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庄子 > 正文内容

探寻《庄子》55 “圣人与大盗”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2个月前 (02-08)庄子95

00:00

055课·“圣人与大盗”

外用不如内用,

心杂不如心止……

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外篇》当中的《胠箧》。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庄子说,所以我们这样讲:嘴唇要是没有了,牙齿就会感觉非常地寒冷;鲁国献的酒太淡薄,却导致赵国的都城邯郸被围困;圣人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了,但是圣人的学说大家没有利用好,反而被江洋大盗利用了(圣人的学说反而为恶人去服务了)。

【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这个地方,庄子说了个反话。

说:都怪圣人,就是因为圣人出现了,他们的学说才会被江洋大盗利用,给民众造成了更大的伤害。所以我们要打击圣人,打倒圣人,要放纵这些盗贼(不要管这些盗贼,任他们去),这样天下就太平了!

很显然这是说的反话,圣人的学说是利益苍生的,充满仁爱的。我们学过了《庄子》的内篇,也知道庄子其实也是欣赏圣人的,而且也欣赏所有的神人、高人、真人、至人等等。

这个地方故意这样讲,其实是反着说,是讽刺世间那些江洋大盗。那些盗贼的心太恶了,圣人的好学说都被他们给用坏了。

【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

如果川流干枯(干竭)了,那么山谷就真的是空虚了;如果把山丘给它铲平了,就能够把深渊填满(有舍才有得);圣人要是真的死了(消失不见了),那圣人的充满智慧的学说没有办法被江洋大盗利用了,这些江洋大盗想要兴妖作乱也兴不起来了,天下就太平了,不会有什么事故发生了。

这里还是反着说。其实圣人他们的学说充满了智慧,所以才会被江洋大盗利用。当圣人不在了,这些江洋大盗没智慧了,就不能太兴妖作乱了……是这个意思。

说: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圣人要是不死,江洋大盗的这些恶性行为就不会停止。表面上好像在说圣人不好,实际上不是的。是在说这些江洋大盗太可恶了,他们的心性太恶了,把圣人的好学说都给用坏了。

然后,庄子又讲:

【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

说哪个国君,你要是治理天下的时候,看重圣人的学说或者说圣人的学说在这一片国度非常地流行那就简直是重重地、重大地利益了盗贼之类的了。

盗贼(反面人物)他比正面人物更加狡猾,更善于利用一些智慧为自己谋取私利。所以圣人的学说虽然好,如果天下人的心不正,还是用不好。结果搞得好像圣人害了天下一样,其实是人性的恶害了天下啊!

这人性有多可怕呢?

【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这些江洋大盗,你制造了一些斗、斛(称量粮食用的容器),他就把你这个斗、斛都给偷走了(偷粮食的时候把你装粮食的工具都给偷走了);你要是制造出来一些秤去称东西,他偷东西的时候把你的秤也连带着偷走了;你制造了一些符、印章来保证信用,结果他偷东西的时候,把你的符、印章都给偷走了;你这边倡导一些仁义的学说,想要矫正世间人的思想,结果这江洋大盗把你这个仁义的学说也给偷走了。

上节课不是讲「盗亦有道」嘛,是吧?这圣人的智慧被盗贼利用起来,反而利益了他们那个偷盗行业了。

好东西要是被坏人拿去了,这好东西的利益和价值就体现不出来了,可能还帮助坏人去行恶事了。

【何以知其然邪?】

我们为什么这样讲呢?

庄子说: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庄子这个时候都有点儿愤世嫉俗了。

说:看看吧!看看吧!那些偷了一点点儿小东西的人,受到了严重的惩罚,但是把整个国家都给偷走的人,可能还被封了诸侯了。在诸侯之门(在这些不正的贵族阶层)还在流行着所谓的仁义学说。他们有仁义吗?他们把人家的国家都给偷了,只为一己之利,还好意思去学圣人那仁义的学说。所以说,这些窃国者(就是偷窃国家的这些人)不仅仅偷了人家的国家了,还偷窃了圣人那仁义的神圣智慧。

接下来庄子又说:

【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那些追随着江洋大盗去学习的人,他们夺取了诸侯的位置,偷窃了圣人倡导的仁义学说,甚至把「斗斛」(装东西用的容器),还有秤,还有符、印章……这相关的一切利益资源全给偷走了。这些人,你怎么管他呢?你要是用高官厚禄(这些奖赏)来诱惑他,让他不要这样干,也是没用的;你要是用斧钺刀兵(这些武器)的威严来吓唬他,几乎也是禁止不了的。

就是说,人性的恶,哄也哄不好,是禁也禁不了……

然后,庄子就很无奈地又讲了一句话: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圣人啊!圣人啊!都怪你们啊!你们要是不把那高深的智慧显示给世间人,这些盗贼还学不了这么聪明。就是因为圣人的学说太流行了,这些智慧被盗贼拿去用了,所以盗贼越来越猖狂,越来越有能力,禁也禁止不了,都怪圣人啊!

