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庄子 > 正文内容

探寻《庄子》52 “感恩”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2个月前 (02-08)庄子76

00:00

外篇·马蹄

052课·“感恩”

以物为镜,

可知仁义……

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外篇》的第二个段落《马蹄》。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齕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开篇这个句子就很美!)

马生来,它的蹄子就可以践踏霜雪,它的毛就可以抵御风寒;马生来,它吃着草、饮点水,就可以抬起脚跳跃、奔腾……这是多么美好的马的真性啊!

【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

对于马来讲,人类喜欢的那些高台、大殿,它们是用不上的。马这种动物非常美,又非常地雄健多姿,给人一种驰骋世界的昂扬自由感。

但是自从有了伯乐,马的命运就悲催了。我们知道伯乐是善于相马者,这个地方的「伯乐」是比喻,不是指一个人,是指一类人。

【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

伯乐一出现,说:「我善治马」,我善于调御马,你这马交给我吧,我给它好好地调教调教。

伯乐一出现,马就倒霉了——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

这所谓的「伯乐」怎么调御马呀?

野马可能一开始不听话,它们甚至会用火烧(用火烧这马,伤害它),然后也会给它剃毛,也会在马的身上刻字,或者说在马的身上打上那种烙印……简直是摧残!

【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连之以羁馽」,有的时候,他们用绳子就把马的络头给马拴上;有的时候,甚至不止拴马的络头,还会把马的蹄子也用绳子给固定一下(就是为了控制马);驯完马,有时候把很多匹马一起用绳子拴一块儿,固定在这个马槽那儿(马床那儿)……就这么一折磨啊,「马之死者十二三矣」,十匹马得死两匹到三匹(就是说十匹马到最后就剩七匹或者八匹马了)。

【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

这些所谓的「伯乐」为了驯马,有的时候故意地「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故意地饿它,不给它饭吃;为了训练它,有的时候知道马渴了,不给它水喝,折磨它;有的时候,就让马奔驰,能跑多快跑多快;有的时候又「骤之」,突然让马停下来……为了训练它嘛,什么招数都用了。

「整之,齐之」,要使这匹马跟很多匹马一起跑,或者准备训练那些上战场的马,这些马要跑得比较整齐,是不是?驯马者也是想尽办法,怎么样让马跑得整齐。

【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

为了驯马,有的时候在这一群马的前边弄一个横杆,来量那个距离要整齐嘛,是吧?然后马头上还要佩戴一些装饰品,有时候还沉甸甸的,一跑起来装饰品就不停地敲打马的头——马真的像奴隶一样,后面还有皮鞭、竹条在抽……

【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这么一折磨,「马之死者已过半矣」,十匹马可能就剩五匹马了。

想一想,这个世界真的是人类为中心的:人类觉得好,那就是好;人类觉得我要什么样的马,它就得听我的话,得被我左右……完全以人类为中心去驯马,从来没有考虑过马什么感受,是不是?

这是个人类为中心的世界,人类觉得:哎呀,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兽丰富多彩,我要看得方便,我弄动物园,我弄海洋世界等等,让很多的动物都背井离乡。要是照顾得好,还好点儿,但是也没自由;照顾得差的话,那就不用提了。而且我们也知道,有一些马戏团里,为了让动物表演节目,也会想尽办法,有的时候甚至无恶不作,就是为了博得人类的欢心……想想人类真的很自私、很残忍!

今天在读这一段落的时候,我甚至想到自己很多年前曾经养过一只白色的泰迪狗:我一下班回到家,刚走到房门,钥匙还没开门,就听到狗在笼子里疯狂地叫——表示欢呼我回来了……其实,我下班的时候,狗也是饿了,也需要喂食。

但我进去之后,我就对笼子里的小狗说:叫妈妈,不然不喂你!它很疯狂地一直吼叫,一直「汪、汪、汪」的……

我说:叫妈妈,不然不抱你!它就憋呀憋,终于很痛苦很费劲地憋出来两个字——「哇哇」……然后我很激动、很开心,就把它从笼子里抱出来,亲昵一番,然后喂食……

我想到自己过去的这个行为其实也是很自私的,没有想过小狗的感受。对于狗来讲,汪汪叫是正常的,你让它说人话是不正常的。但是网上很多网友晒他们养得好的这些宠物狗都会讲点儿话,或者非常通人性,这真的是完全以人类为中心训练出来的。

