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庄子》70 “价值观”
00:00
第070课·“价值观”
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
大家好!
我们继续回到《庄子·外篇》当中的《天地》。在这节课里面,尧舜禹(尧帝、舜帝、禹帝)都提到了,我们来看一下。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
尧帝治理天下的时候(尧帝当政的时候),把伯成子高这个人立为诸侯了。
【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
我们知道「尧帝」把王位授予给了「舜」,「舜帝」又把王位授予给了「禹」,在大禹当君王的时候,伯成子高却辞去了诸侯的位置,去耕地了。
【禹往见之,则耕在野。】
大禹(禹帝)觉得很奇怪嘛,他就去找伯成子高(他亲自去找),发现伯成子高正在田野里耕作。
【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
「禹趋就下风」,因为这个时候大禹已经是君王了,君王来找一个辞职的诸侯,等于是屈尊(屈驾),是吧?他把自己放得很低——「趋就下风」,看到伯成子高在田野里劳作,他赶紧下来,很恭敬地站在那儿,就问伯成子高。
【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故何也?”】
说:想当年尧帝治理天下的时候,您被立为诸侯了。尧帝后来把王位授予给了舜帝,舜帝又把王位给了我,那么我当政的时候,您怎么就辞职了呢?好好的诸侯不当了,来田野里耕作,这是为什么呢?
【子高曰:】
子高回答说:
【“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
当年尧帝治理天下的时候,那是最好的时候,不需要刻意地奖赏,普天下的人民就知道去行善;不用刻意地责罚,人民对于行恶都非常地畏惧。——那个时候民风多好啊!就不需要你怎么赏罚,民众自发地自觉地就能够行善避恶。
【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夫子阖行邪?无落吾事!”】
看来伯成子高这个人真的非常耿直,而且一点儿都不畏惧权威——这可是当今的君王跟自己讲话啊,但他讲得一点儿不客气。
他说:尧帝治理天下的时候民风多好啊,但是您看看,您现在治理天下的时候,虽然有赏有罚,但是人民已经失去了那种仁爱、善良,道德从现在开始衰微、沦丧了;一些残酷的刑罚从这个时候开始建立起来了,后世的乱就从现在开始了!
也就是说,伯成子高很不认可禹帝(他)的政策主张,很不认可禹帝的治国方法,所以他干脆不干了——我辞职不干了,我下乡种地去。
「夫子阖行邪」?您为什么还来找我呢?赶紧走吧,您怎么还不走啊?「无落吾事」,不要耽误我干活儿!
伯成子高耿直到不怕死,面对帝王敢这样讲话,一点儿不客气——把人家赶走,还说别耽误我干活。
【俋俋乎耕而不顾。】
然后呢,「俋俋乎耕而不顾」,继续耕地。「俋俋」,形容很忙碌的样子,看都不再看禹帝一眼。
——这个小片段到这里就结束了,非常生动!
我们来想一想:这个故事是庄子所写,他想表达什么意思?
那很显然,通过赞美尧帝来赞美一种状态——就是「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这不就是「无为而治」吗?我不刻意地奖赏号召大家行善,人民各自都行善了;我不用猛烈地刑罚吓唬大家,民众也不造恶。
尧帝当时奉行无为而治,为什么呢?尧帝总是亲近藐姑射(yè)山的神人,我们知道;他有出世间的倾向,他总是跟神人交流嘛,神人的那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就影响了尧帝了……所以,庄子认为:尧帝治天下的时候,那是最好的状态。
那么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到了大禹这里,赏罚制度建立起来了,反而民风开始下降了,道德开始衰微了,后世之乱就此开始……为什么呢?
大禹,我们知道,要说贡献,贡献还是很大的:他是夏朝的开国君王,他是历史上治水的名人(据说他是黄帝的玄孙),当年他用了13年的时间,治理了滔天的洪水,又划定了九州……后人都很尊敬大禹。但是也可能他天天忙于「有为法」,他没有时间去亲近尧帝所能亲近的那些高人、神人、至人、圣人……所以,他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也像治水一样,也是采取各种的策略有针对性地治,就行「有为法」……
但是庄子(他)是倡导「无为法」,所以在这个故事里,他就贬低了大禹。那么,贬低大禹并不是庄子的直接目的,他其实是借着贬低大禹来给自己当时的那些国君提建议。因为庄子是生活在战国中期,无数个小国都非常复杂,每个君王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庄子写这个故事呢,等于是给那些君王提建议了。那么提是提了,那些君王听不听呢,那就随缘了……总之,不惜贬低大禹,庄子反正是把自己的这个倡导给提出来了。
文学家在写作的时候,有的时候写的也未必就是历史史实了,他们甚至可能借用一些名人来编故事。为什么要借助名人编故事呢?名人的号召力、影响力太强了,你一提名人,大家都注意啊;你要写个无名小卒,他也不注意啊,是吧?所以,这个故事里把尧、舜、禹都给编进去了。
事实上,无论这些君王有多么贤明,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他们个个都像是故事里的人物。所以,后人也经常会把这些历史上的名人再度组合在某一个故事里,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在这个时候,像尧、舜、禹这样贤明的君主,竟然成了思想家提出自己思想时所用的素材……
古人都是为后人服务的,这古人无论是君王还是平民老百姓,到最后都变成了素材……是为推动人类思想的进步而服务的,所以他们才是真正的先驱!最初的古人,他们在试验和探测——在生活上、文化上、政治上……各方面进行试验和探测,我们这些后人确实是踩着古人的肩膀上来的。
大家也都知道唐太宗讲过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古人把铜磨得很光亮做镜子,就照照这种铜镜,可以正一下我们的衣服和帽子,整理一下我们的仪容仪表;那么以历史为镜子,可以了解这些朝代的兴替是怎么样兴旺发达,又是怎么样衰微,乃至更替;把人当作镜子,就知道自己得——得在哪了,失——失在哪了。因为看自己是很难看清楚的,看别人是一望而知的,所以经常照照镜子……
那么《庄子》这部书中经常提到的这些历史人物也好,历史故事也好,或者说庄子自己编的故事也好……这些也都是镜子,提示我们,对于生活、对于生命作种种的思考。
我们也能发现真正的高人、神人、至人……都非常地率真直接、坦荡荡,也不畏惧死亡;讲话的时候只讲真话,讲得很直,也不怕触怒君王。他们耿直的性格,有的时候让我们赞叹、钦佩,同时有的时候也让我们为他们捏一把汗,因为古时有很多的忠臣、良相,就是因为在向君王进谏的时候,一个不小心就惹来了杀身之祸。自然高人、神人、至人……他们把「生」和「死」看得也没什么分别,他们也无所谓,他们就是为了一个「义」字或者为了一个「真理」,就可以舍弃一切……
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价值观」决定了这个人的行为做事。而「道」看着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