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庄子 > 正文内容

探寻《庄子》63 “他只是看着”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2个月前 (02-12)庄子82

00:00

063课·“他只是看着”

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

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

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外篇》当中的《在宥》。

【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

庄子说:一切万物看上去不起眼儿——看上去比较低贱,但是我们却必须依从这一切万物;一切人民看上去虽然比较卑微,但是我们却必须随顺人民的心。

【匿而不可不为者,事也;】

很多应该我们做的事,表面上并不显山露水,但是因缘到了,不做也得做。

【粗而不可不陈者,法也;】

一切的规律、法则,虽然我们对它们的理解可能比较粗略,但是,却必须陈述一番。只要我们认识到了一些规律和法则,我们就要说出来(就要表达出来)。

【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

看上去公正啊,正义啊……这些离我们的本性好像比较遥远,但是我们还是要依从着这些公正啊,正义啊,去行事、做人。

【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人之初,性本善」,这个「仁爱」、「善良」好像离我们很近,但是,我们依然要尽我们所能去推广它们——推广仁爱和善良。

【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

庄子说:一切的礼仪、礼貌(礼数),就意味着是一种理性的节制;但是,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依然要累积这种节制,就是依然要奉行基本的礼仪啊,礼貌啊(礼数)。

【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

「至德」的状态,其实是一种「中道」,这种「中道」意味着(就是)感受着万物一体,不会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所以,祂不会很高傲,也不会很自卑;祂不会过于急躁冒进,也不会过于拖沓懒散……总之,奉行一种合适的「中道」。

「至德」的状态是一种「中道」,但是这种「中道」,我们真的应该推崇祂。

这种「中道」要做好,其实是不容易的。

【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

一谈到「道」,大家都了解,祂是恒常的,到处遍在的;但是在「相」中的运用上,「道」又是充满千变万化的。

【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

「上天」对于我们来讲是非常神秘莫测的,但是,我们也是必须遵从「上天」制定的种种法则。

接下来庄子就说:

【故圣人观于天而不助,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谋,会于仁而不恃,薄于义而不积,应于礼而不讳,接于事而不辞,齐于法而不乱,恃于民而不轻,因于物而不去。】

——这是圣人平常的状态。

我们来看一下,圣人怎么做呢?

奉行上天的安排,不会轻易地用个我意识去左右上天的安排,就是「一切随缘」……

圣人会圆成那种「中道之德」,但是又不会过于局限和拘泥在某种框架里,他是自然而然地在很放松的状态就随缘应物——就做得很好。

圣人已经悟「道」了。可以说,悟了「道」之后,在事相上运用「道」;在运用的过程中,好像没有过分地动用头脑意识(没有刻意地去谋划什么事情),一切就做得很好了。

「会于仁而不恃」,圣人自然是充满仁爱的,「仁爱」贯穿了他的心、他的所有行为;但是呢,他并不会自己感觉自己有多仁爱,并不会。他的心空空的……

「薄于义而不积」(「薄」在这里是接近、靠近的意思。)

圣人(他们)的这种为人处事都是合于那个「义」的;但是每做完一件事,他都放下了,所以他的心里也是清清净净的,没有累积过多的「历史文案」。没有说我记着「我做了这个」,「我做了那个」……「这个事儿我做得多好」,「那个事儿我做得多好」……没有。做完就放下了,不去心里面累积。

「应于礼而不讳」,那么,圣人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时候,其实是很讲礼貌的,所以才会让人民尊敬嘛。

礼仪、礼貌(礼数)已经融化在圣人的言谈举止当中,他们不用刻意地说「我要避讳什么东西啊」(刻意地记着),不用的,一切浑然天成。

「接于事而不辞」,既然说了随缘应物嘛,事情来到自己这里,他就抓紧时间处理,也不会逃避。

「齐于法而不乱」,那么,圣人做事情,是很符合宇宙大道的规律(规则)的。

在一个国家当中,他们自然也是能够遵纪守法的,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有才德,就去乱了法度……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实真正的圣人,可以说都是「顺民」,没有过于大的野心和欲望,都是安分守己的那种。

「恃于民而不轻」,圣人其实非常重视人民,从来不会轻视人民。

「因于物而不去」。圣人看重万物的价值,会从万物中去汲取营养和智慧。

庄子说:

【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

世间的很多事,看上去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我们该做的还是得做。

【不明于天者,不纯于德;不通于道者,无自而可;】

如果你都不明了「天」(不明了上天的这种规律和法则),那说明在「德」上你也是不圆满的;如果我们没有通达「道」(你不了解什么是「道」),没有悟道啊,证道啊,合于道……那么,你在这个世间是非常不自在的。「无自而可」,就是非常不自在的。

【不明于道者,悲夫!】

如果对于「道」都不明了,实在是太可悲的事情了!

