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庄子》65 “不动”
00:00
第065课·“不动”
万物一府,
死生同状……
大家好!
我们继续回到《庄子·外篇》当中的《天地》。
这里,庄子引用了某夫子讲的话(这个「夫子」,可以理解为某位圣者),其实庄子是借别人的口来讲自己的「道」。
庄子说:
【夫子曰:】
就是某位圣者曾经这样说:
【“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说:「道」啊,祂能够覆盖和承载万物,可以想象祂有多大了——「洋洋乎大哉」,说「道」是无限大的……
面对这样无限大的「道」,君子怎么能够不把自己的心智给刮干净呢?
这个「刳心」,其实就是把心智剔除干净的意思。
就是说,君子(你)要想感受「道」,你的心里就要空净空净的,不要藏任何东西,要把心刮得干干净净的,然后再去感受「道」……
【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
以「无为」的状态而行事作为的,我们称之为「天」。
总说上天主宰着一切,民众有什么紧要的事、惊讶的事,都说:天啊,或者说「上天啊,苍天啊」……但是这个「天」,祂也不显山露水,一直都是奉行「无为而治」;所以说,一直「无为」的……我们称之为「天」。
「无为言之之谓德」,用「无为」来讲话的就是所谓的「道之真德」。「道」的这种仁爱、仁慈、仁德……都体现在万物本身上了,「道」从来没有自我夸口(夸耀自己),没有。
这个「德」,「道之真德」,祂是用无为的状态来表现自己的……
【爱人利物之谓仁,】
什么叫「仁爱」的「仁」呢?
有两个要点:第一个是要爱人,就是爱别人,爱一切人;你只爱一部分人,不能说明你是仁爱的,你要爱所有人。
但是我们知道,毫无选择地爱所有人,说一说是很简单的——我们在屋子里不出去的时候,我们很博爱的(谁都爱的);但是,出去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有的人的行为其实很恶劣,你还能爱他吗?或者说你遇到了一个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你还能爱他吗?这是我们要反思的。
闷着头在屋子里说「我博爱,我爱所有人」,这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爱具体的人是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有的哲学家讲,说:「爱人类容易,爱具体的某个人很难」。
仁爱的第二个要素是:「利物」,就要利益万物,就是说我们要产生价值。你只是心中充满着爱,但是不表现出来,不用你的价值、不用你的实际行动去表现的话,这个不叫真正的「仁爱」;也就是说「仁爱」不仅仅有那个「心」,还要有「行动」。
所以,庄子这里把「仁爱」讲得其实比较完全:第一,是要爱人,平等地爱所有人;第二,要利物,要利益万物,你要产生价值。只有心,没行动,那不叫「仁爱」(那就是喊喊口号,那不叫「仁爱」)。
接下来:
【不同同之之谓大,】
什么样叫「大」呢?把很多不同的事物你能给统一起来,你能包容所有不同的事物,这说明你的心量很大……
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的肚子里能撑船);那么,你要想心量大到极致,你要能包容所有一切不同事物的存在——这才叫「大」。
【行不崖异之谓宽,】
这个宽和的「宽」,怎么理解它呢?
庄子说:我们在行为上不要刻意地标新立异(不要刻意地标新立异,让别人感觉不舒服,不照顾别人的情绪),这叫「宽」。
这证明你心里有别人,你做事情的时候是考虑别人感受的。
【有万不同之谓富。】
什么叫富饶的「富」呢?
说:这里包揽了各式各样的存在形式,这里包揽了很多的物资、很多的资源,这说明这里很富饶、很富贵。
「有万不同」,其实就是资源丰富的意思。
【故执德之谓纪,】
什么叫纲纪的「纪」、纪律的「纪」?
说:你要奉行「德」,证明你这个人有纲纪、有原则、有准则;有原则、有准则,说明你奉行「德」。
【德成之谓立,】
怎么样算你这个事业建立起来了,你的价值建立起来了?
庄子说:不是看你赚了多少钱、地位有多高,而是看你的「德」圆成没有;你的「德」圆成了,那么,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建立起来了……
很显然,庄子把「德」看得很重要。可以讲,这里也是「道家」与「儒家」相交会的一个点,说在中国「儒释道」是不分家的……
我们在学《弟子规》的时候知道,孔老夫子是把「德」看得比「才」还要重要的,「德」是第一位的;那么,庄子其实也是这样认为的——「德」圆成了,说明你的生命价值树立起来了;而不是说你有才、你有钱、你有权,你的生命价值就树立起来了,不是的,先看「德」!
