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庄子 > 正文内容

探寻《庄子》49 “在而不染著”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2个月前 (02-08)庄子58

00:00

049课·“在而不染著”

意仁义其非人情乎,

彼仁人何其多忧也?

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外篇》的《骈拇》。

上节课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词汇,一个叫「骈拇」,一个叫「枝指」。「骈拇」,我们知道,它指的就是一个人脚的大拇趾和二拇趾长在一起了;「枝指」就是指的一个人(他)长出了第六指(在大拇指之外又长出了一个多余的手指)。「骈拇」多半代表一种没必要的情况,而「枝指」就是代表一种多余的情况。

上节课的最后,庄子提到:像「骈拇」和「枝指」这样的情况,其实是没有必要的——「非天下之至正」。如果大家过于追求感官的体验,或者过于追求那种头脑意识当中的仁义道德,或者总是力求在辩论中胜出……这样的情况都不属于「天下之至正」。

「天下之至正」是什么状态呢?——就是心灵的本然清净状态,这才是最正的、最好的、最正确的、最合理的、最科学的。

接下来,就继续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

「天下之至正」这种最对的状态(「正正」就是最对的状态),最真、最对的真理是什么呢?万物都要展现它本来的样貌……「其性命之情」就是万物的本然天性,这是最好的!

「万物的本然天性」,如果它生来就是合在一块儿的,我们就不应该说它叫「骈」,说两个东西粘连了——它生来就合在一起,你就没有必要说它是粘连的状态;如果生来这个人就长着第六指,你也不应该说那就是畸形,人家就是这么长的,凭什么只长五个手指?我就不能长六个手指吗?

庄子说:

【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

万物随着本然天性去生长,如果它长得很长,你就不要认为它多余;如果它长得很短,你也不要觉得它就是不足。它该长则长,该短则短,我们要尊重万物的本然状态……

【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所以说,像野鸭的小腿,虽然很短,但是也够用了;你要是再给它接一段,那反而增添了野鸭的烦恼,它是不需要的。

这个鹤的腿是很长的,你要是给它截断了,这也是很悲哀的事情。

万物自然就有最佳匹配,你不要人为地进行过多干预,你以为「对的」未必是「对」!

【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庄子说:「本然状态」就是最好的状态。如果这个事物生来长得很长,你也不要去截断它;它生来很短,你也不需要给它再去接一段儿……真的没有必要去忧虑这些。

【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

「意仁义」就是心存仁义(心存仁爱和正义),这难道不是人的「天性」和「本情」吗?有一些号称「仁爱」的人士,为什么又那么忧愁、忧虑呢?

接下来,又回到了「骈拇」和「枝指」的这个例子,说:

【且夫骈于拇者,决之则泣;枝于手者,齕之则啼。】

有的人,他脚的大拇趾和二拇趾生来就长在一块儿了,那就长在一块好了;你要是硬把它劈开,他就要哭了,那很难受、很疼……而且它习惯了长在一块儿了,你给它劈开,他也不舒服。

有的人生来就有第六个手指,像个小树枝、小树杈一样,就在那儿支着呗;你要是给它咬掉了,他也哭啊,很难受啊……他习惯了那种「天生的状态」了。

【二者或有馀于数,或不足于数,其于忧一也。】

说「骈拇」这种情况和「枝指」这种情况。就是说,脚的大拇趾和二拇趾长一块儿的这种情况,就使得这只脚只有四个脚趾头了嘛,是吧?比如说:一只脚的大拇趾和二拇趾长一块儿了,那你一数的话,这只脚就只有四个脚趾头了,是吧?它就「不足于数」,就不够五个了,常人都是五个脚趾头,是吧?

那么,有的人(他)在大拇指之外又长出了一个小手指,他就是有六个手指了(这只手就有六个手指),他就是「有馀于数」,就比一般人要多了——一般人有五个手指,他有六个手指了。

这种六个手指的情况或者四个脚趾的情况,都比较少见!所以,有的时候确实也会给当事人带来一定的烦恼……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

庄子说:当今这个世界的那些所谓的「仁爱者」(仁爱之士),他们就好像被蒿草蒙住了眼睛一样,看不清这个世界「本自的清亮」,他们就忧愁世间的种种患恼……

这些「仁爱之士」(他们)忧国忧民,为什么忧国忧民?他们著于「相」,他不能透过「相」……他就着这个「相」忧国忧民,有很多的烦恼……

那么,当今这个世界上那些心里仁爱不够的人,「决性命之情」——就是可能付出自己的全部时间、精力去追求饕贵啊,大富啊……去追求这些东西。

【故意仁义其非人情乎?】

难道说,「心存仁义」不是人的「本性」吗?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也?】

为什么自「夏商周三代以下」(夏、商、周以来),天下就这么闹闹嚷嚷,非常的喧嚣呢?