这还是说反话呢。这也不能骂盗贼,盗贼也不听你骂。你要是一批评,他就不干这行了,那他就不叫盗贼了。盗贼也不听,所以庄子只能说,表面上就怨圣人吧……

——圣人啊,都是你们害的!你们太有智慧了!你们倡导的仁义学说太好了!结果这些好东西被坏人拿去用了,造成了更大的祸患。所以你说圣人你们出来干什么?你们要是不出现,这些盗贼还不会变得这么聪明呢!这些恶人不会变得这么聪明,造成的危害也没这么大。

所以这个地方,愤世嫉俗的庄子其实真的是很恨人性的恶,但是他也没有办法。

接下来又总结了: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我们在学《庄子》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的成语、典故、名言、警句都是出自《庄子》。这句话非常有名——「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其实学过《老子》(《道德经》)的一些好朋友也知道这句话的最早出处其实是在《道德经》里面的,庄子在这里是做了一个引用。

鱼就不要让它脱离水(鱼天生就生活在水中,不要让它脱离水),国家的这些最厉害的武器也不要轻易地给别人看(该保守秘密的要保守秘密)。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庄子这个地方就说了句真话。

说:圣人太珍贵了!就像天下最宝贵的锋利武器一样,不能够轻易地把圣人的思想明示整个天下。因为天下有的人心善,有的人心恶,这些恶人要是窃取了圣人的智慧,他的危害更大。圣人应该要小心保护起来的,他的智慧要有所选择地去传导、去宣讲,不能够让恶人知道。

当然,这一点做起来是很难的喽!

接下来,庄子又说: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这几乎也是倒着讲的,也是在说反话的,不得已只能这样讲了。

因为圣人的智慧,如果用在了不善的人那里,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但是,你也很难选择,说我在传圣人教法的时候,我传给哪些人?就算他现在是好人,未来也可能变坏,是吧?传圣人教法不容易,因为人性不一定都是纯善的。

那怎么样最简单呢?「绝圣弃知」最简单,把圣人的这些智慧都丢掉,不再学了,放弃所谓的智慧。如果世间不再流行圣人的智慧,那些江洋大盗就学不到这些智慧了,他们就不能够兴起太大的危害了啊!

如果说把一些玉都给它扔掉,把一些珍珠都给它毁坏……家里没有这些珍贵的饰品了,那小偷也就看不到了,他没可偷的了,你家里也没有宝贵的东西。家里没有值钱的东西,小偷就不光顾你的家了,对吧?

如果把世间的那些符都烧掉,把印章都破掉,那民风就变得非常地朴实、俭朴,民心变得很简单;把装粮食用的那些容器也给它弄坏,把秤也给它折断……这个时候人民就不会再争来争去了。正是因为有装粮食的容器,你可以比,谁家的粮食多,谁家的粮食少,或者说有称可以称一称,谁家粮食重,谁家粮食轻……这样的。民众开始争来争去,把那个装粮食的容器给它破坏掉,把秤也给它折断,这民众就不比了、就不争了;把天下的所有的那些神圣教法都给它毁掉,那么「民始可与论议」,这个时候人民的心变得非常单纯,相互间就可以好好说话了。

庄子还说: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

把那各种音乐的调调都给它搅乱,把各种各样的乐器都给它烧坏,把善于听音乐的乐师师旷的耳朵给他堵死。

因为师旷他是个盲人,所以这里用了「瞽」这个字(「瞽」就是眼睛看不见)。

把眼睛看不见的那个乐师师旷的耳朵给他堵死,这样他不能再听声音了,也不能再比较音乐的好坏,不能再创造什么新的旋律了,是吧?那天下人就不再向外听,就向内听了,这个时候就拥有真正的听觉了。

庄子在前面不是倡导大家要向内听嘛,不要向外听。

【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庄子说:把天下所有的文章都毁掉,把各种五颜六色都给它打散,把那个善于看的离朱的眼睛给他粘上,这样大家也不向外看文章了,也不看五颜六色了,直接就向内看了,这个时候才拥有真正的觉明。

要向内看,不要迷于外面的色相。

【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工倕,据说是尧帝时期的一个能工巧匠。

庄子说:这能工巧匠不是很擅长做这做那吗?把这个能工巧匠的工具都给他毁掉;把他的手指甚至都给他折断,这个能工巧匠不再造什么东西了——「天下始人有其巧矣」,大家的心闲下来了,开始内收了,真正的巧、真正的智慧才会发现,都在内在,不在外在……

【故曰:“大巧若拙。”】

庄子说:这样就好了,「大巧若拙」,你笨笨的,什么也不会干,但是你内心丰盈、智慧丰富、无忧无愁,这多好呢。所以极致的大巧(大智慧)就像愚笨一样。

表面上看着你,很擅长用眼睛看啊,很擅长用耳朵听啊,或者很擅长制造各种东西啊;好像你很聪明,实际上你不会向内听,不会向内看,不会发觉本性的善巧智慧,这只能说——你很笨拙!