【何谓道?】

庄子说:什么是「道」呢?

【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天道」奉行的原则是「无为」,因为「无为」的程度而体现出尊贵的程度;那么「人道」奉行的是「有为」,一说「有为」,我就在事相里做具体的事情……就很累。

天道很尊贵,因为「无为」;人道很累,因为「有为」。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那很显然,「无为」比「有为」更尊贵。这种「天道」的「无为」就好像是君主一样,地位很高;那么「人道」的这种「有为」,就好像臣子一样,地位相对地低一点……

天道的「无为」,像君主一样尊贵;人道的「有为」,像臣子一样劳累。

【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所以说,「天道」和「人道」差别还是很大的,我们还是要意识到这一点。你要想一想:你是奉行「天道」,还是奉行「人道」?

讲到这里,《在宥》这篇文章就结束了。

我们来稍微复习一下《在宥》都讲了什么?

可能很多好朋友都记住了两个字——「无为」。确实,「无为」是《在宥》的主题。

一上来,庄子就说「在宥天下」比「治天下」要好。「在」是一种包容的状态,「宥」是一种守护的状态;「包容」和「守护」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就好像「道」对万物做的一样。

庄子强调:君子如果不得已当了君王,最好就是「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这里有一些名言警句:「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

这里讲的其实是「修行」,不要过多地关注肉身,不要过多地运用头脑的聪明,让你的身体安静下来。你的身体静于一处——不动,慢慢地你的灵神就显化出来了。你能够听到内在觉悟的响声,你能够实现以心转物,回归源头这里——表面上什么也没做,实际上一切都调理好了。

——这是个「捷径」。

接下来庄子又讲:「崔瞿」这个人和老子的一番对话。

崔瞿问老子,说:如果不治天下,怎么样引人心向善呢?

老子说:你还是小心,不要轻易地搅扰人的心啊!

老子的倡导是「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不要追求口号里的仁义道德、圣贤智慧,不要过多地动用头脑意识,要回归内心的安宁。一切都是你自心显化的,你的「心」调理好了,世界就调理好了。

接下来,庄子又讲「黄帝」拜见「广成子」的时候发生的故事。

黄帝第一次去拜见广成子的时候,广成子不想跟他讲什么,觉得黄帝的状态还不对。那么,黄帝回去之后,把「天下」放下了(那意思是把王权交出去了),住了一间闭关室,在那儿静心安居三个月,心静下来了;他就再次去拜见广成子,而且拜见的时候,非常地谦卑、真诚,「顺下风膝行而进」……

他可是个君王啊!他去拜见得道高人的时候,他从下方跪着用膝盖走路,到了广成子那儿,又叩头……问怎么样能够长寿?这样的「虔诚」,使得广成子就真的教给他了……

下面又是名言警句级别的了……

广成子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

——这是修道的精髓!

广成子告诉我们:要少看,少听,让你的心神安静。你的心神安静了,你这个肉身该做什么事儿也会做得很正、很对。一定要安静下来,要清净下来,不要让肉身过于劳累,不要过多地耗散你的精气神;要谨慎我们生起的想法(念头),关闭外缘的一些打扰,不要追求那些头脑意识方面的智慧,这样才能够入到阴阳的源头。

广成子说他「守其一以处其和」——就是这样「合于道」,在这种「和」的状态里,这种「消融」的状态里,广成子修身都修了一千二百年了,而且形体看上去还挺年轻的……

广成子天天就这样归源去修,入到「无穷之门」,游于「无极之野」。他已经可以「与日月参其光,与天地为其常」……

接下来,庄子又讲「云神」拜见「鸿蒙」的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

云神第一次遇到鸿蒙的时候,鸿蒙并没有教他什么,他说他「什么也不知道」……三年之后,云神又遇见了鸿蒙,很诚恳地去请教,鸿蒙就终于指点他一下。

有句话很关键:「游者鞅掌,以观无妄」——要透过纷纭的万象,观背后的本真(透过纷纭多变的万象,观背后的本真)……

鸿蒙也是倡导云神要好好地「养心」,在「无为」的状态中万物自化;要「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