当然庄子不喜欢这样的状态,庄子觉得马本来是多么美好、自由:「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齕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但是现在,我们看看还有多少马能体现出这样的美好、自由的真性呢?大部分都被人类驯化了,甚至有一些也要参加比赛或者表演节目,饱受摧残,真的是很可怜……

【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

然后,庄子又讲:有一些善于制作陶器的那些陶匠,他们就会说:我善于塑造粘土,我做出来的这个陶器,圆的真的很圆,你可以就用圆规去量它的;方的真的很方,你可以用矩这种量方形的工具去量测了。我做的这个陶器真是好,圆的圆,方的方,非常标准。

【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

那么木匠就说:我最善于修理木头,「曲者中钩,直者应绳」,我做出来的这个木头,弯曲得刚好是符合钩的要求(符合那种量弯曲度的工具的要求);我做的这个木头,或者说我锯的这个木头(我切割的这块木头)非常直,你可以直接用绳墨什么去衡量。

庄子说:

【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

想一想,粘土(它)是粘土,它属于大地,它属于自然,它的本性难道是要变成圆的或者方的吗?不是!粘土(它)的本性是「自然」!

木头(它)的本性就是在土壤中自由自在地生长,木头的本性难道是一定要合乎规矩、钩绳吗?难道木头一定要有多么准确的弯曲度,一定要多么直吗?木头(它)的天性是自由的,就是在土壤里生长,这是它的天性!

但是人类为中心的社会,改变了泥土的天性,也改变了木头的天性……都要为人类所用。好用的,人类就说好;不好用的,人类就说不好——人类基于自己的需要去给万物下判断。

【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

而且人类一世又一世,世世代代地还在那宣称说:伯乐最善于调御马了,陶匠最善于塑造黏土了,木匠最善于修理木头了……

他们还引以为傲,庄子觉得比较悲凉。我们知道,因为大道(祂)是空性的,到处遍在,能生万物,又给万物一定的自由度……祂不干涉,不会刻意地去进行强力地改造。——「道」是无比地仁爱、宽和……

庄子倡导大家合于「道」,他就看不上世间的这些现象。在庄子看来,对于外物的强烈干涉,以自我为中心去改造外物,这都是自私的,都是人为的。

【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这也是治理天下者(君王)容易犯的过失。就是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这也是君王容易犯的过失。

如果你换个角度,可能你就不会这样想,也不会这样做了。因为庄子(他)整体的思想就是无为啊,合于道……所以,他会这样讲,我们也能理解。但是从应用的层面讲(从世间法的角度讲),人类是群体型的动物,为了让人类文明得以顺利地发展,他必然就要利用外物,改造外物。可能外物对人类来讲都是工具,如果不这样,人类又怎样去进步和发展呢?这是另一个角度——没有绝对对的角度,只是角度的不同。

但是,庄子的角度让我们对于人类为中心的这个世界观进行一次反思,也未必不好。如果我们不是总以自我为中心,我们真的会少了很多的执著;如果我们会换位思考,我们的慈悲会增大无量倍!

比如说你看到马是那样地自由、健康和美好,你尊重它,你不要想去骑它,不要想让它去参赛、去表演……那么就不太容易伤害它,你还能去欣赏它。马也是外物的一个代表,对于很多的外物,如果不是非常必需,我们不如就像「道」一样,怀着空空的大心看着它,去体悟和感受……这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那么泥土呢?本性天然。我们学了这篇文章,不是说我们不能再用陶器了,我们也不能用紫砂壶了,不是的,而是在用的时候多一份感恩。我们知道,这些陶器或者紫砂壶之类的这些器皿,它可能来自于泥土,它最初是泥土,然后被人类加工成了人类喜欢的、人类想要的样子,我们就会饮水思源,去感恩……多了一份感恩,你再去用这些外物的时候,感受是不一样的,你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

同样的道理,学了这篇文章,也不是说我们就不能用家具了,不是的。在我们用木质家具的时候,铺了木地板的时候,也是想到最初是自由生长在野外的树木,汲取着泥土、阳光、空气、水的营养,我对它也会有一份感恩;甚至眼前的任何事物,你想想它的来源,你都会多了很多的感恩,甚至多了很多的哲学思考……这样我们的思想就变得非常有深度了,就不那么浅薄了,这也是好事情。

