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庄子》54 “辩证法”
00:00
外篇·胠箧
第054课·“辩证法”
利者孰利……
害者孰害……
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外篇》当中的《胠箧》这篇文章。
——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杂文。
「胠」代表从旁边打开,「箧」是小箱子。「胠箧」指的是从旁边打开小箱子,结合全文来看,「胠箧」是指把箱子撬开。
我们看正文: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zhì)也。】
古时候也是经常有小偷的,那么小偷偷东西的时候,要么撬箱子,要么是掏口袋,要么可能偷偷打开柜子翻东西,是吧?
庄子说:如果为了防备小偷偷我们的东西,防备他们撬箱子、掏口袋或开柜子,我们肯定就要做一些防守(戒备);这时候就可能把箱子或口袋上的绳子拉拉紧(要扎牢它),也可能会把箱子或柜子上的锁固定紧。「此世俗之所谓知(zhì)也」,这是大家都有的智慧呀,为了防小偷,我们都要这么做呀。
【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鐍之不固也。】
巨盗,就是那种江洋大盗,大小偷。
但是,如果巨盗(大盗)来了,我们那点儿招数可能就不管用了。很厉害的那种大盗过来的时候,可能直接背起柜子就走了,或者抬起箱子就跑了,或者直接把装钱、装金银珠宝的口袋挑起来就跑远了。
对于这些江洋大盗来讲,他们还害怕我们绳子绑得不够紧,害怕我们箱子(柜子)上的锁上得不够牢呢,是不是啊?因为他们在运输过程中担心财物会丢失嘛。
【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结果弄了半天,我们所有的防备措施简直都是为江洋大盗准备的,是不是啊?也就是说,我们防小偷的这些招数可能却利益了江洋大盗。防小偷的招数,只针对小偷是管用的,面对江洋大盗就不管用了,反而利益到他们了,好像帮他们做准备的一样。
其实这个地方是个比喻,我们要展开思考:在一定范围内有利益的事情,超出了这个范围反而就有害了。
——这世间万物万象中都充满着深刻的哲理呀。
我们看庄子是怎么发挥的,说: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
我就试着说一说吧(就着刚才的这个比喻,我就讲一讲吧):世俗中人所谓的这些有智慧者,有没有不为江洋大盗做准备的呀?世间这些所谓的圣者,有没有不为江洋大盗守着他们的财物的呀?
【何以知其然邪?】
为什么这样讲呢?
庄子就举了个例子:
【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馀里。】
过去的齐国,我们知道,人民安居乐业,邻邑之间好像都能互相望到对方一样(这说明什么?离得很近,住得很近)。
「鸡狗之音相闻」,这家养的鸡的叫声,旁边那家能听到;那家养的狗的叫声,这家能听到,——距离很近。人与人住得近,关系不错,「罔罟之所布」(「罔罟」指的是田),这些开垦完的田地,要是从空中俯视,就像网一样——到处布满了田地。
「耒耨之所刺,方二千馀里」(「刺」指耕地,「耒耨」是农人除草或耕地用的工具)。农人这些工具所耕耘的地方,面积大概有多少呢?两千余里(还是比较大的)。
【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
就是说,在整个齐国的境内,到处都立了很多的宗庙、社稷,也有各种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治理得不错,这一切其实都是效法圣人的一些倡导。
【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
然而「田成子」这个人,他一旦杀了齐国的国君,盗取了齐国之后,这一切都成了田成子这个人的了。
田成子,他杀了齐国的国君,盗取了齐国,他成了齐国国君了。他所偷盗来的,难道只有齐国吗?「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齐国那些圣人治理天下的智慧,还有一些方针……都被他盗取过去了。
【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
田成子,他杀了齐国的国君,成了新任的国君了,他明明是盗贼嘛,但是他毕竟成为了国君了呀,「身处尧舜之安」(形容他当了国君的那种自在状态),一般的那些比齐国小的国家,看到田成子这个人的作为,也不敢乱讲话,就怕田成子一凶起来就攻打他们国家;那些很大的国家,看着田成子这个人心比较狠辣,也不敢轻易地去讨伐他,所以齐国连着有十二世。
庄子说:
【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田成子这个人,夺得了齐国国君的位置,等于把齐国偷来抢来的,把齐国那种圣人治天下的方法也抢过来了。「守其盗贼之身」,他毕竟还是个盗贼,他的这种做法不够光明正大(这种做法也等于是走捷径了,自己也不用付出太多)。本来齐国挺好的,他杀了人家国君,自己当国君了,齐国的一切的资源(包括安居乐业的民众,还有那些执政纲领)都成他的了。
——庄子是有点儿看不惯喽,觉得做人没有这样做的,当国君没有这样当的,你这不够名正言顺,不让人心服口服啊。
然后庄子说:
【尝试论之,】
我就针对着这个现象来说说我的看法:
【世俗之所谓至知(zhī或读zhì)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
世俗中人所讲的那种顶级的智者,他们有不为江洋大盗做准备的吗?就是说,这些顶级的智者,他们的智慧,是不是最终服务了江洋大盗了呢?服务给了那些心狠手辣的人了呢?