也就是说,在庄子所处的这个战国中期,宣扬「仁义道德」的这些圣人、贤人还是很多的。

庄子就说:这个「仁义」不是人本具的东西吗?为什么要刻意地大肆去宣扬呢?

【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

如果你必须依靠一个外在的工具,才能把一条线画正、画直,把一个圆画得很圆,那说明什么呢?说明它本来就不正、不直,也不圆。你必须依靠外在的工具来约束和规范自己,才能变得「正」的话,说明你「本性」不够「正」。

【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

如果这个事物你必须用绳子去绑、用胶去粘,它才能牢固,那说明它本来就不够牢固。

【屈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

庄子(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充满着仁义」的(充满着「仁爱」和「正义」的)。刻意地去宣扬一些比较机械刻板的礼教、礼数,或者倡导某一些程式化的音乐,刻意地追求和吹捧「仁义道德」,然后去勾求天下人的心,这是「失其常然的状态」(已经失去了万物的本然状态)……

庄子认为:万物的「常然」就是「道」,你只要合于「道」,就必将有「德」,必将有「仁爱」、「正义」。你刻意地去宣扬「德」,你不一定能合于「道」,但是你只要合于「道」,你一定有「德」。这个「德」就像「道」一样,是一种「常然」的状态,从来就没有丢失过。所以,与其在「言语」上、在「礼数」上、在「相」上去吹捧「仁义道德」,不如帮助大家回归「真心本性」,合于「道」——「合于道则万德具」(「道常」则「德常」,是这个意思)……

庄子说:

【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索。】

天下真的有这种恒常存在的「本性状态」。

这种恒常存在的本性状态,就比如说:生来就很弯曲的东西,你就不需要靠着「钩」再把它变弯了,是吧?生来就很直的东西,你就不需要靠着绳子打个线,作为标尺(作为一个参照物),然后变得很直——不需要,它生来就很直。

生来就很圆的东西,你就不需要再去用圆规画它、去规范它;生来就「方」的东西,你也不需要用「矩」这种工具去量测它、去规范它。

那么生来就附属在一起的东西,你不需要用胶去粘,它就一直在一起;生来就在一定范围内运行的事物,你也不需要刻意地用绳索去捆绑它、约束它……

也就是说,一切的必然都是最好的安排。

【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

所以,天下这些万物,也不知道是谁引诱它们的、谁推举它们的、谁促使它们的,它们就这样生出来了(该生就生出来了),好像被什么吸引一样,它们就生出来了……也「不知其所以生」,不知道万物是怎么生出来的——总之,都生出来了……

而且,这一切万物都得到了它们需要的东西,也不知道它们怎么就得到了呢?比如说:野鸭长着恰到好处的小短腿,仙鹤长着恰到好处的大长腿——生来就是这样,没有刻意追求,它就得到了啊……

「而不知其所以得」,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安排,总之一切是最好的安排。比如说:乌龟跑得慢,兔子跑得快,猎豹跑得更快……这一切的必然,好像都是最好的安排,那就安于「自然本身」,不挺好的嘛!

【故古今不二,不可亏也。】

从古至今都是这样的,我们看看:万物也不知道怎么,好像有谁引诱它们,或者呼唤它们,或者吸引它们一样,它们就都生出来了……也不知道是怎么生的。

万物生出之后,该得到什么就得到什么——该绿的绿,该红的红;该高的高,该矮的矮;该吃肉的吃肉,该吃素的吃素……就是这样,从古至今一直是这样的。

「不可亏也」,好像不能改变,也只能安于这种状态……

【则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纆索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使天下惑也!】

万物的「本然」(本性)就是最好的状态。庄子的意思是,人本具「仁爱」和「正义」,你不需要刻意地再去总结什么「仁爱」和「正义」的标准,或者再拔高那个标准,然后倡导我们都要向那个标准去靠拢之类的……

庄子认为,我们不要在头脑上搞得那么复杂,你只要回归到「清净本心」,你合于「道」,自然就具足万德,具足一切的「仁爱」、「正义」。那又何必像世间的那些「仁爱之士」一样,搞得那么复杂呢?

这个「胶漆纆索」就形容那种画蛇添足的感觉(累赘的感觉)。

当然,有一些「仁爱之士」(他们)是这样的理解:就是说,我们必须提升「道德」(「德」为先,提升道德)!靠着「仁义」提升道德,这样才能够合于「道」——他们是这样理解的。

但是庄子(他)的倡导,就是说,你放下对于外在境界的执著,回归「清净本心」,一切本具(本自具足)……

任何一个「得道者」(时刻「合道者」),他一定非常「有德」,而且那个「德」是完满的「德」;任何一个「合于道者」,他绝对是喜欢行善的,为什么喜欢行善?因为万物都是一体,他感觉都是自己,他又怎么会伤害万物呢?