要知道粘土(它)的本性就是在大地里面,而并不是一定要变成圆的、方的器皿,但是它变成了,它奉献了,它舍掉了「我」,它奉献给我们了……

那么木头(它)可以自由地长在野外,直到寿终,它并不需要直接被人很早地砍伐,然后又是刀,又是锯,又是打磨之类的。但是树木也是奉献了自身,变成了我们的家具,或者一些建材,它们奉献了,它们没有执著那个所谓的「我」,没有执著自己的原初状态,它们奉献了……

那么我们是不是很固执地执著,要爱护甚至宠爱这个所谓的「我」呢?我们有没有那种舍「我」而完全奉献的精神和行动呢?

那么治理天下者,要是国君看了这一段落,可能也会有一些思考(关于治理国家也会有一些思考),就是说,换个角度想一想一些问题,也可能这个方针政策治理得更好……

其实,我们知道,最初所有的国君都受过很好的教育,甚至说一直以来国君都受过很好的教育那么也有很多人才去辅助他们,甚至社会的很多精英人才都被抽调到这个统治者身边去为这个国家服务去了……像庄子这样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其实他的思想也是会被当时那个时代的无论是统治者呀,还是统治者手下的这些重要大臣,也是会被他们所重视的,因为毕竟会给他们一些启发……

总而言之,智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有智慧才能办好一切事情,不管我们处在社会的哪个位置。这是为什么要活到老学到老……

好,今天我们先学到这里,感恩庄子!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恒宁国学 | 醍醐学院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engningguoxue.com/?id=682

分享给朋友:

“探寻《庄子》52 “感恩”” 的相关文章

探寻《庄子》03 “不乐复何如”

探寻《庄子》03 “不乐复何如”

第003课·“不乐复何如”万物适所适,我自有归依。贤尚贤多能,贤贤各有志……大家好!这节课,庄子给我们讲了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上古时期,尧、舜、禹的尧帝想要把天下让位给许由的故事。在正式看这个故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尧、舜、禹的「尧帝」。我们知道,他是上古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而且,他治国有方,德才...

探寻《庄子》04 “神山与神人”

探寻《庄子》04 “神山与神人”

第004课·“神山与神人”若非神人辈,何于神人会。神地神人居,归神则不昧……大家好!这节课,庄子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是「肩吾」和「连叔」的故事。我手头的资料里讲,说肩吾和连叔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是庄子虚构出来的人物……本能的,我就产生了一些质疑,我在想:庄子讲到前面的商汤和棘,讲到尧帝和许由的时候,...

探寻《庄子》05 “无用之用”

探寻《庄子》05 “无用之用”

第005课·“无用之用”有用之用,速用殆尽。无用之用,逍遥永恒……大家好!今天的这节课是庄子的朋友「惠子」和庄子的一些对话,里面包含着好几个小故事,都非常地有趣味性,我们来看一下:【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魏国的国王(魏王)赠送给了我一些「大瓠...

探寻《庄子》07 “大哀与大爱”

探寻《庄子》07 “大哀与大爱”

第007课·“大哀与大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若昧真性,万劫难行……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的《齐物论》。上节课讲到「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讲到这里。在继续往下学习之前,我们先要来了解一下「庄子」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那是一个百家争...

探寻《庄子》08 “泯灭二元,当体即道”

探寻《庄子》08 “泯灭二元,当体即道”

第008课·“泯灭二元,当体即道”成心乃师,无有为有。泯灭二元,万法皆透……大家好!我们继续来深入了解《庄子·内篇》的《齐物论》,这节课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巅峰……庄子说:【夫随其成心而师之,】我们应该以谁为师呢?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林立,这些大众应该依从谁的思想呢?庄子说:那就看谁已经圆成...

探寻《庄子》09 “万物一马”

探寻《庄子》09 “万物一马”

第009课·“万物一马”旁礴万物以为一,无物非我;凌达诸相至本空,巧用无穷……大家好!我们再一次地回到《庄子·内篇》的《齐物论》。在讲下面这个段落之前,我们必须先提一个名字——「公孙龙」。有一些好朋友知道公孙龙,他是战国时期名家学派的一个代表人物。他非常擅长逻辑学以及辩论,有人称他为「诡辩天才」(是...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