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庄子 > 正文内容

探寻《庄子》56 “八九十枝花”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2个月前 (02-12)庄子67

00:00

056课·“八九十枝花”

至德之世,

淳朴归心……

大家好!

我们继续回到《庄子·外篇》当中的《胠箧》。

庄子说:

【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

「上」,指的是统治者。统治者如果只是喜欢头脑方面的才华、智慧,却不懂得「道」,那天下就大乱了。

【何以知其然邪?】

为什么这样讲呢?

【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

庄子说:就是因为捕鸟的那些器具太多了,所以鸟儿会因为惊恐在空中乱飞;就是因为捕鱼的这些器具太多了,鱼才会在水里乱游。

【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

就是因为捕野兽的那些工具太多了,所以野兽才会在草泽中非常混乱地奔跑。

【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

各种各样的文字相、辩论用的文字相太多太多了,所以一般人都会在所谓的才子、思想家的辩论中产生更大的迷惑。

你们要是不辩,他们好像脑子里没什么事儿,还挺清晰的;你这辩来辩去的,越搞越复杂。辩论的结果不是解决了问题,可能滋生了更多问题,让民众的困惑更多了……

所以,庄子总结说:

【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

天下每一次大乱,你分析一下吧,那个根源都在于统治者太爱好头脑方面的智慧了(也就是「世智聪辩」,太爱好头脑方面的智慧了)。

【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

这句话很经典。

天下人都知道「我要学啊,学那些我还不知道的东西」,他们却不知道去向内探求自己本具的智慧。

【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

天下人都有思维定势了,看到什么新鲜事物,就赶紧去排斥和否定;自己感觉不习惯的、不认可的,赶紧去排斥和否定。但是他们却不了解,自己是不是应该排斥和否定一下自己那些惯常思维呀?

看到新鲜事物就盲目地排斥、否定,所以天下才会大乱啊!

【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

这使得:从高处看,人们已经悖离了日月的光明;要是看看低处,人们毁坏了山川的灵气;要是看中间的话,人们也不能够很好地享受四季变化所给与我们的一切美好……

【惴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

庄子说:天下大乱的结果,就连那些小蠕虫、小飞虫全都失其本性了,都开始变得焦躁不安了。

【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

这真的不是开玩笑的,真的很严重啊!你只是偏好头脑方面的才智,只是爱好世智聪辩,又不懂得「道」的话,真的会让天下大乱的啊!

【自三代以下者是已。】

自夏、商、周三代之后,真的就是这样啊。

【舍夫种种之民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乱天下矣。】

庄子说:看啊,大家都舍掉了「种种之民」(就是民众都有各式各样的爱好,都有各式各样的淳朴,大家把民众的各式各样的爱好和那种淳朴状态都丢掉了),却执迷于「役役之佞」,就是使人非常疲惫的虚妄。

大家已经忘记了「恬淡无为」的美好,却盲目地追逐啍啍之意。「啍啍」形容非常地吵闹、非常地嘈杂、非常地混乱……

「啍啍已乱天下矣」,就是在这种混乱状态中,天下的宁静再不可得啊!

接下来庄子又讲: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

您难道没听说过「道德」最圆满的时代吗?

【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

像过去上古时期的这些帝王: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像这些帝王,在他们当政的时候:

【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庄子说:想想这些上古帝王在位的时候,人民的生活是多么淳朴和简单啊!

有的时候,为了记事,就在绳子上打几个结儿;当时也觉得食物特别美好,对于自己的衣服也很满足;各地的民俗,老百姓也都是乐在其中,大家安居乐业;国家与国家之间平静地、和平地相望;这边的鸡叫,可能隔壁那个住户他家都听得到,那么,邻居家的狗叫声,这边也听得到,有鸡、有狗,田园生活……

因为人民当时的欲望比较淡薄,生活非常淳朴,所以有的时候到老死都不相往来,就是安安心心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那是道德最「圆满」的时代。

「若此之时,则至治已」。庄子说,我都想不出来还有比这更好的时代。

庄子是很向往这样的生活的……

但是对比了一下,说:

【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则是上好知之过也。】

但是看看现在吧,使这些平民老百姓都要伸长脖子、抬起脚后跟儿地去看——听说哪里有个贤者啊,然后大家就攒了很多粮食去拜见所谓的贤者,把自己的亲人也丢下了,把自己该做的事儿也都放下了。然后,忙忙碌碌地在诸侯国之间往来,这个车辆留下的轨迹往来交错在千里之外……

这是怎么搞的呀?其实都是因为统治者太喜欢头脑方面的智慧了,上行则下效嘛!那统治者就喜欢世智聪辩(头脑方面的智慧),不喜欢向内求,不喜欢安静的「道」,那么天下老百姓都跟着学,所以非常地混乱……

到这里,《庄子·外篇》的《胠箧》这个文章就结束了,我们再回顾一下《胠箧》都讲了什么……

刚开始就打比方,说为了防小偷,我们可能要把我们的这个袋子(口袋)扎得很紧,要把我们的箱子、柜子都上好锁。这些防小偷的手段好像还蛮管用,但是如果江洋大盗来了,可能还帮了他们,我们付出的一切好像都是为江洋大盗作准备的一样。——这很尴尬了。这是个比喻,引出了后文……

说世俗中所谓的智慧,很多时候都利益了江洋大盗了。比如说:那个田成子杀了齐国的国君,窃取了齐国,就把齐国的圣人倡导的一些教法、方针全都给盗窃来了。

庄子说:想一想,世间人所谓的那些「顶级智者」,他们真的如其所愿地利益到平民老百姓了吗?很多时候可能都被大盗利用去了。人性太恶了,善良的人还没学到的这些圣人智慧被恶人先学去了、拿来用了,还很好用,结果造下了更多的恶。

这个地方就有点儿愤世嫉俗了——庄子就说:「圣人生而大盗起」。如果圣人不出生,坏人还不会学得那么聪明呢,所以我们要打击圣人。不要管盗贼,任凭他们去,但是要打击圣人。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要是圣人不教我们变得那么「聪明」,那么江洋大盗也就不会祸害那么严重了。——这个地方是个反讽,指的是「生不逢时」(圣人生不逢时)啊!

