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庄子》59 “回归内心”
00:00
第059课·“回归内心”
绝圣弃知,
而天下大治……
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外篇》的《在宥》。
这节课,「老子」,也就是太上老君的化身,他又出现了,我们来看一下:
【崔瞿问于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藏人心?”】
崔瞿这个人问老子,说:「不治天下,安藏人心」?如果不很好地治理天下的话,怎么样引导人心向善呢?
【老聃曰:“女慎无撄人心。】
老子回答说:「女慎无撄人心」,你可小心谨慎,千万不要轻易地扰乱人心啊!
【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
老子说:人的这个「心」,他要是遇到排斥他、不看好他、贬低他的人,他就会非常地低落、非常沮丧自卑(不自信);如果遇到那些相信他、鼓励他、赞美他的人,这个人心就会比较上亢(比较亢奋、比较激动、昂扬)。
我们看,外在的环境对于人心有着极大的影响,人心的情绪好像被囚禁在外在的评价当中一样;外在的评价直接使得人心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淖约柔乎刚强,】
老子说:不管怎样,性格柔和一点儿没坏处。性格要调柔,这一定是比非常地刚硬、刚强、固执要好的。
【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
我们看那些非常执著的个性刚硬的人,他们的性格是被什么雕琢出来的?——是被他们的「思想意识」雕琢出来的,是被他们的「固执」雕琢出来的。
因为他们固执,他们情绪好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烧焦的火一样滚烫;情绪不好的时候,又寒冷得像凝固的冰一样。
变化的速度之快,「俯仰之间」,就好像我俯下身子、又抬起身子这么短的时间就可以「再抚四海之外」;人的这个情绪变化非常剧烈,非常无厘头、没有章法的……
【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
人心要是安静下来,就像深渊一样非常地平静、宁和;但人心要是躁动起来,简直都要悬到天上(就要飞天了)……
【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
老子说:哎呀,人心的这种傲慢骄纵的状态,简直是无法控制的;如此的傲慢骄纵不可控制,可能只有人心是这样的吧!
【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胈,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
老子说:想想过去,黄帝自从他用仁义(用仁爱呀,忠义呀……这些东西)搅扰了人心之后,那么尧帝、舜帝就开始忙碌了——忙得呀,大腿上的肉都没有了(就是累瘦了);小腿的毛都磨没了(尧帝、舜帝为了所谓的仁爱、忠义特别忙碌)……「以养天下之形」,想塑造天下比较良好的一个形态。
【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
可以说,尧帝、舜帝为了天下能够符合「仁义」,简直就是绞尽了脑汁,绞尽了心血,耗尽了气血;也制作很多的规章啊,法度啊……去约束民众的心。
【然犹有不胜也,】
但是,效果也并不是特别的理想。
【尧于是放讙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峗,流共工于幽都,此不胜天下也。】
于是,尧帝就曾经把「讙兜」这个人(这是尧帝的一个臣子),把他给流放到崇山那个地方去了;也曾经把「三苗」这个人,流放到甘肃敦煌的三峗那个地方去了;也曾经把「共工」(这是尧帝时期治水的官员),把他流放到幽都那个地方去了,但依然也没有让天下形成自己理想的样貌。
【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骇矣。】
而且过了「夏、商、周」之后,这天下更加地混乱……
【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毕起。】
老子说:天下混乱的时候,就「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毕起」。
反面的典型、正面的典型都出现了:反面的典型,比如说,夏朝的暴君「桀帝」,还有江洋大盗「盗跖」,这是反面的典型;那么,正面的典型,像曾参啊,史鰌啊……倡导仁义的这些人,他们都出现了;然后,儒家、墨家思想就竞相起来了……
【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
但是,儒家、墨家思想起来之后,没有让社会马上就变得安宁,反而「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fǒu或者读pǐ)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儒家学派、墨家学派起来之后,其实有才的很多人都出现了,但是民众的心并没有立刻安宁。
