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庄子》66 “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00:00
第066课·“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深之又深,而能勿焉。
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大家好!
我们继续学习《庄子·外篇》中的《天地》。
今天的这一段落,可以讲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杰作。我们来看一下:
【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鸣。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万物孰能定之!】
庄子说,曾经有圣者这样讲:「道」,衪是如此深邃地存在着,衪又是如此如此地清澈。世间的金与石(金属、矿物),如果没有「道」,它们是不可能发出响声的。
「道」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金或石如果内在不含着「道」,它们是无法发出响声的。所以说,虽然金属、石头能发出响声,但还是需要我们去敲打它们,如果金石不遭受敲打,它也发不出声音。一切的万物孰能定之(一切的万物哪有定性呢)?都是要在特定的因缘条件下才会显现特定的样貌。因缘条件一直在变,那么万物的样貌也一直在变,「万物孰能定之」,我们不能作「定说」呀。
【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
「王德之人」,其实就是「德中之王」。
「德」到达了极致的人,他们看上去是非常地清净——超然物外。他们会认为,你过于通晓世间的这些杂事,简直是一种耻辱。因为他们很超然物外,觉得我没有必要过于精通世间的这些事;你过于精通,说明你著相了,你陷在相里了。
【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
这些王德之人(这些「德」到达了极致的人),他们「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他们立之于本原而智慧通于神。他们立足在本原(根本)那里。
这些德到达了极致的人,他们立足在本原(根本)那里;他们的智慧就像神一样,通达一切,深不可测。
【故其德广。】
这些「德」到达了极致的人,他们如此地超然物外,又立足于本原。他们的智慧就像神一样,所以说,他们的「德」是广大没有边际的。
因为智慧无量无穷,所以「德」也是无量无穷的。智慧是可以帮助「德」的。某种意义上,「智慧」甚至就是「德」的体现;换个角度,也可以讲「德」其实也是「智慧」的体现。「德」与「智慧」,它是「一」,不是「二」。
【其心之出,有物采之。】
庄子说:
这些「德」到达了极致的人,他们总是立足于「源头」那个地方(扎根于本原),当他们的心起妙用的时候,就一定会利益万物。
「有物采之」,就是一定有一些万物会被他们利益到(会从他们这里受益)。
【故形非道不生,】
所以说,所有的万物要是没有「道」,它们是不会产生的。可以说,「道」是万物产生的原因,「道」也是万物存在的表现。
【生非德不明。】
一切的存在物,一切的生命,如果没有「德」,它就不能绽放光辉呀,是「德」让生命体现出它的光辉呀!
【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
「非王德者邪」是个反问句。就是说,难道这不是道德至高者的状态吗?也就是说,道德至高者的状态,恰恰就是前面的八个字——「存形穷生,立德明道」。
「存形」,首先「道」成于肉身嘛,是吧?还是要存有这个肉身形态的。
「穷生」,要利用好这一次肉身的生命。
「立德」,要把德建立起来。
「明道」,要明了「道」,要明「正道」。
我们要基于肉身去立德明道。这个肉身,照顾好它,把「德」立起来,把「道」明正通达,这就是道德至高者的状态。
【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
那么,王德者(这些「德」到达了极致的人,站在道德至高处的这些圣者们),他们的状态「荡荡乎」,他们的心量完全地打开,无比地浩荡,没有边际。在他们随缘而动的时候「忽然出」,很随意地、很机巧地、很妙地就显现了。
「勃然动」,形容这些「德」到达了极致的圣者(他们)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
「勃然而动,而万物从之」。他们只要一动,万物就跟随他们。也就是说,他们真的可以「以心转物,以念转境」。
宇宙中的规律就是,能量大的会影响能量小的,能量小的一定会被能量大的所影响。
【此谓王德之人。】
「德」到达了极致的这些圣者就是这样厉害——「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
而这些德到达了极致的人(德中之王),他们平常的状态是什么样呢?
——下面也都是名言警句。
【视乎冥冥,听乎无声。】
「视乎冥冥」就是视之于冥冥;「听乎无声」就是听之于无声。
他们喜欢向内观、向内看。
「冥冥」形容内在深不可测的状态,向内观。
「听乎无声」,向内听,听那无声当中的声音。也就是说,不受外面色尘、声尘境界的影响,他们向内看、向内听。
【冥冥之中,独见晓焉;】
「冥冥」形容忘我的状态。
一直向内,当「我」空掉的时候,「独见晓焉」。「我」空掉的时候,就真的与「道」和合一体了。感觉天地之间就只有这个「道」,也只有这个「我」,因为「道」、「我」此时已经是一体了。
这个「独见晓」其实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意思(就只有自己,看到哪里就只有自己,自己到处遍在……这种「法身」状态)。
「独见晓焉」,「晓」形容光明。慢慢地,自性的光明就显化出来了,就好像太阳出来了一样。
【无声之中,独闻和焉。】
就这样内观、内视、内听……化空,在这种无声之中,在这种寂静之中,就真的感受到了什么是「和」。
冲和的「和」,这个「和」是一种大同的空体的状态。这个「和」字,大家仔细地去体悟,「和」,祂是已经消融了一切的阴阳在里面了,阴阳和合无二……
【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所以说,这些王德之人(这些「德」到达了极致的圣者),他们的这种精神状态「深之又深」——难以形容。因为他们如此地深不可测,所以才能够左右万物啊。他们「神之又神」,他们有无量玄奇的变化,他们有无量玄奇的法力,所以他们能够精通一切呀。
【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
所以说,这些「德」到达了极致的「王德者」(这些圣者,德中之王),他们「与万物接」(就是接触万物的时候,与万物建立联系的时候),「至无而供其求」,他们其实是极致的「空无」啊!但是却能够供给万物所需要的一切,因为他们已经在空无中到达了源头,他们就是源头啊,源头就能供给万物所需要的一切。
你也可以理解为:万物是唯心所造,他们已经到达了心的本原这里了,当然可以造一切万物、供给一切万物了。
「时骋而要其宿」,那么当他们的心念驰骋产生妙用的时候,他们就很容易引领大家回归到本源归宿去。他们也能够帮助一切众生掌握万物的枢机关钥。
无论万物是大是小、是长是短,距离自己是近是远,这些「王德之人」(这些德到达了极致的圣者),他们能够供养万物,能够指导万物。无论万物是什么状态,万物尽在他们的手中,更确切地讲,万物尽在他们的心中。万物即是他们的心,万物即是他们!
「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鸣。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万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