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庄子 > 正文内容

探寻《庄子》51 “有为无为”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2个月前 (02-08)庄子57

00:00

051课·“有为无为”

回归本性,

道德自圆……

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外篇》的《骈拇》。

【且夫属其性乎仁义者,虽通如曾史,非吾所谓臧也;】

庄子又进一步地讲,说:况且醉心于仁义的这些人,他们遗忘了自己的本来天性,一味地追求所谓的仁爱、正义;就算他们非常精通仁爱、正义,如同「曾参」和「史鰌」一样!但是这样的状态也并不是我所理想的那种最佳状态。

【属其性于五味,虽通如俞儿,非吾所谓臧也;】

有的人遗忘了自己的本来天性,醉心于各种味道。可能他们精通味道就像齐桓公时候那个善于了解味道的人「俞儿」一样,了解各种味道或者说是「美食专家」,但是这样的著相的状态,也不是我所理想的最佳状态。

【属其性乎五声,虽通如师旷,非吾所谓聪也;】

有的人盲目地追求各种美妙的音声,即便他们精通各种音声,就像「师旷」那个乐师一样,这种迷于外相的状态,也不是我所认为的真正的聪敏。

【属其性乎五色,虽通如离朱,非吾所谓明也。】

那么,有的人是贪恋各种色相,即便他们就像那个视力超常的人「离朱」一样,那种状态也不是我所认为的「明觉」状态。

【吾所谓臧者,非仁义之谓也,臧于其德而已矣;】

庄子说:我所认为的最圆满、最理想的状态,并不是徒有「仁义」二字这样的称呼;我所认为的这种最佳圆满状态,其实就是「德」(祂)的最佳圆满状态。

【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

庄子说:我所认为的最圆满状态,并不是世人常讲的那种「仁爱、正义」所谓的称呼;我所认为的最佳圆满状态,其实是就随顺着我们的本来天性。

【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

而且,我所理解的真正的聪敏——善于听。不是说这个人擅长听外在的音声,我所认为的擅长听,其实是擅长自闻,向内听,听自己(不是向外听、听外物;而是向内听,听自己)。

【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

庄子说:我所认为的真正的觉明,并不是说这个人能够看到外在的什么什么东西,而是说他能看清自己。

所以,应照着世间人的这种外求、外听、外观……庄子倡导的就是内求,是回归本性,是向内听、向内观……

【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庄子说:那些连看自己都看不清而仅能看清楚外相的人,他们没有得到自己的本来真性,只是得到了一些虚浮的表象。他们得到的这些东西,都是一般的俗人所喜好的、所贪求的东西,他们却没有得到自己真正该得的东西。

世间的俗人都是追逐外在表相的,喜欢听外面的东西、看外面的东西,不知道向内听,向内看……所以,如果你跟世间的俗人一样,总是执著向外听、向外看,你得到的也不过是一般俗人感觉比较好的东西,你却没有办法品尝到自己内在真正蕴含的这最好的东西。

这里讲的其实就是说,「向外求」就是相当于数他人珍宝;其实「向内听」、「向内看」,才发现自身本具这些珍宝,一切珍宝都在自己这里。

【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

我们到底是为别人而活,还是为自己而活?如果为自己而活的话,肯定就像庄子这样找寻自心内的珍宝,听清楚自己的声音,看清楚自己的面目,而不是总是随大溜(随波逐流),去做别人惯常做的事或者别人喜欢做的事。如果我们总是随波逐流,别人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一直执著外在表相的话,这就像「盗跖」与「伯夷」两个人一样,一个贪利,一个贪名,其实没有太大的分别。

表面上爱「仁义」的人,他是真的爱「仁爱」,爱「正义」,还是说爱那个「仁爱」、「正义」的名声啊?这个确实是值得仔细地思考的。

君子有真君子,有伪君子:真君子他是本能地善,那伪君子就是追求的是「别人说我善」,「别人怎么说我」……真君子,没有别人说他、没有别人看他,他行的可能还是仁爱,但假君子可能就是比较能「装」了。

然后,庄子后面这句话啊,又显得他的境界是「超级」地高——

【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为仁义之操,而下不敢为淫僻之行也。】

庄子说:其实我在道德上也有欠缺,我并不认为我在道德上已经完全圆满了。所以,我「上不敢为仁义之操,下不敢为淫僻之行」。就是说,从高尚了说(从阳春白雪这方面说的话),我好像资格还不够,能力也不足,不敢去行那些所谓的圣人行的那种「仁爱」、「正义」的作风(做法)……我资格还不够。

然后要是从「下」讲,从「下里巴人」的角度讲,世间有很多那种古怪的、猥琐的行为,我也不敢去做。

庄子这里其实是一个谦虚的说法。就是说,我现在道德上没有太圆满,也是不上不下的,光会说别人,其实自己做得也不好……

圣人的自我贬低,瞬间就让圣人又大放光芒……总是这样子,庄子论这个、论那个,有的时候言辞也很犀利,毫不留情面,到最后论自己的时候更不留情面。所以,他非常地聪明,非常「可爱」。

这样,到这里《庄子·外篇》的《骈拇》这个段落就结束了。我们看看在这个段落里,庄子都讲了什么?