【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
那么世间人所谓的那些顶级的圣者,有谁是能够不为江洋大盗保守着一切的仁义道德、一切的资源或者说一些治国方法呢?
【何以知其然邪?】
为什么这样说呢?
庄子还是举例子:
【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想想过去那个关龙逢,他也是个忠臣,结果被斩首了;比干,我们知道,他也是忠臣,结果被挖心了;苌弘这个人也是个忠臣,结果被人剖开肚子把肠子都拽出来了;伍子胥这个人,也是很耿直的一个好人,后来他的尸体就烂在江里边了……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
想想这四个人,都是贤德之人,但是他们的身体「不免乎戮」,却遭受到了杀身之祸呀。
——这里就看出:其实庄子内心是很正直、很正义的,他是不喜欢那些恶现象、不喜欢阴谋诡计的,他喜欢光明正大,他感慨过去那些忠臣一个个没有好下场……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
——这里的「跖」指的是盗跖。
盗跖这个人的徒弟问盗跖:
【“盗亦有道乎?”】
我们当小偷(行偷盗)这个行业是不是也有「道」啊?(有什么行为规范?什么准则呀?)
【跖曰:】
然后盗跖就回答说:
【“何适而无有道邪?】
怎么可能没有「道」呢?
怎么可能没有行为规范或者什么准则呢?我们当小偷的(干偷盗这个行业)也是要遵循一些原则的。
接下来讲:
【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
如果我们还没有进到屋里,就能猜出来这家屋里藏着什么金银财宝,那说明我们是顶级的小偷了,说明我们是小偷当中的圣者(顶级小偷,专家大师级别的)。
【入先,勇也;出后,义也;】
我们先入到别人家的房子里(要是跟几个人一起协同作案,我们先进去),这说明什么?我们勇敢(我们第一个进去,这说明我们勇敢,不怕危险)。要是协同作案出来的时候最后一个出来,说明什么?讲义气(让别人先逃跑,我们最后一个出来)。
【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你入室盗窃之前,要先了解一下可行不可行(这家能不能进去),这体现了我们是否有智慧;那么在分赃的时候分得很均匀,这说明我们充满仁德。
——盗跖这个人,他也相当于是小偷当中的佼佼者(领袖级别的人物),他说: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以上这五点你要是不具备,你还想成为江洋大盗,那是不可能的(最多就是一般的小偷,菜鸟级别的小偷,你不可能成为小偷当中的大师或专家)。
——这个地方反讽的意味就相当地强烈了,也比较搞笑。小偷这个行业,也要奉行一些道德准则(或者说行为规范),不然你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小偷、专业的小偷,或者更不能成为江洋大盗。
然后庄子说: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我们这样看下来就了解了:善良的人,要是不依靠着圣人之道,他就立不起来(他只是行一点儿小善,成不了大气候),他那个准则也不够高,那个行为高度也达不到。所以,善良的人,还是要学一些圣人之道,才能真正立起来,才会成为大善人,才会成为圣人。
那么,像盗跖,干小偷这个行业,要是不了解圣人之道,就成不了江洋大盗,成不了权威和领袖。
然后说:
【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看看天下,善良的人还是很少,不善的人还是很多的,说明圣人对于天下的利益也是少的,给天下带来的害反而多。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圣人之道被小偷学去了,用在恶的地方了,结果圣人之道服务了这些恶人了,这不是可惜吗?这不是可笑吗?
——这个地方有一种深刻的冷幽默呀!
圣人之道,本来是倡导大家行善的,倡导大家奉行仁爱,要无私,要利益他人。圣人之道,善良的人学习得不多(可能学得也不好,践行得也不好),结果小偷拿来用了,把圣人之道还用得炉火纯青。这告诉我们什么啊?好事情未必是好事情,可能是坏事情;坏事情未必是坏事情,也可能是好事情。如果天下没有圣人倡导圣人之道,小偷不那么有智慧,他偷东西也就没有那么方便、那么顺畅。圣人之道,看上去应该是好的吧,结果用错了地方也是不好的。
那么,这里庄子讽刺的是「圣人之道」吗?其实不是。他讽刺的是人性的恶,恶到很可笑的地步,把善的用到恶人自己身上也变成恶的了。也就是说,别人吃着有营养的东西,来到他这儿变成毒品了(去害人去了)。圣人之道是利人的,恶人用了却害人了。表面上讽刺圣人之道,实际上讽刺人性的恶呀!
这个地方学下来,我们就觉得庄子正义感十足,而且他的智慧非常奇诡、幽妙,总是能想到一般人想不到的比喻,举的例子也是很有趣味性。想要开智慧的好朋友们,真的可以多多地学一下《庄子》,可以让我们的头脑变得极致地灵活,让一些从来不联接的脑神经元都开始做一些联接……
好,今天我们先学习到这里。
其实,庄子的文章中确实充满着辩证法——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其实就等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个时候我们也突然了解为什么庄子被奉为道教的天尊之一了。其实,本身他也是太上老君的一个分身。
庄子的智慧,其实也是「道」这圆满智、一切智在世间万象中的体现。
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不是人,而是「道」。人的智慧其实都来自「道」,人只是一个发现者、一个表达者,但「道」却是一个直接的、坦然的呈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