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庄子》69 “乘彼白云”
00:00
第069课·“乘彼白云”
去而上仙,
至于帝乡……
大家好!
我们继续回到《庄子·外篇》当中的《天地》。这里庄子又讲了一个关于「尧帝」的故事,我们来看一下:
【尧观乎华,】
庄子说:有一次,尧帝到「华」这个地方去巡视。
【华封人曰:】
「封人」代表守护边疆的人。
「华」这个地方有个守护边疆的人,就认出来了——这是贤明的尧帝过来了啊!
他就对尧帝说:
【“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
哎呀,今天太荣幸了,能够见到传说中的大圣人啊!希望您能接受我的祝福——我祝您长寿。
【尧曰:“辞。”】
尧帝听了之后说:算了,不用这样,不用这样(并没有显示出高兴和激动)。
【“使圣人富。”尧曰:“辞。”】
然后,这个守护边疆的人又说:「使圣人富」。看来您对长寿不感兴趣,那我就祝您富贵吧。
尧帝又说:不用这样,不用这样……
【“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
这个守护边疆的人又对尧帝说:「使圣人多男子」。那么,我祝您拥有很多儿子吧。
尧帝说:算了吧,不要这样,不用这样……
【封人曰:】
然后这个守护边疆的人就挺奇怪,说:
【“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
像长寿啊,富贵啊,儿子多啊,这是一般人都期待的啊,我这样祝福您,您怎么还不开心呢(这样的祝福,您为什么不喜欢呢)?
【尧曰:】
尧帝回答说:
【“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说:您以为儿子多了就好啊?儿子多,操的心也多啊,忧愁恐惧也多啊。您以为富贵就好啊?真正富贵的话,杂事儿也是特别多。您以为长寿就好吗?人要是活得过久,都被人不喜欢了,那也是一种耻辱啊(你想活得很久,但有的人觉得你挺多余啊,是吧?那就是一种耻辱)。
尧帝说:「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
像「长寿」啊,「富贵」啊,「儿子多」啊,这三者对于养我们的「德」来讲,其实没什么好处,所以,我不需要这样的祝福……
看来尧帝他真的是很重视「德」的(道德的「德」他很重视)。重视「德」胜过重视「长寿」啊,「富贵」啊,「儿子多」啊……
【封人曰:】
但是,封疆守土的人(守护边疆的人)却对尧帝说:
【“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
一开始我也以为您是个大圣人呢,现在这么一接触,发现您也不过是个普通的君子而已。
应该说这个守护边疆的人也挺大胆的,面对一国之君竟然敢说这样的话。
我们看看他的理由,他说:
【天生万民,必授之职。】
您看,上天生了各式各样的人民,这一切的民众都会得到适合自己的职位的。
【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
就算您儿子很多,上天也会给他们各自安排好各自的职位(任务)的,有什么好担心的?
【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
如果您真的很富贵(很富有)的话,您可以把您的财富分一分(布施给大家)啊,又哪来那么多烦心事儿呢?您财富很多,您并不想着据为己有,不想着让它不损失,或者让它一定要持续增长……可以把财富分出去啊!
这个守护边疆的人又说:
【夫圣人,鹑居而鷇食,鸟行而无彰;】
真正的圣人啊,就像那个鹌鹑鸟一样,随遇而安地居住着;吃东西呢,就好像仰天等着上天赐给自己食物一样,也是比较随缘的——随缘住,随缘吃饭,没有过多的期求。
真正的圣人,就像空中的鸟儿,在天空中飞行,却并不会留下什么痕迹。它并不执著要留下什么什么的(并不执著),就是很随意地飞……
【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
守护边疆的人说:天下要是有道啊,圣人就感觉到自己也挺舒服的,万物都昌隆,挺好的;那么,天下要是无道呢,那圣人就退隐啊,去好好地修自己的德,享受那份超然物外的闲适。
【千岁厌世,去而上仙;】
守护边疆的人说:这样的圣人因为无欲无求、随遇而安,活得都比较久,有的能活上千岁……活够了呢,就离开人世间了,就向上飞,做神仙去了。
【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脚踩着白云,就到了上帝(或者说天帝)所在的地方去了(到那儿去了)。
【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
看这些圣人活得够久吧?有的能活上千岁或者好几千岁,对吧?他们就没有什么恐惧啊,没有什么烦心事儿啊,也没有感觉到遭受什么耻辱。
这些圣人他们的身体一般都比较健康,也没有什么殃害,一活活个一千岁、好几千岁……这怎么能说是一种「耻辱」呢?这种长寿其实都是让世人羡慕的啊!