然后呢:
【循于道之谓备,】
怎么样算生命比较圆满,完备呢?——要循于「道」。不仅仅有「德」,「德」是价值树立起来了,但是圆满了吗?——没有。怎么样算圆满呢?——要循于「道」,就是说你要了解「道」,按照「道」去行事,这说明这个生命是真正完备的、圆满的。
【不以物挫志之谓完。】
我们「德」建立起来了,又能够依「道」而行,是不是就结束了呢?——还没有。
庄子还提到一点,就是「不以物挫志」,你在这个世间要没烦恼,不要被外境挫伤了你的心智,挫伤了你的热情、积极性,不可以的。也就是说,外在不管怎样地变化,你内心都是安稳、平和、愉悦自在的……这说明最究竟圆满了。
庄子说:
【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为万物逝也。】
以上十点,君子如果做到了,那说明他的心是真的很大(他的心量真的很大),他把心调理得非常好了;如果以上十点君子做到了,他的生命是如此的幸福而丰沛,他能够滋养着万物,万物只要经过他就会得到滋养……
【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贵富;】
那么,君子如果做到了以上十点,哪十点?我们还是要复习一下:首先要学习「天」的无为;学习「德」的不声不响,只管做,不宣扬自己;要「爱人利物」,这才是真正的「仁爱」;要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且不要刻意地标新立异,显众异相,要照顾他人的感受;而且你是真的能够包容一切,容纳一切,这说明你是真的富足、富贵;而且,你在行为上要奉行「德」;把「德」给圆成了,这样建立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在智慧上要寻求「道」、了解「道」、依着「道」来行事;还有,最后就是「不以物挫志」,也可以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比较超然,比较洒脱自在。
这十点都做好之后,这个君子,他就会体现为一种「藏金于山,藏珠于渊」的比较内敛的状态。就是说,他有金子,他不一定着急炫耀他的金子,他把金子藏在深山里了;他有宝珠,但他不一定着急炫耀这个宝珠,他可能藏在深渊里了……
他是非常内敛的,他不是很张扬,真正的君子是内敛而含蓄的;而且,他对于追求物质财富,没有那种狂热的兴趣;他对于亲近权贵呀,大富豪啊……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他就是比较被动的那种。
【不乐寿,不哀夭;】
真正的君子「不乐寿,不哀夭」,如果活得很长寿,也不会因此而非常地喜乐;如果寿命很短,他也并不会觉得悲伤。
【不荣通,不丑穷。】
真正的君子并不会觉得富贵、显达就是一种成功;他也并不会认为贫穷是可耻的、丑陋的,他不会用外在的表象去衡量什么。
【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
真正的君子「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真正的君子(他)是空空净净的、超然物外地存在着,他不会执著这一辈子我要获得多少利益,而且这些利益要都据为己有之类的……不会的,他对于财富没有那个贪婪心。
【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显则明。】
而且,真正的君子「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就算他真的当上了一国之君,他也不会觉得有多骄傲,不会的。他是始终很平静的,可以说,真正的君子无欲无求的,一切随缘;那么,真正的君子,他的心空净空净的,万物的纯粹本然的面貌就显露出来了……非常明了。
而且,他始终能够感觉到:
【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万物一府」,就是说万物都装在一个地方,万物都在哪里?——都在我们的「心」里,我们所感受的一切万物都是我们的「心」显化出来的……
其实万物都住在我们的心里,他们拥有同一个家,从这个角度讲,万物也是极其平等的。这个是心显化的、那个是心显化的,正与邪,善与恶,高与低,贵与贱……都是「心」显化的,从这个角度讲,没有什么不同,平等平等……
那么,万物都是我们的心显化的,那么万物与我们当然是一体的;万物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显化出了万物,所以万物与我们是一体的……
真正的君子也会感觉到死亡和生存没有什么区别。死亡的幻相和生存的幻相,也都是我们的「心」所显化出来的——是我们的辨识能力,让我们认识到这个是死亡,那个是生存……又有什么区别?
如果死亡和出生是这样的平等无分别,那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大事呢?说「死生之外无大事」,「死亡」和「出生」这根本的大事(这大问题),我们都解决了,那这个世界上没有其他的大事了,就没有事了。
我们能够感觉到:庄子,他总是让我们安住在「本源、本体」的「不动」这里……
所以,庄子(他)的理论学说,可以讲是人类思想宝库中最珍贵的一部分。在任何的哲学和宗教流派里到了顶点,也就不过如此了,这已经是无法超越的了……
庄子就反复地平静地在讲这些根本问题,让我们的「心」就安处在「根本」,愈发地稳定、不动……
「“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故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为万物逝也。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