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14 梁惠王下 “自信自强”
00:00
【原文】
滕文公[1]问曰:“滕,小国也,间[2]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3]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4]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注释】
[1]滕文公:滕国的国君。滕国,古国名,乃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姬姓,开国国君为周文王的儿子错叔绣。
[2]间:处。
[3]池:城池,护城河。
[4]效:献,致。
【译文】
滕文公问(孟子):“滕国这样一个小国,处于齐国与楚国两个大国之间。是向齐国归服好,还是向楚国归服好呢?”
孟子回答说:“归服于哪个国家不是我所能参与谋划的。如果您一定要我说出自己的想法,那我倒是想到了另一个办法:将护城河挖深,将城墙修筑坚固,与老百姓一起去守护它,就算献出生命,老百姓也不会撤退。如果做到这样,那么便可以有所作为了。”
【解析】
在七雄纷争的年代,滕这样的小国能够在夹缝中求生存实属不易。滕文公想要通过外交的手段让国家得以保全,于是向孟子询问建议。孟子并没有明确地表明这种手段是不可靠的,但是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点。孟子认为与其卑躬屈膝地与虎谋皮,倒不如自己自立自强,加固城墙、挖深护城河,争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