的,是值得讴歌的;你换个角度看,就能找出缺陷,找出缺漏。不同角度,你对于「有为法」的评价也是不一样的,是吧?但是「无为」,它无缺漏,「无为」是善的终极啊!

那么到这里,《庄子·内篇》就结束了。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应帝王》这个段落都讲了哪些故事:

首先,庄子讲的是高人齧缺和王倪之间发生的一件事,齧缺向王倪连着问了四个问题,王倪明明知道却说不知道。结果齧缺大喜,觉得这好妙啊!他就告诉了蒲衣子。

后来蒲衣子赞美一个高人泰氏,这个泰氏是比较离相的,已经超越二元对立了,他是一个解脱者。泰氏的状态:睡觉的时候安稳、平静,醒来的时候洒脱自在。不管别人怎么对待他,他都是很平静、很安然,他的智慧真诚可信。他有真识,有道德,而且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有多厉害,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有道德。——他高就高在这里。

然后又讲:

肩吾去见楚国的狂人接舆的时候,接舆就问肩吾:日中始这个人都对你讲了什么呀?肩吾说:日中始告诉我,君王凭着自己的想法制定了种种的方针政策,老百姓不服也不行啊。楚国的狂人接舆就说:呀,这种状态其实并不是最高境界,真正的圣人治理天下先正己心(先不着急治外相,先正己心),知道一切都是自心显化,自己这儿调理好了,外在一切都显化好了。

然后又讲一个故事:

天根到殷山的南面蓼水河那边去,遇到了一位无名的高人,他就问怎么治理天下。高人一开始是懒得回答,然后天根再次又问怎么治理天下,这个无名的高人说:要「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知足常乐,欲望不要那么浓重,其实也不需要有太多的野心,要淡漠、安然,要顺其自然,而且不要有私心(要无私)。你完全合于「道」,那天下自然就治理好了。为什么呀?天下就是你心显化的,你的心合于「道」了,整个天下不就合于「道」了吗?

然后,庄子又讲了阳子居拜见老子时老子讲的一些话。老子说真正的大觉明者、大觉悟者、大解脱者,他们要是治理天下,「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之处」。该做的都做了,自己常处在无为的「空」中,关键是「使物自喜」,该做的都做了,却不把功德归向自己(不会居功)让万物感觉是自己靠着自己的能力感受到这种成就的喜悦的,而且也不让万物过于倚赖自己,他就逍遥在不可知的无所有之处……

接下来就是我们上一节课讲的那个比较搞笑的故事:

一个擅长算命的巫师,算一般人算得超级准,能够准到年、月、旬甚至每一天,让人见了都害怕——太准了,但是他却算不准列子的师父壶子这位高人。壶子是有修行真功夫的,而且性格非常地笃定、从容。他的教化也相当地有力度,让浮躁的列子开始收心敛意,三年闭门不出,安于平凡、朴素:从一种追名逐利的浮躁状态,回归到了素朴的天然本性,慢慢地与「道」合一,过完了一辈子。——真功夫是在素朴中修炼出来的,而一定不是在浮华当中……

接下来,庄子就讲了什么是「无为」。「无为」,这里含藏着无量的智慧。看着是「无为」,其实该做的事都做成了。通过「无为」,我们才能回归我们自性的真正主体(本来面目)。在这里,我们感受着自己无穷无尽的大,入到一种没有任何境界、没有任何迹象的状态里——无所得,只是感受到一种「虚无」(或者说「虚空」)。常处在「无为」的状态里,我们对待万事万物就好像镜子对待万物一样:超然,平静,随缘地起作用,但是不执著、不挂碍,所以永远不会被万物所伤害。

然后就是最后一个段落,庄子讲的这个幽默故事:

南海大帝「儵」和北海大帝「忽」想要去报恩的时候,给自己的恩人「浑沌」凿了七个洞,结果把恩人给凿死了。浑沌的本体,已经很完整,已经很完美,不需要我们画蛇添足。也就是说,「无为」的这种状态是最完美的,其实不需要你画蛇添足。一旦你画蛇添足,破坏了「无为」,「无为」就死掉了,你就在「有为」中烦恼吧。

「无为」,当然不是说完全不做事情,而是像前面讲的「应而不藏」——比较超然。做也能做,该做的也都做得很好,但是「不挂碍」(做完就放下它,完全不想它;过去了,马上放下它……是这个意思),这是真正的「无为」!

