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搜索 "孟子"
《孟子》17 公孙丑上 “以德服人”
孟子曰:“以力假[1]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2]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3]。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4]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5]不服。’此之谓也。”【注释】[1]假:借,凭借。[2]待:等待,引申为...
《孟子》16 公孙丑上 “浩然之气”
孟子对话的节选。问这句话的人为公孙丑。[2]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3]慊(qiè):快,痛快。[4]正:止。“而勿正”即“而勿止”。[5]闵:担心,忧愁。[6]揠:拨。[7]芒芒然:神情疲倦的样子。[8]诐(bì)辞:偏颇的言辞。[9]淫辞:夸张、夸大的话语。[10]遁辞:躲闪的言辞。【译文】公...
《孟子》15 公孙丑上 “角度”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4]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5]曰:‘吾先子[6]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7]不悦,曰:‘尔何曾[8]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
《孟子》14 梁惠王下 “自信自强”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3]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4]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注释】[1]滕文公:滕国的国君。滕国,古国名,乃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姬姓,开国国君为周文王的儿子错叔绣。[2]间:处。[3]池:城池,护城河。[4]效:献,致。【译文...
《孟子》13 梁惠王下 “仁”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1]。’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2]也。归市者[3]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4]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5],后来其苏。...
《孟子》12 梁惠王下 “民悦为本”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4]。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5]。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6]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7]而已矣。”【注释】[1]齐人伐燕:齐宣王五年(前315年),燕王哙将燕国让给了燕国...
《孟子》11 梁惠王下 “以民心择人”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1]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2]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3],今日不知其亡[4]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5]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
探寻《庄子》41 “大宗师”
孟子反、子琴张(他们)三个人是好朋友,也是那种比较高层次的灵魂之交。他们能够「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一直处在「空性」当中……精神能够「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望以生,无所终穷」。后面又讲,说:后来子桑户过世了,孔子就派自己的弟子子贡去帮点忙。子贡去了之后发现:孟子反和子琴张,他们明明是子桑户的...
探寻《庄子》40 “万世师表”
孟子又承前启后,他们吸收前人的精髓,就创建了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所以,儒家学说非常重视「礼」和「乐」,中华民族也被称之为是「礼乐之邦」(也叫礼仪之邦)。很显然,完善的「礼乐」制度,就真的能够帮助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的人伦和谐。孔子一生都致力于恢复西周时期的那种完善的「礼乐...
探寻《庄子》37 “孔子的自嘲”
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莫然。】庄子说: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这三个人是好朋友。他们曾经问:谁能够「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谁能够「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
《孟子》10 梁惠王下 “与民同乐”
孟子于雪宫[1]。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2]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3]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4]曰:‘吾欲观于转附[5]、朝儛[6],遵...
《孟子》09 梁惠王下 “小勇与大勇”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1],文王事昆夷[2]。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3],勾践事吴[4]。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
《孟子》08 梁惠王上 “民生第一”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拥有坚定的心志,只有读书的人才能办到。至于普通的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便也没有了坚定的心志。如果没有了坚定的心志,便会开始四处为非作歹,没有什么事情是他们不做的。等他们犯了罪才开始处罚他们,这才叫祸害百姓。贤德的君主在位治国期间怎会允许祸害百姓的事发生?因此贤德的君主...
《孟子》07 梁惠王上 “以仁吸人”
孟子说:“大王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可以说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了笑,并没有说话。孟子接着问:“难道是因为鲜美的食物不够吃?还是因为轻暖的衣服不够穿?或者因为瑰丽的颜色不够看?抑或是因为悦耳的音乐不够听?还是因为身边服侍的人不够听候差遣?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会尽全力来满足您,您不会真是为了这些吧?”宣王...
《孟子》06 梁惠王上 “把爱放大”
孟子说:“有人对大王说:‘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但是无法拿起一根羽毛,眼里能够看清每一根毫毛,却看不到一车木柴。’大王会相信这样的说法吗?”齐宣王说:“不相信。”孟子说:“现在大王的恩德能够施及禽兽,却偏偏看不到百姓,这是为什么呢?由此可见,拿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根本就没有花费力气,看不到一车柴火...
《孟子》05 梁惠王上 “宣王之慈”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3],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4]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5]?’对曰:...
《孟子》04 梁惠王上 “仁以归心”
孟子见梁襄王[1],出,语[2]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3]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4]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5]兴之矣。其...
《孟子》03 梁惠王上 “仁者无敌”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6]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7],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注...
《孟子》02 梁惠王上 “有德与无德”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1]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2]:‘经始灵台[3],经之营之,庶民攻[4]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5]。王在灵囿[6],(鹿匕)鹿攸[7]伏。(鹿匕)鹿濯濯[8],白鸟鹤鹤[9]。王在灵沼,於□...
《孟子》01 梁惠王上 “唯利必危”
孟子》乃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期邹国人。具体生卒年不详,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其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其父在孟子年幼时便已过世,孟子由其母亲抚养长大。孟母对孟子的教育十分严格,历史上有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