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庄子》50 “为了道而养生”
00:00
第050课·“为了道而养生”
一执失本性,
执仁或执俗……
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外篇》的《骈拇》。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小的迷惑、困惑容易让我们迷失方向,大的迷惑、困惑容易让我们迷失「本来真性」。
【何以知其然邪?】
为什么这样讲呢?庄子说:
【自有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
自从舜帝他号召我们要达臻仁爱、正义,这么一号召之后,就扰乱了整个天下。
「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舜帝作为国君这么一倡导,那天下就为着「仁义」而奔忙了。所以说,这种情况难道不是因为「仁、义」二字就使得我们的本性改变了吗?
【故尝试论之,】
所以我试着讲一下: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想一想,自夏、商、周三代之后,天下人全都因为外物而改变了自己的纯真「本性」啊!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小人,他为了获得一些利益可以付出自己生命的全部;一些有名望的人士,可以为了名望付出自己的全部;大夫,可以为了整个家庭或者家族付出自己的全部;而圣人可以为了天下付出自己生命的全部……
【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前面举的这几种例子:小人、名士、大夫和圣人,看上去他们是不同的——事业是不一样的,名声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全都为了某一种外物而作了牺牲,付出了自己的全部;他们都因为要为着某一种外物作牺牲,而损伤了自己的本然天性,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
【臧与穀,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穀奚事,则博塞以游。】
然后,庄子又举了一个例子,说:「臧」与「穀」两个人一起去放羊,后来都把羊给丢了。
你问「臧」这个人,说:怎么回事,你放羊怎么把羊都给丢了呢?他说:我「挟策读书」来着。「策」,就是写着字的一些竹片儿、木片儿,古人一开始会把文字刻在这个竹片儿、木片儿上。——臧这个人,他放羊的时候,光顾着看书了,羊给弄丢了。
又问穀,说:你也去放羊了,你的羊怎么都丢了呢?他说:我「博塞以游」。——我忙着下棋来着,太专注了,结果把羊给弄丢了。
【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这两个人做的事儿不一样:一个忙着看书,一个忙着下棋。但是在「丢羊」这件事儿上是一样的,都造出了一个结果,就是把羊给弄丢了。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伯夷这个人为了他的「好名声」,就死在了首阳山之下;而盗跖这个人「贪利益」,死在了东陵山之上。
【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
这两个人,他们死的原因是不同(一个是为了「名」,一个是为了「利」),但是呢,「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对于生命的这种残伤(伤害)方面,对于本性的这种遗失方面,他们两个人是一样的——一个贪名,失其本性;一个贪利,失其本性。
【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
他们两个其实很类似,你又何必说伯夷就有多好,盗跖就有多差劲儿!两个人都是「失其本性」的人,都是贪外在的某个事物而丧失了肉身的生命,在这一点上谁好谁坏、谁高谁下,我们何必去分别呢?其实也差不多。
庄子说:
【天下尽殉也,】
看看天下人吧,都是着迷于某些事物,然后可以为了它牺牲全部。
【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
有的人为了「仁义」,可以牺牲全部,我们就说这样的人是「君子」。
——你看,他为了「仁义」(为了仁爱、正义,或者说这个「义」在这里翻译成「忠信」也可以,为了「仁爱」和「忠信」),他可以付出自己的全部,他是个「君子」,我们这样讲他。
【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
有的人为了金银财宝,可以付出自己的全部,我们就说这样的人是「小人」。
【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
庄子说:你看,他们都是为了某一种外物而可以舍掉自己的全部,那为什么你们又分出来「君子」和「小人」呢?他们有什么差别——一个好仁义,一个好金银财宝,在「好」上、在「贪著」上有什么差别?
【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
从伤害了自己肉身的生命并且迷失了自己的本来天性上看,这个贪「利」的盗跖和贪「名」的伯夷,也没区别啊!都是这样伤害了自己肉身的生命,都是这样迷失了自己的本来天性,他们一模一样。从这个角度讲,盗跖就是伯夷,贪利的就是贪名的,贪名的也就是贪利的,他俩就是一样的人。
「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又何必在他们两个之间还区分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呢?他们结果不都一样吗?都死了,而且都迷失了自己的「本真」。
所以庄子倡导,我们要守住「本真」,不要因为外物而迷失。你哪怕迷失在「仁义」二字当中,那仁义也是你头脑意识里面的东西,是你的执著。
其实上节课也讲了,如果我们时刻「合于道」,我们的「仁义」就必将圆满了。因为「道」以万物为自身,「旁礴万物以为一」……
「道」,难道不是最仁爱的吗?难道不是最忠义、忠信、最正义的吗?这是最简单的方法——「回归」自己的本来真性,这样一切圆满具足。你不需要去外求什么东西,在外求的过程中,你可能要付出很多很多,也很累,甚至把自己肉身的生命都给丢了。那你在「找」什么?