大家「喜怒相疑」,这个「喜」,就是乐观派,「怒」,代表悲观派;你也可以说「喜」,代表积极的,「怒」,代表消极的,就是两派互相质疑对方。
然后,愚痴的人和智慧的人相互欺负对方,愚痴的人欺负有智慧的,有智慧的有的时候也用自己的才去欺负那些愚痴的人;善良的人和不善的人互相觉得对方不顺眼,都觉得自己是对的;然后一些荒诞的人,还有一些比较忠信的人(比较讲诚信的人),他们就互相讥讽对方,总之,天下就开始进一步地衰败了……
【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
老子说:民众的意识没有形成统一的「道德准则」,所以他们的性命(就是天真本性)就此被损毁了。
【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
天下都追求头脑上的道德(头脑上的智慧),他们追求的是头脑意识形态里的东西;百姓呢,求之若渴,简直让自心枯竭了——所有的经历都追求头脑方面的智慧,或者头脑上认为的所谓「道德」。
【于是乎訢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
武器倒是越来越精良、先进了,严酷的刑罚也开始杀戮老百姓了。
这里的这个「杀」,代表狠狠地伤害的意思,严酷的刑罚开始锉伤百姓了……
然后「椎凿决焉」,「椎凿」,代表各种刑具,也都用上了。
【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心。】
你看天下真的是混乱不堪啊!罪过在于什么呢?——最初搅扰了民众的心。你把众生的心搅乱了,然后就波澜四起了,就不太平了……
【故贤者伏处大山嵁岩之下,而万乘之君忧栗乎庙堂之上。】
真正贤德的人,他们可能都喜欢隐居的生活,喜欢在大山啊,或者比较神秘莫测的岩洞那儿隐居……
那么「万乘之君」,形容国君非常尊贵,掌握着一方疆土和人民等等资源,非常尊贵(这些君王);但是,他们在庙堂之上(在上朝的时候),却忧虑啊,恐惧呀……并不幸福,并不快乐。
虽然权力、地位很高,但是并不快乐。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邢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
老子说:看看吧,现在这个世道,以各种原因死亡的人太多了,这尸体压着尸体,尸体枕着尸体的;然后,被上了刑具的囚犯也太多了,一个推搡着另一个的;那么,被判了刑的或者该遭杀戮的那批人,也是非常多……
儒家、墨家的学说,这个时候,还开始翘着脚后跟儿,然后举着手臂,在这脚镣、手铐之间洋洋洒洒,好像很得意的样子。
【意,甚矣哉!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
说:儒家、墨家的学说也没有帮到这个社会变得安宁啊!这个社会死者遍地,囚犯相互挤压,被判了刑的或者被杀戮的人也是比比皆是……但是,儒家、墨家的学说,还好像很高傲地在这些囚犯的手铐、脚镣之间,还在那儿高谈阔论……
「意,甚矣哉」!唉,真的是没法形容啊!「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难道不感觉到惭愧和羞耻吗?
【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椄槢也,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
老子说:其实我也不知道这所谓的「神圣智慧」存在了是干嘛的?难道他们是为了帮助给人民上刑的吗?这些仁爱啊,忠义呀……这些思想的流行,难道也是为了帮助给民众上刑吗?这些我都搞不清楚,我又怎能知道曾参啊,史鰌啊……这些表面上宣称仁义道德的人,他们的出现难道说是夏朝的那个暴君「桀帝」,以及江洋大盗「盗跖」(他们)出现的一个信号吗?
老子的意思是:神圣的智慧没有帮到人民,所谓的仁义、仁爱、忠义或者仁爱、正义,也没有帮到人民。看着天下如此地混乱,人民水深火热,也不知道曾参、史鰌……这样的人出来是干嘛的?难道是给桀帝和盗跖这样的反面角色出现时放的一个信号吗?
【故曰: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
老子说:唉呀,算了吧,看看那些所谓的圣人,所谓的圣人的智慧,也没有真的帮到民众,没有帮到社会的安宁;所以,不要再去追随什么「圣人」,不要再学什么所谓的「智慧」了,都放下吧,大家回归内心的安宁……
你的内心安宁了,你再看天下,就已经治理得很好了。天下不都是你内心的显化吗?——你复杂,这个天下就很复杂;你简单,天下也很简单;你安宁,天下也就安宁了呀!
总的来讲,这一段落,庄子是借着老子的口,还是倡导大家不要在「相」中去迷失,不要在「相」中辛苦地做无用功了;赶快放下「头脑里的那些智慧」,回归「内心本自具足的天性」吧!
我们的「内心」,才是万物真正的起源之地;转变「内心」,才能迅速地转变外在的一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