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庄子》62 “天地之友”
00:00
第062课·“天地之友”
处乎无响,
行乎无方……
我们继续回到《庄子·外篇》的《在宥》。前面一直讲故事,这里就开始讲一些理论,算是庄子的感慨……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
庄子说:世俗当中的人都喜欢别人与自己相同,不喜欢别人与自己不同。
很显然,这是自我为中心的——喜欢别人与自己相同,不喜欢别人与自己不同。
【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
为什么会这样呢?
庄子说:你看,跟自己相同的人、聊得来的这些人,我们就比较喜欢他;跟自己不相同的人、聊不来的人或者说三观不一致的人,我们就不喜欢他。为什么呀?因为大家都「以出乎众为心」,就是希望自己是对的,希望自己高出于其他人,都有这样的心。
高出于其他人,这就是自爱之心,以自我为中心。
庄子说:
【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常出乎众哉!】
那人人都想超过其他人,人人都是这样想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觉得自己最棒、最好——大家都这样想的话,那就没有人超出其他人了。因为大家都一样,都是唯我的,都是想要高于别人的,希望别人在自己之下。
大家都如此地相同,那你也没高出别人多少,对吧?都一样!
【因众以宁所闻,不如众技众矣。】
那有的人可能也想取悦于大众,他想随顺大众,大众喜欢什么样我就做什么样子。这样的话,「宁所闻」,就是让外界对我的评价就挺好的,我就做大众喜欢的样子,就遵循传统啊,轨则啊,风俗啊,大众都认可我……这样呢,外面的舆论就没什么大事儿发生。有的人想这样做,取悦于众人,但是他发现非常困难,为什么呢?「众技众矣」,大众也分出很多个不同的团体,不同的团体(它)的三观也是不一样的,你取悦了这批人就不能取悦那批人,说众口难调啊,是吧?
你就是想取悦大众,你不做自己了——我不以自我为中心,我以大众为中心。这样好不好办呢?也不好办,因为大众太多了,口味都不同。
【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乎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
有的人特别想当国君,去治理一个国家。他们应该是看到了夏、商、周三代君王所拥有的很多权力、资源,「而不见其患」,忘记了君王也不好当。有利必有弊。
【此以人之国侥幸也,】
可能凭着幸运吧,有些人就当上了国君了。
【几何侥幸而不丧人之国乎!】
但是当上国君的那些人,位子能坐稳吗?有很多国君拥有了权力,又丢失了权力;拥有了国家,又丧失了国家,是吧?
【其存人之国也,无万分之一;而丧人之国也,一不成而万有馀丧矣。】
真正能够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又治理得比较长久的,可能一万个里面也没有一个;但是把国家治理不好的这些国君太多了,太多了——「一不成而万有馀矣」。
庄子感慨说:
【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
哎呀,引人悲叹啊!拥有国土的这些人(指的就是国君)是不是也能意识到这一点呢?国君不好当啊!
有一些人天天想着当国君,你知道吗?国君真的不好当啊!
接下来,庄子说:
【夫有土者,有大物也。】
不管怎么说,你拥有了一方疆土,成为了一个国家的国君,你就拥有了整个天下。
【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当你拥有整个天下的时候,千万不要行那些「有为」之法去治理天下啊。这个「不可以物物」的第一个「物」,就是「有为法」;第二个「物」,指的就是天下。不要用「有为法」去治天下啊!
「而不物」,要用「无为法」去治天下,才能把天下治理好啊!
【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
明白、了解「用有为法治天下」不可行,这是很重要的!不仅仅治理天下、治理百姓的时候要了解这种「有为法」不可行,要了解「无为法」的重要性,在修行上也是这样的。
【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无为法」的重要性也体现在,我们想获得一种大自在和大自由,可以出入任何方向,游于任何地方,独往独来,感受着这个自性本体的到处遍在——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当你感受到走到哪里都是自己的时候,这是最尊贵的一种状态。
【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
庄子说:真正的伟大的这些解脱者的教法,就好像「物体」和它的「影子」不会分离,又好像「声音」和「响的程度」不会分离;真正伟大的这些解脱者的教法,其实他诠释得很全面,众生有疑问,他们就会解答清楚这些疑问,他们会尽全力给天下最好的解决方案。
那么,这些最伟大的解脱者,他们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呢?
【处乎无响,行乎无方。】
这些解脱者好像总是处在一种没有任何声响的寂灭的状态里,他们行走在没有任何方向和边际的地方(就是「无极」当中)……
【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
如果跟着这些伟大的解脱者学习,他会把你的灵魂引导到一个无端的境界中(「无端」,就是无边无际),他会带领你入到一个无边无际的状态里……
为什么说「适复之挠挠」呢?因为众生的灵魂都比较混乱、复杂(「挠挠」形容那种混乱、复杂的状态)。虽然你的灵魂混乱、复杂,但是你亲近了解脱者或者他的教法,他会把你引领到一个无有边际的「大空」状态里……
【出入无旁,与日无始;】
在这个没有边际的「大空」状态里,你出来或者进去,感觉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你感觉自己都不知道活了多久了,好像跟太阳同样的岁数吧,也就是说「与天同寿」了——在这个「大空」里,你都不知道你活了多久了……
【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
这些伟大的解脱者,他们用很多教法来指引我们要放下对于我们的身形(这个肉体)的「执著」,甚至放下对它全然的关注;要合于那种「大同」的状态里,大同——无边际的空性……
「大」,是无边际;「同」,就是相同的、大家共同拥有的这个空性。在这个「大同」的空性里,你就感受不到有自己存在了,「大同而无己」。
【无己,恶乎得有有!】
那么,感受不到有自己存在,那个「我」消失了,没有所谓的「我」了。「恶乎得有有」,连那个所谓的「我」都不存在了,那么跟「我」相关的那一切也就消失不见了……
如果有「我」的话,你会认为我有这个、我有那个,种种的牵绊;但是「我」没有了,那么与我相关的,附著在我身上的一切都不见了……
最后一句话很关键:
【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
要是看到这个世界还存在着万象,感受着世间一切的真实,这说明你就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君子状态。君子是认为「有」的,一切存在是「有」的。
那么,当你成为天地的好朋友,与天地同寿的时候,你就时刻感受着「无」了,你看到哪里都是「无」,都是那个「大空」,都是那个「寂灭」……
传统意义上的君子认为有这、有那、有一切;那么成为「天地之友」,与天地同寿,这个时候你就时刻感受着「无」,你只是感受着「无」,这个「无」,就是所谓的那个「大空」……
所以我们彻底地确认,庄子是一个真正的解脱者!
他是真的可以「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他是一个「独有之人」,是至贵者。而庄子讲的恰恰就是「大人之教」,如同「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庄子的境界就是「处乎无响,行乎无方」的那种状态,他可以带领我们的灵魂入到无有边际之处……
「出入无旁」,他让我们回归自性的本体,感受着到到处处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也感受着我们的生命不知从何时开始,不知何时结束;他帮助我们合于「大同」,在这种大同的无穷尽、无边际的「空」里面,完全消失了那个所谓的「我」……
「我」消失了,那个因「我」而起的以及附著于「我」之上的一切都不见了……
时刻感受着这个「真空」,我们就与天地为友,与天地同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