首先,举了两个例子,说:有的人他脚的大拇趾、二拇趾长一块了,我们说这是叫「骈拇」。那么,有的人手上多了一个手指头,我们说他长着第六指,这叫「枝指」。像这样的情况,可能天然生长出来的,但是这个当事人还是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觉得何必这样长呢?

世间人觉得没必要的、多余的这种情况,但是世间人经常做。比如说:世间人忽略了自己本性就具足一切的道德,却刻意地追求头脑中的「仁义」;然后世间人忽略了自己本性具足一切,不喜欢内观,就特别执著外面的色相,或者外面的音声。

有的人呢,就执著「仁义道德」这些好名声,还有的就执著「我一定要在辩论中取胜」……都是在「相」里玩儿。在相里玩儿,你玩得再好,这也非天下之至正。

庄子说:其实最佳最圆满的状态,其实就是我们的「本性」(本来面目)。如果你立足于「本性」这里的话,对于「相」就很宽容,也不想刻意地进行什么改造。如果真的生来就长着「骈拇」(就说脚的大拇趾、二拇趾长一块儿了),那就随它去……要真的长了第六指,那也随它去……

长的,你不会觉得它多余,短的,也不会觉得不足。野鸭的小短腿儿,你也不想去再给它接一段儿;鹤的大长腿,你也不想给它砍断……就安于「相」中呈现出来的各式各样的差异。

如果立足于自己的这种本来面目,你看「相」的时候,甚至不想介入过多了。

后来,庄子又说:其实真正「正」的东西,你就不需要外在的一些工具去规范它,让它「正」了,因为它本来就「正」;真正牢固的东西,你也不需要外在的一些绳子去捆绑它,或者用胶去粘它。

其实,天下有「常然」——有一种恒常的东西。这种恒常的东西「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索」

这种恒常的东西讲的就是「道」,「道」成就了万物,成就了万物的本来样貌。是「道」使万物生,使万物得到它该得到的,而且古今不二,不可亏缺。「道」本身就是具足圆满的状态。

「道」其实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本然天性)。但是大家迷失的时候,对于「道」的这种迷失(对于这种本来面目的迷失):轻微的程度会使人迷失方向,严重的程度就完全丧失本性……

然后我们就看到,天下有小人,为了利益可以付出一切;有一些名人雅士,为了好名声可以付出一切;有的大夫,为了家庭或者家族可以付出一切;那么,有一些圣人,为了天下可以付出一切……这些都是「有为法」。虽然是不同层次的「有为法」,不同高度的「有为法」,但都是「有为法」。这些「有为法」本身就是一种缺失……

然后,庄子就举个例子说,比如说:两个人都去放羊,有一个只顾着看书,结果丢了羊;一个是顾着玩儿(下棋)丢了羊……你别问他干什么了,反正结果是一样的,都丢了羊。

这里用「丢了羊」来比喻世人迷失了自己本来天性的状态。

如果不懂得回归本来天性,就算是你为仁爱、正义而牺牲,世人都叫你是「君子」,庄子也不觉得你高到哪里去;迷失了自己的本来天性,你就贪图一些金银财宝,世人说你是「小人」,庄子也不认为你低到哪里去。你这个小人和所谓的君子也差不太多——都迷在「相」里面,都在虚妄中追逐,就好像捞那个水里的月亮一样……

到最后就是今天课上的内容。

庄子说:你执著地追求仁爱、正义,就算你非常精通仁爱、正义,精通得就像「曾参」和「史鰌」这样的名人一样,这也并不是我所理想的最佳状态。

那么,你执著各种美味,就像那个名人「俞儿」一样,精通了各种各样的味道,这也并不是最佳状态。

有的人像那个有名的乐师「师旷」一样,懂各种声音,非常懂音乐。这就说明他善于「听」吗?我不这么认为,他只是听外面的声音,不懂得听自己内在的声音,这不叫真的会「听」。

有的人特别擅长看外面的色相,比如像名人「离朱」一样,他特别擅长看「外面」……庄子说:我也不认为他有多觉明。真正的觉明是看自己(看里面)——谁能看透自己,直接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那儿去,那才真厉害了!

