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11 梁惠王下 “以民心择人”
00:00
【原文】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1]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2]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3],今日不知其亡[4]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5]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注释】
[1]故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
[2]世臣:世代立下功勋的大臣。
[3]进:任用。
[4]亡:去位,去职。
[5]逾(yú):超过。
【译文】
孟子拜见齐宣王,说:“所谓历史悠久的国家,并不是说国内有着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立下功勋的臣子。现在大王身边没有可以亲近信赖的大臣了,过去任用的那些人,现在也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宣王说:“我要如何识别没有才干的人而选择不任用他们呢?”
孟子说:“国君任用人才,如果是情非得已,就会让地位低的来超越地位高的,关系远的来超过关系近的,对这件事怎么能不慎重呢?(拿一个人来说)身边侍奉的大臣都在跟您说他的好话,这还不行;大夫们都说他的好话,这也不够;全国的人民都说他的好,这才应该去考察他。如果见到他确实如此,便可以任用他。身边侍奉的大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百姓都说他不行,这才应该去考察他。如果见他确实不行,这时才可以罢免他。身边侍奉的大臣都说此人该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此人该杀,也不要听信;全国的百姓都说此人该杀,这时就应该去考察他。如果见他确实该杀,这时才将他杀掉。因此,这是全国的人说要杀掉他的。这样,君主才能算是百姓的父母。”
【解析】
孟子在这里提出了选拔人才的观点。尊贤,一向是儒家在政治上的重要主张之一。在选才的标准上,孟子并没有像孔子那样强硬地提出“仁”的要求,继承和提倡孔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的主张。
孔子提出的不过是一般人品或者人才的鉴别方法,而孟子具体到为国家选拔人才。因此他在这里面掺入“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要求国君听取百姓的意见来选拔人才,处决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