「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

鸿蒙倡导:我们在「养心」的时候,也是要「清净无为」,要闲下来,要身心两忘,与自然之气(与道体)合一……

要一直「放松」和「放空」,消融掉我们那个所谓的「我」,归到本源之根——这种浑浑沌沌的状态,终身都要陪伴着我们。而且,就融化在里面,不要动用你的思维意识,就这样融化在本源中,一切都会调理得很好的……

接下来就是我们上节课讲的:「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还是强调「无为」。

在「无为」的状态中,可以使我们「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感受着自性(本我)的到处遍在……

慢慢地,我们融化在没有边际的真空里面,好像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间只有我们,没有别人……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与太阳一样拥有着无尽的寿命了……就这样合于「大同」,在这种空空的「大同」状态里,消融了自我……

连「自我」都消失了,那么,与「自我」有关的一切也都消失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成了「天地之友」,与天地同寿了……

接下来,就到今天这节课的开头部分(我们分享的)。

庄子讲了圣人的状态:「观于天而不助,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谋,会于仁而不恃,薄于义而不积,应于礼而不讳,接于事而不辞,齐于法而不乱,恃于民而不轻,因于物而不去」

庄子说「有天道,有人道」:「天道」因为「无为」,而非常尊贵;而「人道」因为「有为」,而非常劳累。

那大家就想一想:你到底选择「有为」还是「无为」吧?

那么,《在宥》的这个标题,其实意味着庄子的心量是无限大的——不管你选择「有为」还是「无为」,都是你的选择;庄子就像道体看着你一样,看着你的选择……

他不会去判断,也不是去分别和批评,「他只是看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恒宁国学 | 醍醐学院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engningguoxue.com/?id=703

分享给朋友:

“探寻《庄子》63 “他只是看着”” 的相关文章

探寻《庄子》01“深山有高人”

探寻《庄子》01“深山有高人”

内篇·逍遥游第001课·“深山有高人”深山有高人,其名曰庄子。万妙不离玄,玄极入真门……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来深入庄子的精神世界……我们都知道,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古往今来,很多名人都曾经赞美过庄子,比较典型的,比如说: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宋朝的大词人苏...

探寻《庄子》02 “圣人无名”

探寻《庄子》02 “圣人无名”

第002课·“圣人无名”远时有高人,遗世而独立。放旷无能知,天地莫能识……大家好!上节课,庄子给我们讲了一个北海的大鱼变成大鸟,飞到南海「天池」的故事……接下来,就换了一个视角,讲商朝的开国之君(也就是开国皇帝)「商汤」是怎么样描述这个事件的……【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

探寻《庄子》03 “不乐复何如”

探寻《庄子》03 “不乐复何如”

第003课·“不乐复何如”万物适所适,我自有归依。贤尚贤多能,贤贤各有志……大家好!这节课,庄子给我们讲了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上古时期,尧、舜、禹的尧帝想要把天下让位给许由的故事。在正式看这个故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尧、舜、禹的「尧帝」。我们知道,他是上古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而且,他治国有方,德才...

探寻《庄子》04 “神山与神人”

探寻《庄子》04 “神山与神人”

第004课·“神山与神人”若非神人辈,何于神人会。神地神人居,归神则不昧……大家好!这节课,庄子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是「肩吾」和「连叔」的故事。我手头的资料里讲,说肩吾和连叔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是庄子虚构出来的人物……本能的,我就产生了一些质疑,我在想:庄子讲到前面的商汤和棘,讲到尧帝和许由的时候,...

探寻《庄子》05 “无用之用”

探寻《庄子》05 “无用之用”

第005课·“无用之用”有用之用,速用殆尽。无用之用,逍遥永恒……大家好!今天的这节课是庄子的朋友「惠子」和庄子的一些对话,里面包含着好几个小故事,都非常地有趣味性,我们来看一下:【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魏国的国王(魏王)赠送给了我一些「大瓠...

探寻《庄子》07 “大哀与大爱”

探寻《庄子》07 “大哀与大爱”

第007课·“大哀与大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若昧真性,万劫难行……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的《齐物论》。上节课讲到「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讲到这里。在继续往下学习之前,我们先要来了解一下「庄子」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那是一个百家争...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