接下来庄子又讲:「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鱼不要脱离水,国家最重要的武器不要随随便便地给别人看,适当地要保守秘密。「圣人」就是天下最重要的武器,圣人的智慧不要随随便便地给所有人。

但是圣人的思想一传播,你就很难控制它的走向啊,这个时候怎么办呢?那就「绝圣弃知」吧,先不学圣人的智慧了,大家都老实一点,都简单一点,这个恶人就不会变得太聪明了。

接下来还是强调一个观点,就是世人不要忙着向外听,向外看,不要忙着一些世间的工巧技术,要学会精神内收,「向内合于道」。

庄子也倡导大家不要追求表面的仁义之行,也不要追求口头上辩论的胜利,要把所谓的「仁义」先放一放,这样天下之德就开始「玄同」了,就万民归「心」,就归「道」了……

如果天下之德能够「玄同」,所有人都能够了解道、体证道、合于道,那自然每个人都是觉明的,天下就不会再被毁坏了;每个人都非常的聪明,天下就不会再劳累了;每个人都拥有内在的无量智慧,天下就不会再迷惑了;每个人都「合于道」,都拥有道的圆满「德」,天下就不会再做一些乖僻可笑的事情了……如果向外立所谓的「德」,向外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擅长,可能祸乱了天下,真正的「本源之法」却无有用武之地啊!

然后就到了今天所讲的:

庄子向往上古时期,民风非常简单、淳朴,大家结绳记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向往那样的淳朴生活。

那个时候,民众没有太多欲望,时刻「合于道」,那是最圆满的状态。不要看物质文明没有高度的发展,但是在庄子看来,非常的纯净,这是所谓的「纯净世界」。

但是如果统治者太贪执头脑方面的世智聪辩,不懂得「道」,天下就会混乱。天下混乱的原因就是因为过于爱好头脑方面的智慧,而不懂得内观、内求。

「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庄子倡导的还是要让民众保留自己的「本然天性」和习惯爱好,不要追求那些让人疲惫的虚妄的事物。

其实,一切的眼睛所看的色相、耳朵所听的声音、口头上的一切辩论……这些都是虚妄的。庄子倡导的是我们合于「道」的「恬淡无为」状态,享受着恒然的宁静。

事实上,这种恒然的宁静一旦入进去,经常地入进去……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也开始变得宁静下来。因为从根本上讲,我们是可以从内改外的,「外」也是「内」,都是我们心灵的显化……

从小我就特别喜欢一首诗,记得当初读了一遍就背下来了,一直喜欢到现在。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望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门前六七树,

八九十枝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恒宁国学 | 醍醐学院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engningguoxue.com/?id=696

分享给朋友:

“探寻《庄子》56 “八九十枝花”” 的相关文章

探寻《庄子》01“深山有高人”

探寻《庄子》01“深山有高人”

内篇·逍遥游第001课·“深山有高人”深山有高人,其名曰庄子。万妙不离玄,玄极入真门……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来深入庄子的精神世界……我们都知道,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古往今来,很多名人都曾经赞美过庄子,比较典型的,比如说: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宋朝的大词人苏...

探寻《庄子》04 “神山与神人”

探寻《庄子》04 “神山与神人”

第004课·“神山与神人”若非神人辈,何于神人会。神地神人居,归神则不昧……大家好!这节课,庄子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是「肩吾」和「连叔」的故事。我手头的资料里讲,说肩吾和连叔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是庄子虚构出来的人物……本能的,我就产生了一些质疑,我在想:庄子讲到前面的商汤和棘,讲到尧帝和许由的时候,...

探寻《庄子》05 “无用之用”

探寻《庄子》05 “无用之用”

第005课·“无用之用”有用之用,速用殆尽。无用之用,逍遥永恒……大家好!今天的这节课是庄子的朋友「惠子」和庄子的一些对话,里面包含着好几个小故事,都非常地有趣味性,我们来看一下:【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魏国的国王(魏王)赠送给了我一些「大瓠...

探寻《庄子》06 “诸子百家, 庄子第一”

探寻《庄子》06 “诸子百家, 庄子第一”

内篇·齐物论第006课·“诸子百家,庄子第一”退,明辨万象以为知,入,善合万知以为慧……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一下《庄子·内篇》的《齐物论》。《齐物论》的开篇是两个人的对话——「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我们知道「南郭」和「颜成」都属于复姓,也就是说,这些对话是来自「子綦」与「子游」。而「子綦...

探寻《庄子》07 “大哀与大爱”

探寻《庄子》07 “大哀与大爱”

第007课·“大哀与大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若昧真性,万劫难行……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的《齐物论》。上节课讲到「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讲到这里。在继续往下学习之前,我们先要来了解一下「庄子」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那是一个百家争...

 探寻《庄子》10 “沉默”

探寻《庄子》10 “沉默”

第010课·“沉默”言者,不能尽意;意者,难以言尽……大家好!我们继续来深入哲学家庄子的世界……【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庄子说:古时候的人,他们各自的智慧所到达的程度都不太一样。【恶乎至?】这个地方的「恶」,就是「何」的意思。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智慧都到达了什么样的程度呢?都有哪些表现呢?庄子说:【...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