在《太上老君内观经》里曾经提到:人之所以难降伏,就是因为这个「心」。人的「心」要是真的清净,就一切祸患都不会产生;人之所以在生死中流浪、沉沦,到了恶道,都是「心」导致的结果。
心有妄想、有憎爱,有取舍、去来,不停地染著,不停地聚结……然后呢,渐自缠绕,一圈儿一圈儿地互相系缚,就不能解脱,到最后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生」的这个幻象,其实是妄想造成的;而「死亡」的幻象,其实也是妄想造成的;要是没有「妄想」,当下就不生不死……
所以老君说:「但能虚寂,生道自常」。这个心一直就是空空的、很安静的样子,你这个肉身的生命时刻合于「道」,就跟「道」一样长寿,永远的不生不死……
老君说:「谛观此身,从虚无中来,因缘运会,积精聚气」,靠着你累世造的业,就降下了神识,「和合受生,法天像地,含阴吐阳,分错五行,以应四时」。
眼睛就好像太阳和月亮,头发就好像星辰,眉毛就好像我们自带的华盖,头就是我们自身的昆仑……就这样布列着宫阙,安置着精神。
在「万物之中,人最为灵」。人是万物之灵,所以不要轻易地为了什么东西而丧失了本来真性,甚至损害了这具肉身。
「性命合道,人当爱之」。我们的本来「天性」,祂其实就是「道」本身,就该跟「道」去相合;那么,这个肉身是本来真性的一个因缘显化,它也应该与「道」相合,人其实应该珍爱自己的肉身。
这个道家的观点看似消极,其实也很积极。因为道家很重「养生」,他们认为人是万物之灵,这个「性」、「命」都应该合于「道」——你的「本性」合于道,「肉身」也合于道,要好好地爱护祂。
怎么样爱护呢?要「守道长生,为善保真」。守道、合于道,一直守好那个合于道的状态,获得一种不生不死;然后广行善事,保住我们的「真性」。说「为善保真」,通过广行善事,能够保住我们的真性,这恰恰就意味着我们的「本性」祂就是充满仁爱的,「仁爱」就是不伤害,就是呵护。「道」其实就不伤害万物,祂是呵护万物的……
有人讲:那万物明明是受到了伤害!那是万物对万物的伤害,是心念(妄想)对心念(妄想)的伤害;那不是道对道的伤害,也不是道对万物的伤害。只有一种伤害,其实就是「心念」对「心念」的伤害。那所有的心念都会显相,你就看到了有「伤害之相」,有一些灾害,有一些疾病、痛苦。
在《太上老君内观经》里,老君还提到「总括百神,谓之身」,身体有多重要啊?它可以总括百种神,身体是装载神的一个容器。身体非常重要!
那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呢?「气来入身,谓之生」,这个灵气来到你的这个肉身上,你就出生了;「神去于身,谓之死」,这股灵神离开了你的身体,就说这个人死了。说「气来入身,谓之生」,这个灵气入到我们的身体里面了,这就叫出生了。《圣经》里讲,上帝造人的时候,也是造好了人,然后往鼻孔一吹气儿,人就活了。
「所以通生,谓之道」,之所以有「生」,是因为身体内含着灵气,那么「通生」的是「道」,也就是说「道」恰恰就通这个灵气,或者「道」就是这个灵气。我们之所以有生命,就是因为「道」在我们里面;「道」如果不在我们里面,我们就死了。说「万物有灵」,为什么?因为「道」在万物里面,万物里都有「道」,所以就有「灵」。
老君说:「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有,但是没有具体的形象;「无而有情」,看着好像虚空的,但是好像又有一些能动性……
「变化不测,通神群生」,「道」是不可见的,「因生而明之」。因为有万物的存在,我们才能感受到「道」;要是没有万物,我们就更感受不到「道」了。
「生不可常,用道来守之」,什么是「生」啊?前面讲,灵气入到身体里了,这就叫「生」,叫「活着」。但「活着」状态很难长久,是吧?所以用「道」来守祂。
「道」相当于是全部的灵气(灵气的全体),而我们肉身当中的灵气只是一小部分,我们用「道」来守我们这个肉身内的灵气。就好像我们肉身内的这个灵气只是一杯水,但是「道」是整个海洋的水,你怎么样保有你身体内的这杯水呢?用整个海洋的水作为一个「资源库」,来守好祂。你有整个海洋的水在,那你这个肉身内就不会再缺水了,是不是啊?
「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亡则道废」,灵气入身体了,这是「生」;这个灵神从身体中走了,这叫「亡」,就死了。这个肉身要是死了,「道」就在这里很难再体现了,是吧?「道」不能在这里体现,那可以说这里就没有什么生命力了。
所以,「生」和「道」要合一,是道家始终倡导的。这个「生」和「道」合一,就是说灵气入到我们肉身之后,你还要总想着跟「道」合一,你才能像「道」一样长生不死……因为长生不死,人就不会痛苦了。
所以,庄子刚才就在《骈拇》这个文章里,就不同意大家追求外物——以身殉利啊,以身殉名啊,以身殉家啊,以身殉天下啊……把这个身体搭进去了。这个身体是灵气的一个载体,是装灵气的一个容器,你干嘛要舍弃它,要残害它呢?他不倡导你为了某个外物而伤害自己的这个灵气的载体(容器)。
所以后面又提到了,说不管你是为了什么,都不要干出「残生害性」的这样的事情,不要残害你的肉身生命,也不要伤害你的本来天性。所以道家执著的其实也不是养这个肉身,它其实倡导的还是肉身与道的这种「融会贯通」,靠着肉身来守好「道」,因为「道」在肉身上体现着……是这样子。
所以,「道家」的养生,他养的其实归根结底是「道」,养的不是这个肉身,养的是「道」。
为了「道」而养生,这个就很深刻了……
好,今天我们就先品味到这里吧!
感谢庄子拓展我们的思维,帮助我们回归「本来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