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16 公孙丑上 “浩然之气”
00:00
【原文】
“敢问夫子恶乎长?”[1]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2]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3]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4],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5]其苗之不长而揠[6]之者,芒芒然[7]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8]知其所蔽,淫辞[9]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10]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注释】
[1]敢问夫子恶乎长:这一段为公孙丑与孟子对话的节选。问这句话的人为公孙丑。
[2]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
[3]慊(qiè):快,痛快。
[4]正:止。“而勿正”即“而勿止”。
[5]闵:担心,忧愁。
[6]揠:拨。
[7]芒芒然:神情疲倦的样子。
[8]诐(bì)辞:偏颇的言辞。
[9]淫辞:夸张、夸大的话语。
[10]遁辞:躲闪的言辞。
【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先生的长处是什么?”
孟子(回答)说:“我懂得辨析别人的言辞,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何为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一时间难以讲清楚啊。这种气,最强大,最刚健,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便能充溢于天地之间。不过,作为一种气,一定要合乎道义,不然就会缺少力量而变得薄弱。它是从日积月累的正义中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偶然之间从外界获得的。如果所作所为有一件是不能让人感到满意的,这股气就会变弱。因此我说,告子不懂得义,那是因为他把义当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浩然之气的形成,(要求)必须要有所作为而不能中止,心中不能将它忘记,但是也不要故意地帮助它。不要像那个宋国人一样。宋国有一个人担心禾苗长不快,于是每天将它拔高,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去,告诉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去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萎了。天下不拔苗助长的人其实并不多。说到浩然之气,认为培养(这种气)对自己并没有好处而放弃的,是不为禾苗除草的人;故意去帮助它生长的,则是拔苗助长的人。这样做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公孙丑又问:“怎样才算是‘懂得辨析言辞’?”
孟子说:“对于那些带有偏见的言辞,知道它因为哪一方面被遮蔽而不明事理;对于过分的言辞,知道它在哪一方面过于较真而不能自拔;对于邪僻的言辞,知道它违背了什么道理而乖张不正;对于敷衍的言辞,知道它在哪里理亏而词穷。言辞的过错主要是由于思想认识的狭隘而产生,危害于政治;把它体现于政令措施,就会危害到具体的工作。如果圣贤复生,也一定会对我的话表示赞同。”
【解析】
在这里,孟子与公孙丑讨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何为浩然之气,一个是何为懂得辨析言辞。
浩然之气,并不是所谓“精气”“血气”,而是充满了正义,仁义的侠骨之气。这并不是医学生理的范围,而是隶属人文的精神范畴。
这种气可养而不可得,乃是日积月累,水到渠成之事,强求不得。古往今来,能够不急功近利的人少之又少。在巨大的诱惑面前,所有人都会忍不住想要一口吃成个胖子,结果事情往往适得其反。其实,不管是积累知识、学习技能还是修身养性,都不可太过急功近利。
之后,孟子又介绍了辨析言辞的妙处,旨在说明,人们不可以一面之词盖过百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