任何一个「合于道者」(得道者),他都不会「行恶」,因为「恶」意味着伤害。真正的得「道」者会感觉万物都是自己,他又怎么会去伤害自己呢?

所以,「合于道」(「归源头」)是第一关键!如果你先讲「德」,先讲头脑意识方面的「德」,就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很复杂,就绕弯路了——这是庄子的理解。

先「心正」,则「万物皆正」,「天下皆正」……先「归源」,则「一切自圆」(「归源」是「源头」的「源」,「一切自圆」的「圆」是「圆满」的「圆」),先「归源」,则「一切自圆」——这是庄子的倡导。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庄子认为,「最正」的「正」,最准确的「正」,最对的状态,就是要「本然、天真」。但是,这个「本然、天真」,它一定不是那种骄傲、放逸,它也不是任性,更不是放纵……这种「本然、天真」,绝对是「清净自性」所体现出来的「随缘自适」,一切如如……「一切如如」就是要「如」那个「本如、本性」……

学到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庄子(他)能够了知世间的万象,也拥有世间法层面的无穷尽的深刻智慧,但是他始终站位站在「源头」这里,就一直没动过。

他的这种「超然」不是远离万物,他真的就像「道」一样,就在万物中,但是又不「粘著」于万物……庄子的智慧就是这样子的,在一切万物中,他没有离开万物,他总是在讲世间的事、「相」上的事,而且讲得比一般人了解的还要多,还要丰富多彩,甚至奇异诡谲……

对于世间的万物万象,他真的非常了解,这证明他没有离开,但是他又完全地超然,不染著……在「源头」,不是说排斥「相」,排斥世间一切事——不是的!他没有排斥,始终是「在」而「不染著」,这个是关键的关键。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恒宁国学 | 醍醐学院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engningguoxue.com/?id=679

分享给朋友:

“探寻《庄子》49 “在而不染著”” 的相关文章

探寻《庄子》01“深山有高人”

探寻《庄子》01“深山有高人”

内篇·逍遥游第001课·“深山有高人”深山有高人,其名曰庄子。万妙不离玄,玄极入真门……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来深入庄子的精神世界……我们都知道,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古往今来,很多名人都曾经赞美过庄子,比较典型的,比如说: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宋朝的大词人苏...

探寻《庄子》02 “圣人无名”

探寻《庄子》02 “圣人无名”

第002课·“圣人无名”远时有高人,遗世而独立。放旷无能知,天地莫能识……大家好!上节课,庄子给我们讲了一个北海的大鱼变成大鸟,飞到南海「天池」的故事……接下来,就换了一个视角,讲商朝的开国之君(也就是开国皇帝)「商汤」是怎么样描述这个事件的……【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

探寻《庄子》03 “不乐复何如”

探寻《庄子》03 “不乐复何如”

第003课·“不乐复何如”万物适所适,我自有归依。贤尚贤多能,贤贤各有志……大家好!这节课,庄子给我们讲了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上古时期,尧、舜、禹的尧帝想要把天下让位给许由的故事。在正式看这个故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尧、舜、禹的「尧帝」。我们知道,他是上古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而且,他治国有方,德才...

探寻《庄子》04 “神山与神人”

探寻《庄子》04 “神山与神人”

第004课·“神山与神人”若非神人辈,何于神人会。神地神人居,归神则不昧……大家好!这节课,庄子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是「肩吾」和「连叔」的故事。我手头的资料里讲,说肩吾和连叔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是庄子虚构出来的人物……本能的,我就产生了一些质疑,我在想:庄子讲到前面的商汤和棘,讲到尧帝和许由的时候,...

探寻《庄子》05 “无用之用”

探寻《庄子》05 “无用之用”

第005课·“无用之用”有用之用,速用殆尽。无用之用,逍遥永恒……大家好!今天的这节课是庄子的朋友「惠子」和庄子的一些对话,里面包含着好几个小故事,都非常地有趣味性,我们来看一下:【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魏国的国王(魏王)赠送给了我一些「大瓠...

探寻《庄子》06 “诸子百家, 庄子第一”

探寻《庄子》06 “诸子百家, 庄子第一”

内篇·齐物论第006课·“诸子百家,庄子第一”退,明辨万象以为知,入,善合万知以为慧……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一下《庄子·内篇》的《齐物论》。《齐物论》的开篇是两个人的对话——「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我们知道「南郭」和「颜成」都属于复姓,也就是说,这些对话是来自「子綦」与「子游」。而「子綦...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