庄子说:我所认为的最佳(最理想)的状态,并不是徒有一个「仁义」的表面称呼,其实是要真实有德(真实有道德)。而真实的道德源于「任其性命之情」——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本真,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根扎在这里之后啊,然后再去随意地享受世间的这一切,这才叫「自适其所适」啊。

你真的懂得去享受了,而不是成为世间的这些「外相」的奴隶——你要做主人。这个「真心」(本性)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真正的主人;外相应该为祂服务,而不是说我们为外相去服务。

真正地回归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本然真性)的人,都是庄子一样的大自在者,他们是真的能够转物了(能够转境)了,而不会被物(被境)所转、所忧恼。所以,庄子的思想是绝对的源头思想,庄子就可以真正从容地站在所有觉悟者(所有解脱者)的行列里。

虽然强调「向内听」、「向内看」,其实「外」源于「内」,一切「外」都是内在的显化。但是你只有回归到这个本来面目这儿,你才真的懂什么叫「一切都是内在的显化」,你也只有回归到本来面目这里的时候,外在的显化才是你理想的状态。

为什么真正的圣人会「无为」?因为他看什么都完美,他不需要再添枝加叶、画蛇添足(做什么),他看一切都完美,所以「无为」。

为什么你辛辛苦苦地行「有为法」?因为你看着这儿不完美,那儿不完善,这儿有缺损……我就是要做事情,你看我多善良,我多仁爱啊,我一直很慈悲啊……你看到的是不完美,所以,一直有事情可做。如果你看着一切都完美,你肯定也「无为」。

所以「有为」、「无为」,真的是给不同境界的人讲的话。你没到「庄子」的境界的时候,其实也不太适合跟你讲「无为」,真的不适合你。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天下真正「无为」到极致的,也只有「道」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恒宁国学 | 醍醐学院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engningguoxue.com/?id=681

分享给朋友:

“探寻《庄子》51 “有为无为”” 的相关文章

探寻《庄子》01“深山有高人”

探寻《庄子》01“深山有高人”

内篇·逍遥游第001课·“深山有高人”深山有高人,其名曰庄子。万妙不离玄,玄极入真门……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来深入庄子的精神世界……我们都知道,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古往今来,很多名人都曾经赞美过庄子,比较典型的,比如说: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宋朝的大词人苏...

探寻《庄子》02 “圣人无名”

探寻《庄子》02 “圣人无名”

第002课·“圣人无名”远时有高人,遗世而独立。放旷无能知,天地莫能识……大家好!上节课,庄子给我们讲了一个北海的大鱼变成大鸟,飞到南海「天池」的故事……接下来,就换了一个视角,讲商朝的开国之君(也就是开国皇帝)「商汤」是怎么样描述这个事件的……【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

探寻《庄子》04 “神山与神人”

探寻《庄子》04 “神山与神人”

第004课·“神山与神人”若非神人辈,何于神人会。神地神人居,归神则不昧……大家好!这节课,庄子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是「肩吾」和「连叔」的故事。我手头的资料里讲,说肩吾和连叔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是庄子虚构出来的人物……本能的,我就产生了一些质疑,我在想:庄子讲到前面的商汤和棘,讲到尧帝和许由的时候,...

探寻《庄子》05 “无用之用”

探寻《庄子》05 “无用之用”

第005课·“无用之用”有用之用,速用殆尽。无用之用,逍遥永恒……大家好!今天的这节课是庄子的朋友「惠子」和庄子的一些对话,里面包含着好几个小故事,都非常地有趣味性,我们来看一下:【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魏国的国王(魏王)赠送给了我一些「大瓠...

探寻《庄子》06 “诸子百家, 庄子第一”

探寻《庄子》06 “诸子百家, 庄子第一”

内篇·齐物论第006课·“诸子百家,庄子第一”退,明辨万象以为知,入,善合万知以为慧……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一下《庄子·内篇》的《齐物论》。《齐物论》的开篇是两个人的对话——「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我们知道「南郭」和「颜成」都属于复姓,也就是说,这些对话是来自「子綦」与「子游」。而「子綦...

探寻《庄子》07 “大哀与大爱”

探寻《庄子》07 “大哀与大爱”

第007课·“大哀与大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若昧真性,万劫难行……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的《齐物论》。上节课讲到「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讲到这里。在继续往下学习之前,我们先要来了解一下「庄子」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那是一个百家争...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