那么,《应帝王》这个段落,要是看名字的话,「应帝王」应该是应对着帝王的需要而讲的一些话,庄子讲的,其实真的就是大解脱者(得道高人)的境界。庄子倡导帝王都能够达到这样超脱自在的境界,那么天下自然就治理好了。帝王啊,您所见的一切,都是您的心「显化」出来的呀!您若常与「道」合一,天下就都与「道」合一,就不需要在有为法上浪费那么多时间、精力而那么辛劳啊!

这样,《应帝王》讲完之后,《庄子·内篇》就结束了。

在庄子的《内篇》当中,我们学了《逍遥游》,学了《齐物论》,学了《养生主》,学了《人间世》,学了《德充符》,学了《大宗师》,又学了《应帝王》。我们的心也跟着「庄子」越来越超然物外!

有很多的好朋友说:一听《庄子》,真的是帮自己断尽了烦恼,天天都是虚虚空空的,很自在……

《庄子·内篇》这些段落,我们要是倒着来读的话,也挺有意思:《应帝王》《大宗师》《德充符》《人间世》《养生主》《齐物论》《逍遥游》。就是说,真正的「帝王」成为了「大宗师」,他感受着「德」充满一切现象(就是「道」无处不在)。于是,他在这个「人间世」成为了「养生主」,很擅长养生,时刻感受着「与万物等齐」(自己与万物是一体),然后他就实现了自己的「逍遥游」……

好,我们今天先到这里。

逍遥于我们的生命中,也逍遥于生活的一切现象中。

若能实现此逍遥,

不枉人间走一遭……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恒宁国学 | 醍醐学院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engningguoxue.com/?id=677

分享给朋友:

“探寻《庄子》47 “逍遥”” 的相关文章

探寻《庄子》01“深山有高人”

探寻《庄子》01“深山有高人”

内篇·逍遥游第001课·“深山有高人”深山有高人,其名曰庄子。万妙不离玄,玄极入真门……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来深入庄子的精神世界……我们都知道,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古往今来,很多名人都曾经赞美过庄子,比较典型的,比如说: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宋朝的大词人苏...

探寻《庄子》02 “圣人无名”

探寻《庄子》02 “圣人无名”

第002课·“圣人无名”远时有高人,遗世而独立。放旷无能知,天地莫能识……大家好!上节课,庄子给我们讲了一个北海的大鱼变成大鸟,飞到南海「天池」的故事……接下来,就换了一个视角,讲商朝的开国之君(也就是开国皇帝)「商汤」是怎么样描述这个事件的……【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

探寻《庄子》03 “不乐复何如”

探寻《庄子》03 “不乐复何如”

第003课·“不乐复何如”万物适所适,我自有归依。贤尚贤多能,贤贤各有志……大家好!这节课,庄子给我们讲了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上古时期,尧、舜、禹的尧帝想要把天下让位给许由的故事。在正式看这个故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尧、舜、禹的「尧帝」。我们知道,他是上古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而且,他治国有方,德才...

探寻《庄子》04 “神山与神人”

探寻《庄子》04 “神山与神人”

第004课·“神山与神人”若非神人辈,何于神人会。神地神人居,归神则不昧……大家好!这节课,庄子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是「肩吾」和「连叔」的故事。我手头的资料里讲,说肩吾和连叔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是庄子虚构出来的人物……本能的,我就产生了一些质疑,我在想:庄子讲到前面的商汤和棘,讲到尧帝和许由的时候,...

探寻《庄子》05 “无用之用”

探寻《庄子》05 “无用之用”

第005课·“无用之用”有用之用,速用殆尽。无用之用,逍遥永恒……大家好!今天的这节课是庄子的朋友「惠子」和庄子的一些对话,里面包含着好几个小故事,都非常地有趣味性,我们来看一下:【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魏国的国王(魏王)赠送给了我一些「大瓠...

探寻《庄子》06 “诸子百家, 庄子第一”

探寻《庄子》06 “诸子百家, 庄子第一”

内篇·齐物论第006课·“诸子百家,庄子第一”退,明辨万象以为知,入,善合万知以为慧……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一下《庄子·内篇》的《齐物论》。《齐物论》的开篇是两个人的对话——「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我们知道「南郭」和「颜成」都属于复姓,也就是说,这些对话是来自「子綦」与「子游」。而「子綦...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