【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
说完这番话之后,守护边疆的人就准备走了。
然后尧帝觉得:这个人是个高人啊!
他就追上去说:「请问」——希望您再给我讲更多一些吧。
【封人曰:“退已!”】
结果这个守护边疆的人说:「退已」!行了,差不多了!就这些吧,我走了(就这样)……
这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来仔细地体悟一下:
守护边疆的人见到了尧帝,祝福他:祝他长寿,祝他富贵,祝他儿子多……
尧帝都不欢喜,他认为儿子多只是增加了很多的忧虑和恐惧;富贵的话,带来的烦心事儿也多;长寿等于自取其辱,可能很多人并不希望你长寿,活那么久,活得很老了,都不能自理了,给社会添麻烦了,是吧?所以,那个时候觉得过于长寿简直是一种耻辱,尧帝并不追求这些,他想养「德」……不愧是贤明的君主,他很重视「德」。
按理说,尧帝也是不错的喽,但是却被这个守护边疆的人给讥讽嘲笑了,说:我以为您是个「大圣人」,原来只是个普通的「君子」,普通的「君子」就重视所谓的「德」,是吧?
何必操心呢?守护边疆的人说:「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就是说,上天造了各式各样的民众,让所有民众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儿子多,各有各的安排,愁什么啊?你要是很富有,可以把钱分出去。
想想那些圣人,天天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无欲无求。「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就是这样地自在!
因为无欲无求,与世无争,所以,这些圣人很长寿啊!活个一千岁几千岁,活够了就到天上当神仙去了。脚踩着白云,很自在,一飞就飞到了上帝,或者天帝所在的地方……
「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这种长寿,难道不是值得羡慕的吗?
其实等于这个守护边疆的人,在度尧帝啊!让他从「二元对立」的头脑意识的「小德」当中跳脱出来,到达更上层的一个境界,从「君子」的境界过渡到「圣人」的境界。
那我们知道,尧帝他是很喜欢高人的,所以他已经发现了这个守护边疆的人不是一般人(守护边疆、守护国界的这个人,不是一般人),尧帝就想追上去继续地请教,结果人家走了……
其实,这个故事提示我们,这是两个角度:「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两个角度。
从「世间法」的角度讲,尧帝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贤明的君主,而且举世罕见,甚至万世罕见这样的君主!从「世间法」上讲,尧帝的追求并没有错(他把「德」看得那么重要并没有错)。
但是从「出世间法」的角度讲,尧帝还是执著了——执著「德」也是执著了,没有完全「放下」。
只有完全「放下」,才能得道成仙。看你选哪条道路了……
其实,无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为了帮助人类解决一些现存的问题,只要能够解决现存的问题,这个法就是好的法。但不能解决现存的问题,不管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那就不好。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问题,所有的「法」的存在,其实就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所以,都来看《庄子》,十个人有十个人的收获,各有各的收获。但不管怎样,《庄子》提示出了生命存在的各种可能性给我们,选择什么可能性是你的自由,但是,他把这些可能性告诉你。
并不一定每个人都得道成仙去,是吧?也并不一定每个人都喜欢长寿、富贵、儿子多,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当君主(当君王)……
人各有所求!应该说,自己主动选择的,自己喜欢的,就是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