【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庄子说:削减掉曾参、史鰌他们的所谓仁义之行吧;把善于讲话、善于辩论的杨朱和墨翟的口都给他堵上,用夹子给他们夹上吧;我们排除掉、废弃掉所谓的仁义吧……这样天下之德就能「玄同」了。

大家不忙着奉行表面的、头脑意识里的所谓的仁义了,也不忙着辩论了,把「仁义」二字彻底地废除,全都回归「本心」,回归「自性」,回归「道」……

那么,「道」这里拥有着圆满之「德」,大家都回归「道」,都拥有圆满之「德」,那么天下这所有人的「德」就是一致的了。

大家都向内求,都回归自性,回归本来面目,与道合一,拥有道之真德。

【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

这个时候,大家都拥有真正的觉明了,天下就不再混乱了。

【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

大家都很善于听内在的声音,听内在的声音越听越平静,心就静下来了;慢慢地放松、放空,也不会觉得那么劳累了。

【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

大家都向源头找,都回归「道」。「道」等于是「正遍知」。那天下就不再有疑问、疑惑存在了,不再有困惑了,个个都是拥有着无穷尽的智慧,了知一切了。

【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大家都向内走,都合于道,拥有道的圆满之德,那么天下就没有谁在做一些乖张的、伤害性的行为了。

庄子说:

【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要是大家都能够向内看、向内听、向内知,向内合于道,拥有圆满德,这样多好呢!但是想想,口口声声倡导仁义的曾参、史鰌,或者那些大思想家,又非常爱辩论的杨朱、墨翟,或者特别善于听音乐的乐师师旷,或者能工巧匠工倕,或者特别善于看的离朱,他们都是向外立了他们的擅长,所以才祸乱了整个天下呀。这样的人太多了,所以真正的道法都没有用武之地了,大家都跟着他们去了。都是向外立其德,向外找自己的擅长,迷恋在外相上,都不回归本心,天下才大乱呢。真正的法,就没法用起来啊!

所以,真正的法,在庄子这里就认为是要帮我们回归内在,回归本源,要帮我们合于道,这样的法才是最好的法,才是真正能利益苍生的法。

为什么总是倡导大家向内在呢?因为「道」这里才有圆满之德。为什么世界那么混乱?圣人的好学说都被恶人利用了,兴起了很大的祸患呢,不就是因为「人性恶」嘛!

「人性恶」是因为他没有回归本心道德……

如果大家都回归本心了,世界上别说大盗没有了,小偷也没有了呀个个都单纯、朴素,都像真人、神人、至人一样,那简直是最理想的状态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恒宁国学 | 醍醐学院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engningguoxue.com/?id=685

分享给朋友:

“探寻《庄子》55 “圣人与大盗”” 的相关文章

探寻《庄子》01“深山有高人”

探寻《庄子》01“深山有高人”

内篇·逍遥游第001课·“深山有高人”深山有高人,其名曰庄子。万妙不离玄,玄极入真门……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来深入庄子的精神世界……我们都知道,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古往今来,很多名人都曾经赞美过庄子,比较典型的,比如说: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宋朝的大词人苏...

探寻《庄子》02 “圣人无名”

探寻《庄子》02 “圣人无名”

第002课·“圣人无名”远时有高人,遗世而独立。放旷无能知,天地莫能识……大家好!上节课,庄子给我们讲了一个北海的大鱼变成大鸟,飞到南海「天池」的故事……接下来,就换了一个视角,讲商朝的开国之君(也就是开国皇帝)「商汤」是怎么样描述这个事件的……【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

探寻《庄子》03 “不乐复何如”

探寻《庄子》03 “不乐复何如”

第003课·“不乐复何如”万物适所适,我自有归依。贤尚贤多能,贤贤各有志……大家好!这节课,庄子给我们讲了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上古时期,尧、舜、禹的尧帝想要把天下让位给许由的故事。在正式看这个故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尧、舜、禹的「尧帝」。我们知道,他是上古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而且,他治国有方,德才...

探寻《庄子》04 “神山与神人”

探寻《庄子》04 “神山与神人”

第004课·“神山与神人”若非神人辈,何于神人会。神地神人居,归神则不昧……大家好!这节课,庄子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是「肩吾」和「连叔」的故事。我手头的资料里讲,说肩吾和连叔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是庄子虚构出来的人物……本能的,我就产生了一些质疑,我在想:庄子讲到前面的商汤和棘,讲到尧帝和许由的时候,...

探寻《庄子》05 “无用之用”

探寻《庄子》05 “无用之用”

第005课·“无用之用”有用之用,速用殆尽。无用之用,逍遥永恒……大家好!今天的这节课是庄子的朋友「惠子」和庄子的一些对话,里面包含着好几个小故事,都非常地有趣味性,我们来看一下:【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魏国的国王(魏王)赠送给了我一些「大瓠...

探寻《庄子》06 “诸子百家, 庄子第一”

探寻《庄子》06 “诸子百家, 庄子第一”

内篇·齐物论第006课·“诸子百家,庄子第一”退,明辨万象以为知,入,善合万知以为慧……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一下《庄子·内篇》的《齐物论》。《齐物论》的开篇是两个人的对话——「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我们知道「南郭」和「颜成」都属于复姓,也就是说,这些对话是来自「子綦」与「子游」。而「子綦...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