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孟子 > 正文内容

《孟子》12 梁惠王下 “民悦为本”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2个月前 (02-10)孟子177

00:00

【原文】

齐人伐燕[1],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2],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3]。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4]。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5]。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6]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7]而已矣。”

【注释】

[1]齐人伐燕:齐宣王五年(前315年),燕王哙将燕国让给了燕国相国子之,引起国人不满,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联合进攻子之,子之奋起反抗,将两人杀死,国内一片混乱。齐宣王趁此机会对燕国发起进攻,很快便取得胜利。

[2]五旬而举之:《战国策·燕策》中记载,当齐国攻打燕国之时,燕国“士卒不战,城门不闭”,因此,齐国只花了五十天的时间便进入燕国都城,将燕王哙和子之杀死。

[3]不取,必有天殃:因为齐宣王认为攻打燕国的过程太过顺利,“人力不至于此”,是天意。因此,不去攻打它仿佛违背了天意,会遭到谴责。

[4]武王是也:指武王伐纣。

[5]文王是也:指文王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依然服侍殷商而没有造反。

[6]箪(dān):盛饭的竹筐。食:饭。浆:米酒。

[7]运:转。

【译文】

齐国攻打燕国,胜利而归。齐宣王问(孟子):“有人劝我不要去攻占燕国,也有人劝说我去攻占燕国。我认为,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另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想要用五十天结束战争,只靠人力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如果我们不吞并它的话,想必会遭到天谴吧。攻占它,如何?”

孟子回答说:“如果攻占它能够让燕国的百姓高兴,那么就去攻占它。古人便是这样做的,周武王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攻占它不能让燕国的百姓高兴,那么就不要去攻占它。古人也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如此。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占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装满酒来对您的军队表示欢迎,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他们最想要的不过是(让您帮助他们)摆脱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陷入更深的水,经受更热的火的炙烤,那么他们很快便会转而向其他人求助了。”

【解析】

孟子在此处态度十分谨慎,将两种选择均交给齐宣王自己来选择。不过如果仔细阅读不难发现,其实孟子对齐宣王占领燕国是持支持态度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并不是死搬教条的书呆子,而是具有灵活通权达变思想的政客。他认为当时燕国的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不反对齐宣王率军进入。所以说,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战争,只要战争是正义的,符合人民利益与意愿,他也支持。

image.png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恒宁国学 | 醍醐学院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engningguoxue.com/?id=690

分享给朋友:

“《孟子》12 梁惠王下 “民悦为本”” 的相关文章

《孟子》01 梁惠王上 “唯利必危”

《孟子》01 梁惠王上 “唯利必危”

前言《孟子》乃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期邹国人。具体生卒年不详,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其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其父在孟子年幼时便已过世,孟子由其母亲抚养长大。孟母对孟子的教育十分严格,历史上有着“孟母三迁”“孟母...

《孟子》02 梁惠王上 “有德与无德”

《孟子》02 梁惠王上 “有德与无德”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1]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2]:‘经始灵台[3],经之营之,庶民攻[4]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5]。王在灵囿[6],(鹿匕)鹿攸[7]伏。(鹿匕)鹿濯濯[8],白鸟鹤鹤[9]。王在灵...

《孟子》03 梁惠王上 “仁者无敌”

《孟子》03 梁惠王上 “仁者无敌”

【原文】梁惠王曰:“晋国[1],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2];西丧地于秦七百里[3];南辱于楚[4]。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5]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6]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7],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

《孟子》04 梁惠王上 “仁以归心”

《孟子》04 梁惠王上 “仁以归心”

【原文】孟子见梁襄王[1],出,语[2]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3]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4]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5]兴...

《孟子》05 梁惠王上 “宣王之慈”

《孟子》05 梁惠王上 “宣王之慈”

【原文】齐宣王[1]问曰:“齐桓、晋文[2]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3],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4]曰,王坐...

《孟子》06 梁惠王上 “把爱放大”

《孟子》06 梁惠王上 “把爱放大”

【原文】王说[1],曰:“《诗》云[2]:‘他人有心,予忖度[3]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4]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5],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6],而不见舆薪[7]’,则王许[8]之乎?”...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